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正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正邪根据什么区分?)

正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正邪根据什么区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你认为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正邪根据什么区分?
  • 2、为什么数学里面必须是负负得正,是什么原理呀?
  • 3、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4、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
  • 5、墨子的“以兼为正”是什么意思?
  • 6、“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生孩子月份真的很有讲究吗?
  • 7、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 正文

    1、你认为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正邪根据什么区分?

    违背自然规律

    违背社会公德

    违背大多数人意愿

    违背法律法规

    违背优秀的历史文化

    违背社会公理

    违背长幼有序

    违背人文伦礼

    违法乱纪,不讲规矩

    ......

    这些都是邪恶的,而与此相反的就是正义的。

    评判标准就是上面列举的逐条就是评判标准。

    2、为什么数学里面必须是负负得正,是什么原理呀?

    美国诗人奥登(W.H.Auden, 1907~1973)曾武断地说:“负负得正,其理由我们无须解释!”奥登的话暗示我们:许许多多的人在徒劳地寻求“负负得正”这个“悖论”就让他尝到了苦头。事实上,自从负数 概念进入数学课本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负负得正”合理性的质疑。“负负得正”成了一个教学难点。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用M.克莱因的“负债模型”进行回答:

    “一人每天欠债5美元,给定日期(0美元),3天后欠债15美元。如果将5美元的债记成-5,那么每天欠债5美元,欠债3天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表达:3×(-5)=-15. 同样,一人每天欠债5美元,那么给定日期(0美元),3天前,他的财产比给定的日期的财产多15美元。如果我们用-3表示3天前,用-5表示每天欠债,那么3天前他的经济情况可表示为(-3)×(-5)=15”。

    作为规定

    翻阅了我们使用的教材。然而我十分失望,因为教材的说法没办法解释我们的疑惑!教材的相关内容如下:前面已经得出:3×(-2)=-6“再试一试:(-3)×(-2)=?把它与(-3)×2=-6,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6’,所得的即积应该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那为什么其中一个因数替换成相反数,积就一定会变成原来的相反数?对此书本并没有任何解释。

    事实上,教材使用的思路是先通过对比“3×2=6”和容易解释的“(-3)×2=-6”这两个等式,总结出“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于是再进一步由于“(-3)×(-2)是在(-3)×2的基础上,把因数‘-2’换成相反数‘2’,于是所得的积也会是原来的相反数‘6’。”

    可以说,整数集Z上的一个二元运算是一个函数f:Z×Z→Z。如果f在自然数集合N上的限制f:N×N→Z的值都落在N内,而且和自然数乘法的结果一致,它就可以被看作是自然数乘法运算在整数上的推广,可以被叫做整数“乘法”。

    显然是因为,负负得正的整数普通乘法比起其他的对自然数乘法的推广来说,有它的好处,而且是大好处。

    实用方面的考虑

    (﹣5)×(﹣100)

    什么意思?是你卖草莓连续﹣5天每天亏损100元?好像哪里不对劲。在这种现实情境下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那咱们用数学的方法试试。

    在说明负数乘负数之前先来复习一下小学的几个运算律,当然受过九年义务的“摧残”的我们都会。

    我们由0=0×(﹣100)开始

    我们利用了已有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中间出现了(﹣5)×(﹣100),怎么办?我们只能让它的结果是500。

    苏联著名数学家盖尔范德(I.Gelfand, 1913~2009)则作了另一种解释:

    3×5=15:得到5美元3次,即得到15美元;

    3×(-5)=-15:付5美元罚金3次,即付罚金15美元;

    (-3)×5=-15:没有得到5美元3次,即没有得到15美元;

    (-3)×(-5)=+15:未付5美元罚金3次,即得到15美元。

    两百年前,法国有一个男孩叫司汤达,他小时候特别热爱数学。当他在学校学到乘法法则的时候,对“负负得正”这个法则,完全没有办法理解。于是他向老师迪皮伊先生请教,然而老师对他的提问却是不屑一顾,让他记住就好。司汤达又去问补习学校的数学老师夏贝尔先生,夏贝尔先生不胜其烦,不断重复书本的描述不能让小司汤达满意,最后抛出一个“负数如同欠债”这样的比喻。然而这仍无法解释小司汤达的困惑:“500法郎的债乘10000法郎的债,得到5000000法郎的收入?”,这怎么解释得通?

    “负负得正”这个问题困扰了司汤达很久,最后他被迫接受了这个法则,但数学这门学问的严密性也让他深深质疑。以后他对数学再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而把更大的兴趣放在了文学上。后来聪明的司汤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名著《红与黑》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这个故事令人唏嘘不已。要是当年司汤达的老师认真考虑一下同学的提问,而不是直接用“这是规定,没有为什么”之类的语言搪塞,扼杀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或许以司汤达的聪明才智他也会在数学上很有成就呢!

    高等数学中“群”、“环“等知识进行的解释与证明

    证明1(由相反数的意义)由抽象代

    数知识:Z是整环,Q是Z的分式城,故(Q,

    +,·)构成环(其中Q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乙是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对任意的a,c∈Q,且a,c>0因为(Q,+)构成群,故存在b=Q,使得a+b=0(0为Q中的零元),又团为bc=(0-a)c=[0+(-a)]c=0-c+

    (-a)e=(-a)c,即bc=(-a)c(*).两边同时加上ac,得:ac+bc=ac+(-a)c.因为(Q,+,·)构成坏,由乘法对加法的右分配律:

    (-a)c+ac=[(-a)+a]c=0-c=0,即;ac+bc=0,也即bc=-ax,联合(*)式得:bc=(-a)c=-ax. 故:(-a)c=-ac.

    结论1:两个有理数a,c相乘,把a换成-a后,即(-a)与c相乘为原来积ac的相反数ac.对a与(-c)相乘,可由结论l得结论2:两个有理数a,(-c)相乘,把a换成-a后,即-a与-c相乘为原来积(-ac)的相反数ac.

    但事实上,这也就隐含地说明了“负负得正”的原因。

    一点感想

    读书时还有一个疑问,在学习无理数时对“无理数”这个名称感觉怪怪的,有理数是“有道理的数”?无理数难道是“没道理的数”?既然没道理我们还学它干嘛?这个疑问直到多年后偶然看到孙维刚老师的解释才迷团顿解。

    原来,“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两个名词是从西方传来,在英语中是“rational number”和“irrational number”。而rational通常的意义是“理性的”,日本人据此把它翻译成“有理数”和“无理数”。

    中国在近代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照搬了日语中的翻译方法。但是,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其英文词根为ratio,就是比率的意思(这里的词根是英语中的,希腊语意义与之相同)。所以这个词的意义也很显豁,就是整数的“比”。与之相对,“无理数”就是不能精确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而并非“没有道理”。所以更为合适的翻译应为“可比数”和“不可比数”,有理数都可化为两个整数的比,无理数则不能,这样从名称就可以反映它们的意义和本质。

    我想如果老师能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名词作合理的生活化的解释,学生就可以更轻松地接受新概念,更顺畅地理解新概念,也更自然地加深了记忆。

    有人这样用类比的方法解释乘法符号法则的合理性:

    好为正,坏为负。

    好人好报是好事⇒ 正×正=正;

    好人坏报是坏事⇒ 正×负=负;

    坏人好报是坏事⇒ 负×正=负;

    坏人坏报是好事⇒ 负×负=正。

    细想一下,其中的道理确有相通之处,正是日常事理与数学规则的完美结合。

    “19世纪德国数学家汉克尔(H.Hankel)早就告诉我们:在形式化的算术中,‘负负得正’是不能证明的。大数学家F.克莱因(F.Klein)也提出忠告:不要试图去证明符号法则的逻辑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佟巍, 汪晓勤. 负数的历史与“负负得正”的引入[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Z1): 126-128.

    3、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胜寒,动者生火,煅炼身体,不论什功法,生热胜寒。不要把躁和燥混为一谈,有错吗?看看运动员就知道啦,冬天煅炼穿的都很单,煅炼两字都有火字热也。静者生水,静胜热,热了静下来进逼暑洞或空调室,累了休息一会就知道了。清静安居乐业不好吗?反,乱,战争,洪水,地震,蝗虫,等好吗?所以清静为天下正,太平年,风调雨顺好年境。

    别都往复杂里整。不清静战乱天下还能正吗?

    4、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

    凡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能力的言行都是正能量。

    凡是使人变得颓废和沮丧的言行就都是负能量了。

    5、墨子的“以兼为正”是什么意思?

    “以兼为正”:“兼”意思是兼爱。人人打破等级宗亲制度,平等无私的互帮互爱。“正”意思是动词,施政。全句意思是:以相爱作为施政的核心。

    墨子家出身于没落的军事专家。在西周时,是周王室,或者封建诸侯,大夫等贵族家里的“家臣,将军”。可惜到了东周,王室失权,贵族失爵,老板都没饭吃了,家臣只能拿着刀枪棍棒出去讨生活了。社会重新洗牌。谁有钱,出得起雇佣费,这些流散的武者就为谁打仗卖命。这就是最早的游侠。是墨家的社会背景。

    而军人团体内部,各个都拿着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如果起了内讧,你砍我,我捅你那可不是好玩的,非死即残。作为团队领袖的钜子,要想管理好这帮武艺各个高强的亡命之徒。只能萝卜和大棒两手抓。所谓的大棒就是:纪律+服从;所谓的萝卜就是:用“互帮互爱”的精神,营造一种良好的团体氛围。这样看来,墨子真是聪明绝顶了。

    而这种团体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精神,一旦通过政治思想发扬出来即“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宗旨。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他的职责就是以兼爱为行事准则,并且以此为政令,对实行兼爱者奖赏,对否定兼爱者惩罚。他在《兼爱下篇》说:“以兼爱来施政,所以大家都耳聪目明,相互帮助视听。大家都用坚强有力的手足互相协助;而有好的方法,互相教导。因此年老而没有老婆和子女的,有街坊邻居奉养而终其天年;幼弱孤童没有父母的,有街坊邻居供养让他长大成人。”

    这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只能通过严格执行兼爱才可能实现。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6、“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生孩子月份真的很有讲究吗?

    谢谢邀请: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生孩子的月份真的很有讲究吗?

    我只听说过“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八月死”这句俗语,因为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在六月生属于乾坤平平中和卦。

    而十二生肖在八月死呢是因为秋收时节忙,家人有人亡,田地庄稼收不回,全在地里了,遇到大雨又发芽!全年白忙活了,所以农村八月死不起人,死了说明人死财产空,一年四季似寒冬。

    上述提问是六八月生孩子,问网友们一个常识性问题?

    生肖属羊,属牛,属马,白天生的是不是要辛苦点,衣食无忧。如果是夜间的是不是不怎么操心,图上辈人福荫和横财!

    属虎的是不是从下午十五点后开始捕捉猎物到二十二点左右!

    属狗的白天睡觉,晚上守家!是不是白天出生的要闲一点,晚上的辛苦点!

    属蛇的从九月初九冬眠到次年三月初三出洞,这中间时间段是不是很懒!天天睡觉冬眠!

    回顾提问,提问者真真正正不了解古人知慧!特别是易经!所以我只说说常识,小到懂事的孩子上到老人你这样一说,全都明了,而不是咬文嚼字,民间生活,从淡从简最得民心!

    生孩子只讲:“初一与十五,分男女”,还有一句:“只愁生,不怕养”。估计这段现在的人会反驳!

    一个生命他要来你家,是有原因的,有报恩的,有要债的,有败家的,有忤逆的,有撑门面的,有挣得金玉满堂的!

    不管是来干嘛的,都是夫妻之间修来的缘分!而不是重男轻女封建社会惯性!

    有的夫妻姻缘巧合儿子多,有的夫妻女儿多!不是你想要女儿就生女儿,不是你想要儿子就生儿子!全是因缘,因缘天注定!

    感谢邀请!

    回答完毕!

    7、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的官员等级一般来说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品级,五品以后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时期,一般而言是不设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员。很多人的都是死后被加衔,才能够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个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

    品级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时的站队,以及官职,俸禄的发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队中品级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员往往比从一品的官员靠前。从明清开始,职级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什么样的官职就是什么样的品级,很少出现低品高职或者高品低职的情况。

    到了清朝时期,甚至出现了超品的情况。比如亲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员见了也要行礼。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在顶戴花翎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官都是仙鹤补服,武官都是麒麟补服,都戴红宝石顶子。只不过,清朝的一品官员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员大多数情况下干的都是从一品官员的活。

    清朝的正一品官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鸾仪卫事大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常情况下是不设的,一般只是追赠。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员即是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居多。殿阁大学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称为中堂。外放的一般即为地方总督。

    清朝的从一品官员主要有:各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地将军,都统,提督。一般而言,各地总督加御史和尚书衔,也是从一品官员,甚至还有巡抚加提督衔的也是从一品官员,如年羹尧任四川巡抚时就加了提督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