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问(面试时,HR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其实是想问什么?怎么回答会更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面试时,HR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其实是想问什么?怎么回答会更好?
怎么这么巧,我刚面试完了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候选人,最后就问了他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候选人也显然了解我问这个问题背后的目的,所以他问了与岗位和业务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我再具体介绍一下公司目前的业务场景;二是让我介绍一下设置这个岗位的目的及入职后的核心工作有哪些。
通常来讲他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大部分候选人在最后阶段如果面试官给提问时间时最常问的两个问题。
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你通过这两个问题面试官的作答明晰了企业及岗位的基本情况,面试官向你介绍的情况一般会比你仅仅从网上去了解到的更为具体和全面,了解到了这些信息有助于你更好地判断该企业是否合适自己。
其次,说句实在话,这两个问题也是面试官想听到的问题。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候选人选择提什么问题,来判断他此次换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在乎的点到底在哪里。
如果说候选人最后提的问题仅仅是这个岗位的薪资待遇如何,面试前面的精彩表现印象分会大打折扣。
而如果候选人问的是这个岗位是否有配套的培训培养机制以及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我们会判断候选人对个人职业发展也比较关注,所以也会向他坦诚公司内部的实际,供他参考。
2、什么的问?
什么的问填空,可以填,紧张的问,大声的问,无声的问。
3、Hr询问,你有什么要问我的吗,该怎么说?
一般而言,如果HR对你毫无兴趣,最后的动作可能是“你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面试结果我们之后会通知你”,总之结束的要多快有多快,不会在初选淘汰的人身上浪费多一分钟的时间。但如果她最后一个动作是:“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可能,虽然只是可能,她也许对你有点意思。
这一方面,是你更加了解这家公司及这个职位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也是表表忠心、唱唱赞歌,展露自己优势的好时机。
不要虎了吧唧的说“我没什么要问的”!要看到问题背后的潜台词!
别人问你“吃了吗?”就是打个招呼,你嗷嗷实诚的说“没吃呢”,空气就凝固了……问你的人只能尴尬的说“哦,没吃呢啊,那赶紧去吃吧”。
就好像人家问你贵姓,不是要知道你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要知道你全名啊,亲。
HR问你,“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潜台词是:
“你还想了解什么,才会留在这儿?”
“你到底有多想在我们公司工作?”
HR面试的时候主要确定两件事:
第一,你能干这活不;
第二,你愿意在我们公司干这活不。
结果你想都不想笑呵呵的说“我没什么要问的”,你居然不想知道更详细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在应聘公司网站和搜索引擎无法获知的情况!?看来你对我们公司、对这个职位的兴趣并不大呀!或者,你是一个“没想法”的人,头脑稍微有点简单,考虑事情不够周全,这样的人,肯定也没什么职业规划,进一步推断:职业稳定性恐怕也不是很好。
也别直不楞登的只问薪酬福利!关心待遇这没毛病,谁工作都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无私奉献。但是你第一个问题问薪资,第二个问题问是否加班,第三个问题问有没有年假……这就非常的不妥了……
其他的什么都不问,只问薪酬福利,会让HR觉得你非常功利,逐薪而居,并不关注工作的其他因素,而且,直接问加班,HR潜意识就会认定你是一个拒绝加班的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薪酬福利的问题不是不能问,但是不能只问薪酬福利……
你可以提几个其他的问题之后再问薪酬福利的情况,图穷咱再匕见,顺理成章,吃相还不太难看。
少问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会让HR觉得你目光短浅或急功近利,比如:
“如果我对职位不满意,可以申请调岗吗?”(还没上岗就先想好退路了)
“贵公司之前的xx危机事件已经解决了吗?”(你一定是缺心眼一定是)
“公司对员工电脑有监控和网络限制吗?”(咋的你想上班看小电影啊)
别问一些不恰当的张家长李家短的问题,去京东面试,和HR打听下东哥和奶茶妹妹婚后生活幸不幸福之类的不应该是你关心的。
别问一些小鼻子小眼睛的问题,“中午带饭有微波炉可以热吗?”这种小格局的事不足以影响你的决定。
别不走心的问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千万不要问一看公司网站就能得到的信息或网上一搜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如公司的主营业务、产品情况、行业地位等,这明显是暴露了自己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对应聘公司了解不够就是随便来面试看看,没有很好的意向性。“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了”,面试时不能这么干,这是很傻很天真的自曝其短啊!
你问HR“贵公司是做什么的?”她握紧了拳头忍了好几秒种才放下想打死你的念头,心里嘀咕,“奶奶个熊的我们公司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你来面试个屁啊……”
可以问什么问题
多问一些与职位及部门、或者公司相关的问题——
“公司对我这个职位的期望是什么?”
“入职后是否有相关的职位技能培训?”
“团队成员有多少人?核心工作有哪些?”
“贵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证明了你“有兴趣有动力干这活,为了干好这活我想了解更多未来我要做的工作和所服务的部门及公司的信息”,让HR感觉你有上进心,且加入公司的意愿非常强烈,会增加对你的好感。
问过这些问题之后,如果前面面试中没有具体的谈薪酬福利,就你期望知道的情况可以再询问一下。
4、什么的问填词语?
1.填上恰当的词语为( 自信)地问、(天真 )地问、( 巧妙)地问、( 好奇)地问。2.( )地问,括号填上副词,如( 自信)地问、(天真 )地问、( 巧妙)地问、( 好奇)地问。副词(Adverb)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5、扪什么问成语?
扪心自问。意思是指好好问自己的内心想法,拍着良心好好想想。
6、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为什么在临终时才提出来?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看望94岁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钱学森之问”作了解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这一问题也作了长期的思考,“钱学森之问”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一、成功为什么难以复制?
现象一:课改之初,山东聊城的杜郎口中学便展露头角,成为课程改革的典型学校,十多年来,我不敢说有些地方百分之百的校长去考察学习过,但我敢说90%以上的去过,但十多年过去了还没看到第二个杜郎口的出现。
现象二:魏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只有初中学历,是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长起来的,一年有几个月出外讲学,学生成绩依然在全市名列前茅。他在全国培训过数以万计的教师,又有多少教师学到他的“真经”,成为第二、第三个魏书生呢?
现象三:许多高中学校每年都邀请往届高考状元或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给在校高三学生作学习经验介绍,那么,效果又有几何呢?
成功学校、教师、学生的做法表面上看并不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复制都是不成功的。事实上,那些无法复制、学不到手的东西才是更本质、更宝贵的,那么,那些神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二、成功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一个概念: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方式表示出来的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其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力。
显性知识构成了人们在认知特质上的共性,隐性知识构成了人们在认知特质上的个性,隐性知识的特征主要有不确定性、不可言说、难以陈述、实践性、直觉顿悟、无意识性。它与征兆、学术洞见、直觉、感觉、心象和情感有关。隐性知识是以个人的方式来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隐性知识的运作犹如结网一样,在无意识中、逐渐地将原本无关联的知识、经验连接在一起。显性知识的接收、理解、记忆、整理、深化等效果也依靠隐性知识的运作。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被动灌输、主动参与等形式获得,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由此可见,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因隐性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显性知识的吸收和组合,从而直接影响了认知活动的水平。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形知识,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是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
由此可见,成功的重要密码之一是“隐性知识”。
三、我国教育备受诟病的病根在哪?
近年来,从社会对教育的口诛笔伐中我们思考并发现了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学校教育中所谓“高分低能”的问题。被公认擅长考试的我国学生,其实并不是什么考试都擅长,凡是涉及实践性强的考试,我们就比不过人家了。譬如,英国文化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雅思考生在写作和口语单项考试中近几年来的分数都是全球最低的。从分数看,阅读还不错,但是写作、口语相当弱。所差之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学了却不会用。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多、内容深、难度大、速度快,而西方发达国家课程少、内容广、难度小、速度慢。美国的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美国学校的课程没有主副之分,只有必修和选修之分,选修课为主,在选修课方面每个学生是按照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总量学分控制,每门选修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过程自己设计并实施。
从书本知识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少而精,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使学生很自如地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隐性知识的积累常常是在闲暇性活动中潜在地进行,由于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显性知识的超剂量吸收,就挤压甚至剥夺了隐性知识吸收的空间。相比之下,我国的学校教育不注重实践,学生尽管学得多,但学的知识不会用。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并费了很大力气学了一些考完就忘的书本知识。实践证明,我国教学进度超过了很大一部分儿童的理解能力,国外学校课程安排及教学进度比较好的遵循了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
在现行高考体制和命题模式下,学好显性知识的确能够实现升学目标,但从有关调查报告来看,我国精英教育的中科大少年班、恢复高考30年3000多状元、奥林匹克竞赛保送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有专业兴趣的比例相当低,发展潜力也远远低于预期。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的病因在功利的教育体制,病根却是教学存在“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传授有余、实践不足”。
四、“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钱学森之问”的要义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来呢?”从钱老的受教育经历和人生阅历来看,老人家或许有这样的思考。
一是培养泥土的工作做的不够。一个公认的事实:大师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都是从适合的土壤里长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过:“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鲁迅先生的话明白告诉我们,培养天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泥土。教育的泥土究竟是什么?教育的泥土就是丰富的生活,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有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营养。
二是不注重“童子功”的培育。中国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的打下了坚实的读书“童子功”。钱穆9岁背诵《三国演义》,吴宓、闻一多、茅盾背诵《红楼梦》一字不差,方令儒背起诗文来滔滔不绝,黄侃能把九千多字的《说文解字》任意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串一串地穿起来。就连自然科学家也很有读书的“童子功”,苏步青、钱学森、杨振宁,哪一位不能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数学家苏步青小学毕业时就能将《左传》与《唐诗三百首》背诵如流。过去的人们认为,“童子功”是儿童的文化存款,练就读书的“童子功”就是给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的确,过去的孩子学的内容很简单,读书、写字、作文,靠着这简单、扎实的“童子功”,后来转到任何学科,都能有突出成就。
三是普遍不重视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把“学习”几乎当成了一个字,在学校里“学”,在家里还是“学”,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孩子们“习”的机会太少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中曾两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不过这时,陶行知已经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杜威强调指出,烹调、缝纫、园艺、手工等社会活动不是附加在其它科目之外,而是代表社会活动的基本类型,通过这些活动作为媒介,把儿童引入正式的课程中,把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和生活的乐园。教育寓于生活,生活走进课堂,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四是没有把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出来。我国有太多的俗语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了,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思考力”是从实践、体验、挫折、阅历中生长出来的。
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为齿草所伤而发明锯条,如离开生活的体验,就无“悟”可谈了。“悟性”就是是一种隐性知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区别在“悟性”的高低,人的“悟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性”高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悟性”低的人如“对牛弹琴”启而不发。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有将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出来了,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堂课、一个活动结束了,如果学生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一定要舍得“浪费时间”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尝试、自主思考,不仅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正确轨道
7、什么叫学问的问?
多学多问的意思,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不会完全明白吧!于是,会出现问题,你得去问,寻找答案。你提问越多,知道的事情也越多。知道越多,就会有些方面仍然不太清楚,得再问了。多学多问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8、问什么什么问的成语?
问长问短 [wèn cháng wèn duǎn]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问:询问。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褒义出 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五回:“王夫人更不用说拉着甄宝玉问长问短,觉得比自己家的宝玉老成些。”近反义词近义词问寒问暖 问这问那反义词不闻不问
9、问什么问的四字成语?
问什么问的四字成语 :
答非所问、
刨根问底、
不耻下问、
问长问短、
问心无愧、
嘘寒问暖、
无人问津、
寻花问柳、
扪心自问、
兴师问罪、
访亲问友、
投石问路、
不敢问津、
勤学好问、
有问必答、
问官答花、
问罪之师、
问羊知马、
寻消问息、
载酒问字、
舍本问末、
此问彼难、
入门问讳、
革职拿问、
入境问禁、
吊死问疾、
音问两绝、
学问思辨、
十死不问、
好问决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