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死亡痛苦吗,死亡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死亡痛苦吗,死亡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人在死亡的一瞬间是不会知道痛苦的,在正常死亡的的情况下,由于疫病的拆瘣痛苦,就盼着早点死去以解除痛苦。可怕是那些被判死刑的死刑犯,一但判决书下来,己知自已的死亡时间,在这时候才会想到自已的亲人,孩孑朋友等,会最痛苦的。
2、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立曹丕为太子的三年之后,曹操在洛阳病逝。老爹死了,曹丕作为继承人,顺理成章地登基为魏王。但是这个魏王的头衔,一开始并不属于曹丕。
至少有三个人曾经对曹丕的储君地位构成威胁。第一个,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按照封建继承制中“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有大哥曹昂在,绝对轮不到曹丕来继承王位。可惜的是,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死了。
曹昂为什么死呢?被他爹曹操坑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料定打不过,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投降。得意忘形的曹操,一次酒后顿起色心,睡了张绣的叔叔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怀恨在心,夜里放起火来,就地造反。曹操从床上翻身爬起来逃跑,情急之下,随军出征的曹昂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他爹曹操,曹操逃得一条命,曹昂反而死于乱军之中。
曹昂的死,曹操很伤心。当时只有10岁的曹丕,恐怕还不知道大哥曹昂的死意味着什么。他要在此后数年才明白,大哥不死,他就没有出头之日。
第二个对曹丕的地位构成威胁的人,叫曹冲。曹冲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三国志》中说他:“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昂死的这一年,曹冲一岁,曹操失去了长子,对小儿子曹冲就宠爱有加。曹冲八九岁之后,聪明机智,曹操颇有意将他立为继承人。
遗憾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十三岁,竟然患了一种奇怪的病,不久就死了。曹冲的死,让曹操伤透了心。此时已经二十一岁的曹丕,对于弟弟的意外亡故,他悲伤的眼泪中,一定掺了假。
最年长的曹昂死了,最聪明的曹冲死了,曹丕最大的对手,只剩下同胞之弟曹植。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比曹植年长五岁,中间还有一个曹彰,曹植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曹熊,早亡。曹植自幼聪慧,深得曹操器重,封为临菑侯。
曹植十余岁,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尤其擅长作文,倚马可待。曹操曾经读了他的文章,说:汝倩人邪?——就是你人代笔的吧?曹操怀疑文章不是曹植自己写的,曹植为了证明自己,曹操修了一座铜雀台,曹植立刻现场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博得了老爹曹操的认可。
但是曹植跟手底下的那帮谋士如丁仪、杨修、孔桂、杨俊、贾逵等人染了不少文人的坏毛病,喜欢车马华服,追求富丽堂皇,这就让曹操有点不喜欢了。建安十九年,曹植二十三岁,曹操南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曹植率性而为,时常醉酒,让曹操有些失望。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驾车在驰道中行走,而且从司马门经过,这就惹怒了曹操。驰道和司马门,按照古礼只有帝王才能走,曹植如此行为不检,渐渐地失了宠。曹植的谋士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被曹操所杀,曹植因此感到不安,情绪失控。
在曹植犯下一系列错误之时,曹丕却在在司马懿、吴质等谋士的帮助下,笼络人心,获得曹操的认可。在储位之争中,曹丕逐渐占领上风,曹植则败下阵来。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可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中郎将,率兵救援。曹植竟然喝醉了酒,不能前往,让曹操大失所望。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
据说曹丕一直嫉妒曹植的才华,而且两人在储位之争中,曹丕对这个弟弟颇为忌惮。现在曹丕做了魏王,曹植可就倒霉了。曹丕命令曹植赋诗的故事,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未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有描写。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王位,诏令自己的三位弟弟曹彰、曹植、曹熊前来拜见,曹丕忌惮曹植,让大臣诬陷其造反,将曹植抓了起来。曹丕说:“我们俩情虽兄弟,义属君臣,但是你居然敢恃才傲物,以才华夸示于人,今天我就考考你。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如果做不出,就是欺君之罪。”
曹植听命,但是曹丕没有出题,刚好对面的墙上挂了一幅水墨画。画上是两头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曹丕指着画说:就以此为题,诗中不许出现二牛相斗,坠井而亡的字样。曹植走完七步,已经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植写完,满座文武皆惊。曹丕故意刁难,还是不放过曹植,又命令他以“兄弟”为题再赋诗一首,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应声而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著名的《七步诗》,曹植在诗中表达了与曹丕的兄弟之情,阴求曹丕放自己一马。曹丕闻言,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他们的母亲卞夫人也从殿后走出,责怪曹丕逼迫弟弟太甚,曹丕于是放走了曹植,将他贬为安乡侯,植拜辞回到自己的封地。
曹植在封地,还是遭到了曹丕的软禁,不许回到京城。曹植一直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屡次上书曹丕,陈情表明心志,但是曹丕却没给他这个机会。一直到了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抑郁而亡,终年四十一岁。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曹植:陈思王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不幸生在帝王家,可以说,曹植的下场,多少有些自作自受。曹植是一个热爱自由,率性而为的文人,有如嵇康、刘伶之流,而才思更甚。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3、如何评价韩剧《死之咏赞》的结局中男女主一起殉情而死?
如果他们能这样选择,结局也许不必一起殉情。
文/叶秋臣
【韩剧 死之咏赞 5-6集剧评】
“你现在活着吗?”
“没有,但是在等待死亡,为了真正地活着。”
为了理想化的人生,金祐镇和尹心惪选择了携手共赴死亡。
她是女高音,他是剧作家,他们像追求艺术一样去追求灵魂的纯净,只有死亡才能终结这一切的污秽。
当他们真正成为了金水山和尹水仙之后,才是真正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死亡真的是最好的结局。
最好的结局,也只能说是对他们两个人最好的结局而已。
————————分割线————————
说完了单纯讲爱情的部分,如果你真的很爱这部剧又觉得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请不要再往下看了。虽然剧终后大家几乎清一色给了好评,但他们给的,仅仅是给了这份纯粹的爱情而已。
其余的,可能禁不起推敲和研究。
如果还想看纯粹爱情的,可以去看正在更新的《男朋友》。里面浪漫唯美的爱情也很好看,而且也没有这部的压抑感。
《死之咏赞》既然选择将现实的这一角剥了出来,就是想引发讨论的。一部剧不可能完全没有缺点,任何作品都应受得了赞美,也禁得起批评才对。虽然只有6集,但叶秋臣每看两集就会产生想法的更新。先是1-2集无法认同的“婚外情”,然后是3-4集时澄清“被安排”婚姻下的尚可接受,再到5-6集结局的其他思考。叶秋臣没办法单纯对其赞美,因为我只认可李钟硕的演技,对于故事本身和剧情设置并不能违心地褒奖。如果让我来评分,不论是多少颗都是只给李钟硕的,而不给这部剧的剧情本身。
原因如下。
1.原生家庭和爱情之间的选择
解决了“婚外情”,又来了新问题。之前的3-4集剧评里讲过,叶秋臣希望能看到他们两人必须选择死亡的理由。我找到了,但只找到了可以理解金祐镇和尹心惪必死的理由,而并不能认可。
虽然影响他们去选择死亡的事件很多,但追根究底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悲哀。
先说金祐镇。他的父亲不同意尹心惪成为儿媳,同时也不赞同他的写作梦想。而男主本身又渴望写作,并希望陪在身边的人是女主。
矛盾点来了,怎么选?
一般来说,解决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平衡双方,但以他父亲的顽固和咄咄相逼,这一条路走不通。
接着,就到了实在水火不容的程度,势必选择其一。你选择爱情的前提就是放弃你的孝道,选择孝道就必须放弃你理想的爱情。要想清楚,哪一边对你而言更重要。这个前提都没考虑清楚,执着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你可以称作文人气节,但也是不变通。
不像数学题的ABCD,这本来就是一个绝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你要承担的就是选择的结果。
非要两者都坚持,两边都不放手,只能是两边都做不好,最后只能逼死自己。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逼死了自己。
我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却不能认同。
2.妥协和变通的选择
选择这件事切忌摇摆不定,选了就不要后悔,只要承担就好。这是不妥协的代价,你只能选择过一种人生,因为没有两全其美的方式。
对比金祐镇和尹心惪,男主的妻子就想得比较通透。你可能不喜欢她顺从的个性,不喜欢她单纯只听金老先生的差遣,但她明白在这样的前提下,自己必须抛弃的是爱情,所以她过着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也承担了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所带来的寂寞婚姻。
然后我们再说说尹心惪。她处于一个需要靠山的圈子里,但却想单打独斗。开始时她就显得很清高,拒绝了表演邀请。让她参与后期排练的动力,仅仅是为了与男主置气。在谈到自己金钱短缺的情况时,她说的是“我不想要你的钱,我只想要爱情”。
说实话叶秋臣很后悔看了这部剧,因为我一点也不喜欢女主这个角色。
比起男主,女主的问题更棘手一些,因为她得罪的人,可以让她的家人面临生命危险。
但我们把时间的指针稍微调前一些。
如果金祐镇可以暂时妥协在公司里暗中资助女主,虽然她的意愿是“不要你的钱”,但她面临的困境曾经就是可以用钱解决的,而且只是对男主家庭而言区区的600元,可能稍微从零花钱里扣一点都不会发现的那种。
然而,非要等到事情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地步,才想以死结束。如果不是因为钱财问题被众人误会,她也不会被认为是“拿钱卖身”的女人,也不会被盯上。
有了金钱资助的女主,也在圈子里有了靠山,不必再受金钱的折磨,那么完全可以不走到以死殉情这种结局。
3.单纯爱情和相互帮助之间的选择
看完6集,叶秋臣突然发现他们两人之间真的只有爱情,也是因为只有爱情才能没有矛盾。
两人均面临着比较难以选择的生活,但他们彼此的困难只是与对方倾诉,完全没有帮助对方解决的想法。如前文所说,适当的帮助是可取的,理想化的爱情并不存在。两人选择腻在一起,就有了一种逃离问题的感觉,一种避世在外的一时清净。但问题始终都在,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所以他们最终解决的方式,就是放弃生命不去解决。
单纯的爱情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除了爱情什么都没有,纯粹是两人的感情,美好的是那份纯粹。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没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涉及利益输送和生计奔波,爱情本身当然是美好的。
同样是以一艘船结束的故事,叶秋臣还想到了《泰坦尼克号》。我曾为了那段爱情痛苦不已,但我永远不会去考虑如果Jack没有死的话,他们在岸上是否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换言之,即便男主之前没有成婚,女主到了男主妻子的那个位置,那么她会不会做得比他现在的夫人更好呢?答案其实不言而喻。
所以,女主也只能做男主在爱情领域的唯一,但生活里并不都是爱情。
4.极端赴死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叶秋臣想再说几个如果。
这个故事其实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版本,可惜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结局既定。
如果,男主也像他父亲一样绝食去以死相逼,那么结局会是怎样?他父亲作为一个手段精明的商人,会看着自己和唯一的儿子都饿死吗?这时候必有一方会有妥协,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和谐,只是强势的双方中有一方做出了妥协而已。那么,胜出的人既可以是他的父亲,也可以是男主本身。这至少多出了一种可能,同时也为女主争取了机会和时间。
如果,男主离家出走时没有那样孑然一身,他考虑了基本生计的问题。两个人不顾家人阻挠选择远走高飞,这个发展的前提是选择了爱情,所以你要断去对原生家庭的依恋。威胁女主的人目的想让她签约做演出,这个人都消失了还需要杀她的家人吗?换言之,即便女主选择了死亡,如果人家不顺心不还是会杀了所有家庭成员吗?还是说远走高飞的可能性太低?会低到登船时报了假的名字还能上船那种程度吗?然后,你和那个姑娘远走高飞了很多年,最后回到家里父亲终于不计前嫌彼此释怀,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也在影视剧里看过许多。
那些版本里的他们都不需要死去,可惜什么都敌不过“真实”两个字。
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很喜欢李钟硕,所以写了这么多字儿,但这部剧可以讨论的空间还有很大。
可能是男女主过于追求理想化的想法刺激了我那根敏感的神经,还有女主说的那句“我的灵魂会死去”的话。
现在要靠自己的收入来生活的人,不去靠伸手找别人要钱的人,谁的灵魂又是完全活着的呢?
你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妥协退让和无奈吗?
如果你有了可以一辈子不去赚钱,不去考虑现实问题的生活前提,那再去谈诗和远方的理想化生活吧。
理想化,也是相对理想化。
虽然电视剧已经结局,但如果女主的家人能够侥幸逃出被杀的命运,那么未来这个家庭的重担全要落在她妹妹的身上,她将会成为第二个“尹心惪”,只是我希望她不要真的成为“尹心惪”。这样的话,叶秋臣就觉得这故事仿佛还没有结束,我甚至可以想象后续的剧情中是怎样的重复,又是怎样一个如樊胜美一样被原生家庭坑害的例子,然后再看看我们自己。
如果你没有和她们一样的烦恼,那你真的应该感谢你的家人,给了你一份不需要物质的,纯粹的爱。
这世界上的爱,不只有爱情。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4、死亡是什么?死亡意味着什么?
死亡是什么,死亡意味着什么?
死亡是今生生的终止,灵魂扔下本体而去了另一个崇尚世界一次生的旅程。这个去了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待一定时间,时机成熟而又重生于未来世界,开始新生的启程,重新进入崭新的世界,以此循复,即生的开始——终止——开始的历程。就是说,死亡是生的终止;死亡意味着重生。
5、穷人同富人一起面对死亡,谁对死亡更坦然?
这只是二种不同观念问题,並无实质的效果作用。有钱的有其想法,没钱的也有其想法。往高度说人死不分富贱,要看死的值不值,是否在死之前为家国做出了益于家国和人民的意义。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重如泰山,英灵长存。
6、死亡是一件多痛苦的过程,没了呼吸,停了心跳,你害怕死亡吗?
死亡大约有六种形式;
第一,年老体衰,油尽灯枯而死亡的,这类人因为身体衰老,器官逐渐退化,身体各个功能逐渐衰弱,神志逐渐迷糊,思维逐渐丧失,这个死亡的过程,对死者其实没有太多痛苦的,有的老人还没死亡之前,觉知已经逐渐丧失,已经没有痛苦的意识!
第二,因为病老而死亡的,虽然意识尚有清醒,能清晰感受生理疾病的痛苦,但年纪已大,于病痛中,会有求死之欲望,这类人对死亡的感受,会交于第一者,身体上较痛苦一些,但精神上却视死亡为解脱者!
第三,虽然年纪未老,但不幸死于疾病的,譬如,死于癌症,死于艾滋病或其它病毒性疾病的,由于还很年轻,对生命极有渴望,不甘死去,却有无可奈何,这一类人,在死亡的过程中,精神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和磨难,可以说,可能落于死不瞑目的地步!
第四,于暴力而惨死的,这种死亡的过程,可怕是最痛苦,最悲惨的经历,会受到身心双重的摧残,甚至骇人听闻!
第五,有一种老人,性格乐观豁达,身体健康,能吃能睡,死亡前没有任何征兆,可能前一天经历了生日或节日,过于兴奋,于当晚睡眠中,与世长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终,这类人福报很大的,并不多见!
第六,最后一类人,长期修行持戒,打坐禅修,到了因缘具足,自知时至,毫无痛苦,说走就走,这种方式于佛家叫圆寂,于道家教羽化,这可不是我们普通人认为的死亡,而是一种了不起的修为!
7、《红楼梦》按曹雪芹原意,林黛玉是如何死的?
谢谢邀请。
《红楼梦》按曹雪芹原意,林黛玉应是寒月之夜,她解下玉带,挂在湖边林子上,一步一步走入湖中,沉湖而亡。
贾母死后,失去靠山而又病重泪尽的林黛玉,就决定结束自己在人间的生命。
《红楼梦》中第76回,黛玉,湘云联诗,最后两句。
湘云:“寒塘渡鹤影”
黛玉:“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把她们两个最后的命运勾勒出来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鹤的影子在寒气朦胧的池塘上面掠过,湖水倒映这寒月,而如花一样的美人,沉入湖中,香魂消散。
“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一生状态的缩影,也精准地预测到了黛玉最终的归宿。一个“冷”字贯穿了黛玉的一生。
母亲在她出生之后就病逝,是命运之冷。
从小就多病,早晚不离药石,是体质之冷。
独有灵思,不入污泥,是天性之冷。
寒夜凄清,孤独而逝,是死亡之冷。
黛玉是花魂。
首先黛玉是12钗之首,12钗分别代表了12种花,宝钗代表梨花,元春是昙花。黛玉是芙蓉花,既然是花之首,也是花的魂魄。
众所周知,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说是花魂,非常确切。
昨宵庭外悲歌发,
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
鸟自无语花自羞。
黛玉看到那些枯萎的花朵,就如同看到自己一样,并且还吟出一首“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最终,这却是她的悲惨命运。
黛玉在群芳开夜宴中,抽到一只签,是芙蓉花,众人都道:“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
可见,黛玉爱花,葬花,众人眼中,她就是纯洁美丽的芙蓉花。
I黛玉,一个美丽的生命,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社会环境里,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水落花谢两无情,二玉没能结合,黛玉泪尽,失去贾母,病情加重,前途渺茫,生命对于她已无观重要。
于是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找一个更干净的归宿。
黛玉沉湖, 沉湖后,她又升华到太空,回到仙界,回到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
黛玉的生与死,都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8、林冲是怎么死的?死时,他身边唯一的朋友又是谁?
说起林冲,人们往往是既恨又怜,恨得是他软弱畏缩,任人欺凌,怜他是他命运凄惨。
林冲平白无遭造小人陷害,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最后征完方腊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吧,还偏巧不巧患上风瘫一病不起,最终死在了病床上,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死在病榻上大概还不如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来得痛快!
林冲上梁山前的人生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个贤惠的老婆,他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林冲没有大志向,他是个小富即安,如果没有高衙内的出现,林冲大概一辈子都会维持这个状态。但是命运没有如果,高衙内他就是出现了,还调戏林娘子。看到一个浮浪子弟对自己的老婆不敬,林冲最初的表现和大多数男人一样,怒发冲冠,抓住高衙内就要打,可当他把高衙内扳过身来,发现是高衙内的时候,他当场就馁了。
高衙内可是高太尉的养子,谁敢招惹,打狗还得看主人,你敢打高太尉的养子,官还要不要做了?日子还要不要过了?高太尉随便找个借口就能关你几十年,甚至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你杀了都有可能。考虑到这些,林冲不敢打了,他跟鲁智深解释说是高太尉正好是他顶头上司,打了面上不好看。多么可笑的理由,难道高太尉不是林冲的顶头上司林冲就敢打了?可以这样说,只要调戏高衙内的靠山官比林冲的大得多,林冲都不敢造次。
好了,其实我们也不能苛责林冲,他的忧虑是有道理的,高太尉那种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你如果动了他干儿子,他真的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再说林娘子在庙前也没让高衙内得手,事情算了就算了。
林冲的隐忍让高衙内变本加厉,他手下的富安出谋划策,让他利用林冲的好朋友陆谦来坑林冲。陆谦得知此事后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他和高衙内狼狈为奸,利用调虎离山之计支开林冲,然后把林娘子赚到陆谦家,好让高衙内下手,这条计确实毒,如果不是林娘子的丫鬟及时给林冲报信,高衙内就得逞了。
之前的事林冲的态度面前可以说情有可原,但之后发生这事林冲的处理方式就很有问题了,林冲见走了高衙内,也不敢去追赶,天天就拿把尖刀等陆谦,陆谦吓得躲进了太尉府,林冲自然也杀不成陆谦,可我想说,你林冲杀陆谦有什么用,敢杀高衙内吗?杀了陆谦,高衙内还能继续想歪点子调戏林娘子。
什么都做不了,林冲又忍了,看到这儿有很多人必定都替林教头着急,惹不起咱躲得起吧,全家搬走,不做这个教头,不受这份腌臜气了不成。那不成,林冲舍不得朝廷的俸禄,他还抱着一丝幻想,竟然还买把宝刀想跟高俅和解,这和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有什么区别?
最终林冲真的为自己的隐忍和幼稚付出了代价,他被陷害发配了,可被发配了他还抱着做官的幻想,直到陆谦和富安又来杀他,他不得已杀了两人,这才断了所有念想,上梁山落草为寇。林冲觉醒的太晚了,一切都迟了,老婆死了,家也没了。
征方腊之后林冲终于有机会回归朝廷,可又换上风瘫,他被武松照料了半年之后去世高俅、蔡京等人对梁山好汉恨之入骨,这群人的力量又不容小视,为了打击削弱这些人,高俅、蔡京采取了借刀杀人的办法,他们表奏徽宗派梁山好汉去南征北战。
这下好了,梁山好汉还没把屁股下的官位捂热呢就到处跑,打完这个打那个,打败方腊之后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却发现当年的兄弟们已经十去七八,好不凄凉。但并非所有人都感到难过,有些朝廷降将本来就想着回归朝廷,如今他们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其中就包括林冲。
林冲感到自己十分幸运,毕竟能在枪林箭雨中活下来是个奇迹,他等着回朝接受封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宋江安排妥当一切准备启程回京,林冲就在这个时候患上了风瘫,行不得路,只好留在六和寺里养病,由武松看顾。
武松为什么留在这里?因为他胳膊断了,也看透了一切。他曾经和林冲一样,想做个官吏,实现自我价值,但却一次一次的被利用和欺骗,在加上和鲁智深的接触,使得他更加厌恶做官,他的心冷了,也累了,于是选择在六和寺出家。
武松看透了,林冲却没有,他心中还有执念,对为官的执念,拼尽全力九死一生换来的却是瘫痪在床,林冲心里特别不甘和忧愤,所以他只活了半年就去世。
假如林冲没有患病,而是回了东京汴梁,会怎样?还是会被高俅害死!林冲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却始终没有觉悟,他对朝廷自始至终都抱着幻想。当初他拥立晁盖为山寨之主的手就说以他的胸襟,不能领导梁山好汉,剪除宋徽宗身边的奸臣。看看,多么幼稚的想法。
林冲这个人根本就看不清形势,还屁颠屁颠的等着回去做官,高俅能容得下他?以宋江和吴用的城府尚且不能自保,何况林冲一介武夫。他如果真做了官,下场必定和卢俊义一样,死的不明不白地也没人伸冤。
林冲是窝囊死的,也是被自己的贪给害了,他如果舍了教头的职位,早早带着老婆离开东京,下场不会这么凄惨。
9、古代对死亡的不同称谓都有哪些?
常见: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
意外:遇难、丧身。
未成年而死:夭折。
高龄而死:登仙。
为国为民:牺牲、捐躯、殉国、殉职。
和尚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升天。
帝王死: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
对仇敌: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完蛋、翘辫子、一命呜呼。
此外:卒、殁、疾终、溘逝、作古、弃世、下世、物故、厌世、弃养、损舍馆、弃堂帐、启手足、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