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王朗怎么死的(在正史上,王朗的最终结局如何?)

王朗怎么死的(在正史上,王朗的最终结局如何?)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在正史上,王朗的最终结局如何?
  • 2、历史上王朗怎么死的?
  • 3、诸葛亮是如何骂死王朗的?你怎么看?
  • 4、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和会稽单挑太史慈的王朗是同一个人吗?
  • 5、《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凭什么能骂死王朗,对唐国强老师的精彩演绎如何评价?
  • 6、《三国演义》中诸葛骂死王朗,正史记载的王朗是否如此不堪?
  • 7、王朗真的被诸葛亮辱骂一通就死了吗?
  • 8、王朗是怎么死的?
  • 9、三国演义中的王朗是怎么去世的?
  • 正文

    1、在正史上,王朗的最终结局如何?

    “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这是魏文帝曹丕对“曹魏三公”钟繇、华歆、王朗的评价。意思是说,这三个人是一代伟人,后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们了。由此可见,王朗在当时也是一代奇才。可在演义中,王朗却被罗贯中黑得体无完肤,他被诸葛亮痛骂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结果王朗一气之下,竟一命呜呼。罗贯中这样的安排,无非就是为了美化诸葛亮的形象。其实正史中的王朗博学多才,人品严谨端正,崇尚节俭。王朗在治政方面主张轻刑重德,与民生息,是当时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朗早年师从杨赐。杨赐东汉名臣杨震的孙子,他传承家学,精通儒术,后入仕,成为东汉一位很有名望的官员。王朗在杨赐的传授下,也是通晓经籍、满腹经伦,因而被朝廷征为郎中,出任菑县的县令。

    中平二年(185年)十月,任职司空的杨赐病逝。杨赐的身后之事可以说倍极哀荣,汉灵帝刘宏亲自着丧服,为其罢朝三天。而杨赐的学生王朗也为了给杨赐服丧而弃官不做。后来朝廷多次征召他,都被他婉拒。直到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慕名请他复出,王朗这才作了徐州的治中从事。

    王朗在做徐州治中从事期间,正值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献帝刘协已成为权臣李傕、郭汜的傀儡。在这种乱局下,王朗还是心怀汉室。他与别驾赵昱进言陶谦效忠汉室。陶谦于是派赵昱到长安向献帝进贡以示忠心。献帝大为感动,对陶谦、王朗、赵昱三人大加封赏,分别任命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为会稽太守;赵昱为广陵太守。

    王朗在任会稽太守期间,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深受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江东小霸王孙策攻打会稽,这时虞翻还是王朗手下的一名功曹,他劝王朗还是躲一躲为上策。但王朗认为身为地方官,守城责无旁贷。孙策出其不意,偷袭王朗后方,致使王朗大败。王朗想从海上逃走未果,只得投降了孙策。而虞翻本是会稽的望族,是本土人士。他在王朗投降之前,就回到了被孙策占领的会稽,归顺了孙策,又官复原职,做起了功曹。

    王朗被俘后,并未给孙策效力。而孙策为了拢络江东人士,也并没有杀害王朗,只是将其软禁。

    后来,曹操慕名上表朝廷征召王朗。王朗从曲阿起程,历经数年来到许都,加入曹营,成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王朗并不是像演义中讲得“厚颜无耻”。相反,他为人仗义,在加入曹营后,他力所能及地保全亲友。他的发小莒令刘阳生前刺杀曹操未遂。刘阳死后,曹操连他的儿子也不放过,下令在全国缉拿。王朗冒着风险,收留了刘阳之子数年。后又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刘阳说情,终于说服曹操赦免了刘阳家族。

    在曹操时期,曹操的身边名士如云,如荀彧、郭嘉等人。王朗在其中并不出众,直到曹丕上位,王朗的才能得到更极致的展现。

    王朗在任魏郡太守、御史大夫期间,极力主张慎用典刑,以德服人。他从宽治狱,扶幼助弱,与民生息,取得了突出的政绩。

    在军事方面,王朗也很有眼光。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朝中有人主张发兵援吴,一举灭蜀。而王朗认为当时东吴尚未应战,魏不宜出兵过早,待到吴蜀两军相持时,出动魏军最合时宜。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朗不迷恋权势,非常善于提携后人。他曾举荐名士杨彪,并自甘退居二线,由杨彪出任司空一职,遭到曹丕的拒绝。但曹丕还是为杨彪设置吏卒保护,官职仅低于三公。

    太和八年(228年),王朗病逝。十五年后,王朗被赐配享曹操庙庭。

    此外,王朗的孙女王元姬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妻子,是武帝和司马炎和齐王司马攸的生母。所以王朗和司马懿还是姻亲关系。

    2、历史上王朗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王朗是病死的。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3、诸葛亮是如何骂死王朗的?你怎么看?

    第一身为汉臣不思为国报恩,反而助纣为虐(不忠)!第二阻挡汉臣讨伐曹贼(是非不分)!第三还敢来劝诸葛亮放弃北伐(不自量力)!第四试图用舌辩劝诸葛亮退军!(天真)!第五说了这么多,你还很固执(厚颜无耻)!大概就是这么多意思!王朗气的吐血身亡了!可见,诸葛亮口舌之战可以杀人!

    4、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和会稽单挑太史慈的王朗是同一个人吗?

    这两个王朗还真是一个人。

    说起司徒王朗,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位被诸葛亮骂死的倒霉鬼。特别是央视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句“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让王朗也成了网络当红表情包之一。不过王朗虽然面对诸葛亮直接被嘴炮轰杀,当年他也曾经是文能骂人,武能杀敌,真正的文武双全。

    话说孙策打江东时,占据吴郡的严白虎被孙策击败,难逃到了会稽。会稽太守王朗引军来救严白虎,和孙策在山阴之野对阵。孙策责问王朗为何助贼。王朗却嘲笑他“童心不足”,气得孙策大怒。可见这王朗嘴上功夫不错,难怪后来敢主动请缨上阵去和诸葛亮斗嘴。

    不过王朗的武艺更加了得。孙策大怒以后,太史慈就出马上前,王朗拍马舞刀亲自来战。两人斗了数合不分胜负。王朗部将周听上来助战,被老将黄盖挡住。两边鼓声大震,互相鏖战。最后因为周瑜、程普两人从侧后杀出,王朗前后难顾才败走。

    鏖战是指激烈地战斗,太史慈在演义中也是一员猛将,曾经大战孙策、程普、张辽等名将,武艺足以算得上一流水平。王朗却和太史慈鏖战不败,这武艺相比太史慈、张辽差距也不会太大。在演义中至少也和马岱、于禁等人相当,可以说身手不错。

    当然有人会觉得这俩王朗是不是同一个人,演义中虽然没说会稽王朗最后的下落,但是正史上却有记载。

    根据记载,王朗兵败以后被孙策俘获,因为王朗也是名士,所以颇受礼遇。后来曹操将王朗征召,辗转数年王朗终于抵达许昌,被封为谏议大夫。此后王朗步步高升,到曹叡时代被封为司徒,兰陵侯。

    显然会稽王朗的履历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司徒王朗对的上。不过正史上他没被骂死,而是善终。

    5、《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凭什么能骂死王朗,对唐国强老师的精彩演绎如何评价?

    王朗本为汉朝老臣,是慑于曹操威势附随曹魏,为其出谋划策而得以苟延残喘。而曹操又是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这一点,天下人尽知。

    王朗不思己短,不识进退,上阵劝降诸葛亮实为不智。诸葛亮当时身为蜀汉丞相,他正是抓住了王朗的致命弱点而痛骂王朗背主求荣,助纣为虐,使王朗理屈词穷,气愤交加而死。

    此一场面被唐国强老师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非常精彩!据说配音另有其人。

    6、《三国演义》中诸葛骂死王朗,正史记载的王朗是否如此不堪?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时与王朗舌战,最终导致王朗吐血身亡的情节我想很多读者应该都记忆犹新。相信通过这个事件很多人应该对历史上真正的王朗颇有些好奇,下面我们深入这次事件来剖析这部分历史。

    对于诸葛亮与王朗的舌战并辱骂至死事件本身本就是作者有意虚构的,所以并不存在诸葛亮的舌战王朗并使其摔下马的这件事,这一段只是罗贯中先生为了故事的精彩,给强行加上去而已。舌战虽然精彩,但遗憾的是在历史上这确实是虚构的,历史上的王朗并没有参与这一场战争,而且毕其一生与诸葛亮也没有直接交集。

    虽然历史上王朗去世的时间和诸葛亮北伐的时间在同一年,但依旧是差了半年之久。正史上记载王朗是年老因病而死,而并非是被诸葛亮辱骂至死。

    史书记载王朗本名王严,年少时曾师从太师杨赐,少年时因博然群书,通晓古今而闻名于世。青年时被人推举与郎中之职。

    初平四年,在董卓被诛杀,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挟持的情况下,王朗因力保汉献帝有功,被封为会稽太守。 王朗为官仁慈,带人和善,在治理会稽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曹操素知王朗贤良,于是上表汉献帝征召王朗入朝,王朗得以回到朝内。曹丕称帝后,王朗没有忘记曹操的知遇之恩,对于曹丕,他忠心耿耿,尽力想佐,他深受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王的重用,有着三公老臣之称。

    王朗不仅是经天纬地的志国之才,而且他满腹经书,十分的擅长经书制作,在经书创作方面有十分高深的造诣。他为后世留下了《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名传,这些著作中《周易传》犹为出名,在当时,此书也被选为魏国朝廷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之一!可见当时统治者对王朗的重视和社会对王朗文采的认可!

    从以上可以看出,王朗并非如三国演义之中所述那般不堪,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气节的文人雅士。

    7、王朗真的被诸葛亮辱骂一通就死了吗?

    谢谢邀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那一段相当精彩,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口才和学识。以至于,感觉王朗真的是个废物、老朽。

    当然,那只是小说里的桥段,是演义。历史上真实的王朗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司这样评价王朗的:“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也就是说,王朗是当当代伟人,曹魏的起家到发达,都离不开他的帮助。

    曹丕评价他:“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曹植评价他:“英辨博通,见传异庆。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解疑释滞,剖散盘诘者,王司徒也。”

    那么,王朗的成就是什么呢?王朗,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曹丕建立魏朝,进爵乐平乡侯。魏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著有《周易传》、《春秋传》等,撰有《集》三十四卷。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后世把他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朗子王肃便是”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所注《尚书》、《诗》、《论语》、《左传》等,在晋代列于学官,立有博士。其作品众多,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王朗集》等等。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王朗去世。这一年,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此时的王朗已经是75岁高寿,位列三公,是不可能随军出征的,一是年龄不许,而是地位不许。

    还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228年春季。《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有明确的记载“(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王朗的去世,是在228年的十一月,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半年后了。《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有记载,“十一月,司徒王朗薨”。

    总之,王朗被诸葛亮骂死,这是罗贯中的想法和意愿,并不是事实。

    以王朗的学识和阅历,就是遇上诸葛亮,诸葛亮也只有甘拜下风的,因为王朗是那个时代大师级别的人物,辩才非同小可,诸葛亮不一定是对手。

    8、王朗是怎么死的?

    史书记载,王朗是病死的三国演义,被诸葛亮骂死,实际上这一说是不成立的,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9、三国演义中的王朗是怎么去世的?

    心梗。咳嗽,说不出话,反映他是胸闷,这是心肌缺血的早期症状;后来捂胸口,这时心绞痛已经发作,王司徒面部表情很痛苦;孔明最后一句重击,王司徒又急又气,血压升高,心梗瞬间发作导致心脏骤停,王司徒大叫一声昏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