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解缙之死(大明奇才解缙是怎么死的?)

解缙之死(大明奇才解缙是怎么死的?)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大明奇才解缙是怎么死的?
  • 2、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 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 4、朱元璋与解缙有啥关系?解缙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 5、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 6、为什么明朝朱棣皇帝要杀掉解缙呢?
  • 7、三国时才子杨修和明朝才子解缙谁才华更高,谁死得更悲?
  • 正文

    1、大明奇才解缙是怎么死的?

    死因: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天被埋入雪堆冻死。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时为其年正月十三日,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解缙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解缙之文章雅劲奇古,极具个性特色,政论文直抒胸臆,气势充沛,人物传记叙事简洁,描摹生动。邹元标赞其曰:“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2、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人们都以无知为耻,都很羡慕那些什么都知道的人。但是那些啥都知道的人真的就是最厉害的吗?这不尽然,甚至往往有时候知道的太多再加上嘴巴不严,会给自己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又比如本文的主人公解缙。

    杨修

    解缙解学士是有名的神童、大才子,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童年如何聪明的传说。传说未必属实,但是解缙的学识确实是真厉害:他十九岁的时候就一举考中庶吉士(相当于进士中的进士,未来的内阁首辅苗子),更是很讨朱元璋的喜欢。一向威严无比的朱元璋甚至私下里对解缙说:“你我虽然名义上是君臣,但是恩犹父子,有什么话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萌版解学士

    非常感动的解缙觉得领导是真的欣赏自己,于是就写了一篇奏折,文中犀利地针砭了当时整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各部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整改建议。朱元璋看了以后再一次表扬了他的才华,解缙感到动力更足了,于是再接再厉,又写了一封《太平十策》,更加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俨然一副帝国未来宰辅的样子。

    朱元璋

    朱元璋看了以后,没有做什么表示。不久以后,兵部尚书在和皇帝谈到这位小解的时候,说他去部里面借人的时候态度很傲慢,朱元璋说:“解缙这个作风也太随便了嘛!”然后就把他从自己身边调开去做御史,专门负责弹劾官员去也。

    在御史任上,解缙干得也是尽心尽力:李善长被处死以后,他帮着为人家鸣冤;同事被顶头上司都御史骂了,他就帮着去弹劾都御史。干御史不多久,高层领导被他得罪一大半,更无厘头的是他每次都是帮别人出头,最后黑锅背在自己身上。搞得朱元璋都觉得小解这么干会有危险,在一次宴请近臣父亲的过程中对解缙的父亲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让你儿子回去再好好读十年书,肯定能有大作为。”面对这委婉的逐客令,解缙只好收拾东西回老家,此时距离他中进士不过三年,也才只有二十二岁。

    在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里面,解缙没有闲着。他奉命审定了《元史》,并对《宋史》进行了勘误,还对儒家经典《礼记》进行了批注,这些工作让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完成是一个很难以想象的事情,但解学士就这么完成了,甚至没有用十年,只用了八年。

    朱元璋驾崩后,解缙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又返回京城。没想到刚走到南京城下他就被人告了:太祖让你回家呆十年,怎么八年就回来了?况且老母刚刚去世,老父已经九十岁了,不在家尽孝道回京是要干嘛?准备把他贬到大运河上去做小吏。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八年了还没打算放过他的只好去找建文帝跟前的红人董伦,和他说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以及努力,才免得去河上钓鱼。

    朱允炆

    刚坐稳不久,靖难之役的烽火就烧到了南京城下。南京城破后,解缙总算没有再犯浑:他想起来自己曾经预言过朱棣会兴起类似七王之乱一样的祸患,力主早点干掉朱棣,于是赶紧跑到朱棣马前去表忠心。朱棣倒也没难为他,还很欣赏他的才学,于是让他做了侍读学士,并和杨士奇等人一起进入内阁,并成为了内阁首辅,就连五朝元老杨士奇也只能排在他后面。

    杨士奇

    站到了权力中心的解缙迅速展现出他惊人的能力,在内阁期间他负责了很多行政事务,永乐年间许多方针政策均由他制定。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之一——《永乐大典》的总编,也是这位解学士。朱棣到底是爱才的,对这位解学士倍加喜爱,还把他比作王霸、魏征,意在勉励他成为一位优秀的首辅。

    《永乐大典》

    虽然说“屁股决定脑袋”,但是位列首辅的解缙还是改不掉老毛病:一如既往地喜欢品评别人,还不注意场合。朱棣有一次要他评价当时的一些少壮派官员,解缙全部先扬后抑的评价一通。皇帝觉得很有道理,但那些被他说了不好的官员可就不那么觉得了,久而久之解缙就又把朝中大臣大部分得罪了个遍。而且更要命的是,解缙不仅和大臣搞不好关系,还触碰到每一位皇帝的逆鳞:干涉立储。

    解缙

    虽然皇长子朱高炽早早被立为世子、太子,但是由于他先天残疾,朱棣就不太喜欢,更加倾向于另一个儿子、在靖难之役中立功无数的朱高煦,这也是许多武将的意思。在朱棣征询解缙意见的时候,解缙坚定而明确地站在了太子这一边,并预言朱高煦迟早要动朱高炽这一系的手,于是乎也就顺理成章地得罪了朱高煦。

    影视作品中的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没当上太子,但依然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想搞倒大哥不容易,想扳倒解缙还是简单。不懂事的解缙还在摸老虎屁股,还要跟朱棣打报告说朱高煦的排场太大,快超过太子了!朱棣大怒:“你是要离间我们父子么!”很快朱高煦就和那些支持他的武将演了出双簧,栽赃解缙泄露内阁机密及科举考题,盛怒下的朱棣便把解缙从首辅扔到地方去广西做参议(副省长)。结果解缙前脚刚出京城,又被早就看他不爽的人告了,半路又改了去处,直接扔到刚打下来的越南去做知州。

    已经被贬黜的解缙还没醒悟,在一次进京的时候恰值朱棣出巡,太子监国,就偷偷流进太子官邸去了。这一下就被朱高煦抓住把柄,诬告太子结党。倒霉的朱棣直接被扔进大牢,一上大刑就把其他一堆人供了出来,结果那些人就被当成太子党活活打死。

    就这样又在监狱里面呆了几年,终于朱棣想起了解缙,于是就问纪纲:“解缙还在牢里面吗?”纪纲把这理解成了要弄死解缙的信号,于是在灌醉解缙以后把他拖进大雪里埋了起来。

    纪纲

    解缙的生前的许多预判,在他死后都成了现实:他所品评的官员,日后的表现与他的判词完全一致;他预言朱高煦要搞事情,果然朱高煦就谋反了;他判断越南人心已经和中国不在一起,迟早要分离,最后也如他所言。他的才华也为后人公认为是与杨慎、徐渭并列,三人合称明代三大才子。

    只是他说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不入耳。他以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就一定没人敢反对,殊不知这个世界远不止单纯的是非对错那么简单。解缙的人生悲剧是他的性格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皇帝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锦衣卫灌醉解缙,埋进入雪堆,活活冻死,既凶残,又狡猾,这就是明朝大臣惧怕锦衣卫的原因。解晋这个政治白痴死在了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性格上,还连累了妻子儿女。

    年少气盛喜欢掺和朝廷大事

    解缙文采出众,19岁中进士,朱元璋看中他年轻有思想,曾经对解缙说:"从道义上我们是君臣,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解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挥毫奋笔,第二天就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对他大加赞杨。解缙一鼓作气,再次呈上《太平十策》,大臣们对他另眼相看 。

    涉世不深的解缙有点膨胀了,在没有什么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开始对朝中大臣指手画脚,上书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在朝中犯了众怒。朱元璋也觉得他管的出格了,就贬他当江西道监察御史。但解缙迂腐的文人气严重阻碍了政治嗅觉,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在韩国公李善长犯罪被诛后,当出头鸟为其鸣冤。

    最要命的是解缙还掺和皇家立太子的事,怀疑太子朱标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一看这孩子被惯坏了,玩的出格了,不修理一下难成大器,直接叫家长,告诉解缙他爸:“把你儿子领回家吧,再读读读书镀镀金,10年后我再重用他。”

    朱元璋是为了他好,让他离开朝廷这个大染缸找清静之所修身养性。

    因支持过朱棣再次被重用

    朱棣把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整蒸发后,当了皇帝。因为解缙当年因太子之争支持过朱棣,也看重他的文采,让他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列女传》、《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高兴,嘉奖银币,皇后还召见他老婆,解缙风光得一塌糊涂。

    再次栽太子之争

    如果解缙经过10年的静心修养,聚心于他的长处文化领域,会大展宏图,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政治素养仍然停留在懵懂状态,对一些朝廷大事总是过于固执。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纠结。按礼制就该是嫡长子朱高炽,但这货外表不敢恭维,身体肥胖,而且是个瘸子,按迷信说法他没有天子相。次子朱高煦能力很强,累立战功,朱棣想让他当太子。解缙又跑去干预立太子的事,他口无遮拦:"当然是立老大了,如果立次子,会引起争端。"朱棣还是对朱高炽没信心。解缙猜出他的心思,说:"好圣孙!"就是说朱高炽虽然逊了点,但他儿子,你的孙子朱瞻基聪明,很厉害,江山可以长久稳定。这三个字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当了个汉王,心里不爽,知道立太子的事是被解缙搅黄的,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朱棣依然宠爱次子朱高煦,虽然封他为汉王,不让他去封地,而且享受待遇超过了礼法标准。解缙知道后又屁颠屁颠跑去劝朱棣:"超过礼制会起争议的。"朱棣本来对立太子的事不太满意,看到解缙又来搅和,大怒:“我的家事,你管个屁啊!”

    因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丢了命

    永乐八年(1410),朱棣带兵打仗去了。随性惯了的解缙觉得自己举荐朱高炽当皇太子,应该拜访一次,就私下跑到太子府。这在朝廷可是大忌,为了防止串通造反,没有公事大臣是不能随意到太子家串门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朱高煦终于抓住了解缙的把柄,添油加醋地向朱棣汇报了这件事,说解缙故意在皇上出征时,私下和太子会面不知私下在搞什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解缙押入大牢中。

    一转眼解缙已经入大狱五年了,永乐十三年严冬,朱棣翻阅囚犯名册时,看到好好久没提起的解缙的名字,就随口对锦衣卫统帅纪纲说:“解缙还在啊?”锦衣卫最擅于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着话中话,却又猜不准是什么意思。杀,还是不杀?于是纪纲想出一个让解缙自我了断的阴招,他拎了大壶酒去监房,解缙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纪纲命令锦衣卫把他拖到院子里,埋在雪里做成了雪人,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结束了风风火火的一生。

    解缙就是一个迂腐文人,把朝政当儿戏,不避政治风险,不但害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妻子儿女流放辽东,真是悲哀!

    4、朱元璋与解缙有啥关系?解缙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一代才子解缙,洪武二年(1369年)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被人誉为“神童”。5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即能过目不忘,7岁能写文章了;10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能终身不忘;12岁读尽《四书》、《五经》,还能贯穿它们的义理。18岁参加江西乡试,名列解元(榜首),次年中进士。一生辅佐过三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官至内阁首辅。

    洪武年间的时候,因才气过人被重用,朱元璋经常让他伴左右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同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成祖对解缙更是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解缙年少成名,所以骨子里桀骜不驯,性格直来直去,很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所以后来下场不是太好。

    朱元璋的时候解缙指责兵部一属下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反告解缙。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把他远远的打发到江西,做了道监察御史。后来,李善长又因罪被朱元璋处死,大家避之不及,可解缙为其辩冤;随后又弹劾一些在要职的官员。朱元璋对解缙关爱有加,怕解缙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召解缙父亲入京,直言不讳:“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亲返回家乡。在老家8年里,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为日后编著《永乐大典》打下了基础。

    等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登基,他才返京为官。永乐时期,过了几年的太平日子,可是他还是改不了刚直不阿的性格,依旧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劾奸佞小人,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到成为了太子之争的“牺牲品”。《明史》中清清楚楚的记载,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都指挥纪纲上报囚犯名册,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听到此语,纪纲就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活活冻死,年仅四十七岁。

    5、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谢谢邀请。

    明朝有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间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奇怪的是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我们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说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还有周文彬。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和渭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来。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敢称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永乐大典》的主编。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辅。

    最后结局:得罪了永乐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里冻死了。

    博览群书是个褒义词。有这么个牛人,他看了太多的书,以至于他获得了“明朝博览第一”的光荣称号,他叫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绩:官二代,他爹是杨廷和(大明首辅),后来得罪了嘉靖帝,被贬官,后来就博览群书了,72岁的善终。

    文武双全:大明第一军师徐渭。配合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干挺了倭寇。

    最大特点:能文能武。写字画画,出谋划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树。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学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树。在朝堂上,声望颇高。 今天不多说,只说说这个大明第一解缙。

    解缙在明洪武年间是极受太祖朱元璋重视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编修了《永乐大典》。解缙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贪财,不擅权,还有才华。按理说这样的恩宠是不应该被朱棣杀得了。

    6、为什么明朝朱棣皇帝要杀掉解缙呢?

    被冠以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之死源于不当臧否皇子,死后享大名多为世人“急公好义”、文人创作追求“意象冲突”所致,但无论如何,看到被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三朝倚为枢臣疆寄,“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的解缙,在无有悖反纲常名教、君臣伦理行为的情况下,被下狱治罪,并惨死在冰雪中,总是感觉有点气愤、有些不平,这是所有怀有恻隐之心之人的正常心里反应,朱棣可气可恨,解缙可惜可怜。时至如今,正义的挞伐和道德的谴责固然重要,但从以史为镜和借鉴意义而论,理性分析的力量和益处大大强于感情的宣泄。

    第一,解缙的死是被残酷无人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朱姓皇帝畸形心理造成的。以上听起来好像是官话,大而概之,其实不然。承元制的明朝,做了三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根本性改变。一是由君臣尊卑化变为主奴化。二是把地方郡县两级变为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三是中央管理机构整合走了地方政权机构治理相反的路子,取销了宰相制,打碎了三省六部结构,各个机构互不统制,散落一朝。这三项制度和变革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曲君伸天下”、“亲贵合一”、“君臣共治”的传统,一下子将中央和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里,皇权高炽,“惟以一人治天下”。臣民参与朝政、参与治理的权利全部被强行剥夺,不管你是何人何职位,被迫只能做顺从的执行者,闭嘴的赶路者。解缙自侍才高受宠,试图以忠心名义碰触专制高压线,不受惩罚才怪,乾纲独断的皇权才是正道。

    第二,解缙具备了做忠臣的一切品质,做能臣的全部条件,但是他却成为了朝廷的罪臣。原因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外,还在于解缙教条的理解、僵化的执行了儒家纲常名教和圣贤教诲,试图依仗诗书才学、忠义之道建功立业、实现理想,而没有真正认清封建专制社会的残酷本质,相比天才而言,皇帝更喜欢奴才,这就是在封建专制时代小人屡屡得势,君子饱受打击、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并不比解缙聪明,这些道理或许烂熟于心或不屑理会,倘若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说不定还不如解缙处理的好呢?他的命运,正如曾国藩所说“人意居半”,“天意居半”。

    文明建设,智者有责!

    7、三国时才子杨修和明朝才子解缙谁才华更高,谁死得更悲?

    两个人的死都是大同小异,持才自傲,不懂变通,不懂时局。至干谁死得更惨,解缙,被活活冻死。

    对于 杨修 杨德祖 之死 原因就是曹操在南征刘备时,屡战屡败 并且进退不得 ,进则不胜,退又恐蜀人笑话,于是迟疑不决 。在一天晚上夏侯敦来向曹操请示夜间暗号,而恰巧此时曹操看到了碗中的鸡肋,于是脱口而出:“鸡肋,鸡肋。”夏侯敦不明白什么意思就请教杨修,杨修就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在此不宜,不如早归。”于是两方都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闻之大怒:“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于是把杨修斩了。 应死于阳平关附近斜谷军营

    其实这件事只是导火线,曹操早就嫉妒杨修之才,早有杀他之心。

    谢缙是明初有名的才子,于洪武21年中的进士,成为当时喜爱附庸风雅的朱元璋的宠臣,谢缙也很会写诗拍马屁讨朱元璋欢心,只是恃宠而骄,什么话都敢乱说,先是上了一篇评论朝政的万言书,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于是认为朱元璋喜欢这类文章进言,接着又上了一篇《太平十策》,在李善长死时还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之后来了篇《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处罚,而朱元璋对谢缙终于讨厌不耐烦了,以大器晚成、还要10年才能用的名义让谢缙之父将其带回家反省。

    建文帝朱允炆时,礼部侍郎董伦为谢缙说好话,于是谢缙被复职召回,后为内阁首辅(当然没有明朝中后期的权势)。

    朱棣夺位登基后,想编一部书作为自己的功绩,于是启用了当时的翰林学士谢缙,那段时间是谢缙最为风光得意的时间,于是尾巴有翘起来了,竟然敢参与太子储位之争,旗帜鲜明的支持朱棣不喜欢的皇长子朱高炽,反对朱棣对朱高煦过于荣宠,这无疑让朱棣内心生厌。

    永乐八年时,朱棣北征未归,谢缙进京办事,顺便去见了太子朱高炽。在朱棣回朝后,朱高煦以此向朱棣举报说谢缙称皇帝不在私会太子是为“无人臣礼”、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于是朱棣大怒令锦衣卫将谢缙逮捕关进诏狱,5年后,朱棣突然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缙犹在耶?”纪纲听懂了朱棣话中的弦外之音——谢缙还活着干嘛?,于是用酒将谢缙灌醉之后,拖到积雪之中埋起来,谢缙于醉梦中活活冻死(或窒息而死),仅47岁,且死后被抄家,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

    谢缙才华横溢,可惜不懂政治,不知在官场中的规矩,糊糊涂涂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