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是什么(什么是珐琅?)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什么是珐琅?
珐琅基本是由水、玻璃和颜色组成。其本质是玻璃,也被称为珐琅瓷。它如同一层玻璃保护,具有防生锈、抗腐蚀的作用,是一种对于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材料。
2、什么是珐琅腕表,珐琅表为什么值得收藏?
珐琅表是一个历史命题,早在17世纪就已经从法国传入日内瓦,因为当时的珐琅师受到宗教迫害,而日内瓦却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才情的热土,由于人才的聚集,所以也成就了日内瓦作为珐琅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些工匠擅长把绘画通过珐琅工艺移植到表壳或表盘上,而这些属于微绘珐琅的类别,所谓珐琅,就是矿物研磨而成的釉料,将它们稀释并用画笔涂抹在金属之上,然后经过800多度的烧结,最后固化在表壳或表盘上,完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珐琅表概念。
之所以值得收藏,首先在于深厚的人文历史,这是一种遗产,能够延续至今实属不易。其次,工艺需要双手以及巧思,能够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稀有度自然是其价值的构成。再次,在工艺的实现中,除了双手还有高温烧结的环节,这个节点无法被人手所控制,所以成品率比较低。
3、珐琅主要是什么?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
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4、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最早是一个外来品种,珐琅是指可以烧熔的矿物质,内含长石、石英、硼砂等原料结合油进行调和,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在进行烧制。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搪瓷盆,就属于珐琅料,区别在于等级不同。
珐琅彩分为两种,一种是铜胎掐丝珐琅,讲究的是掐丝工艺,然后再进行填彩,工艺比较复杂,民间俗称景泰蓝。另一种是,画珐琅,讲究的是绘画的技术。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
相传珐琅彩最早是在16世纪明朝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献给当时的皇帝,可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一点无法考证。后来清朝初期有一个法国人叫殷宏绪,把西方的铜胎珐琅彩介绍给康熙,西方画法注重写实,非常生动。而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写意,意思到即可,当时康熙看完之后非常喜欢,心想是否可在我们的瓷器上画珐琅,便亲自监督,在宫廷内‘造办处’开始烧制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上等烧好的瓷胎,运往至‘造办处’,采用宫廷画师绘画,可见康熙对珐琅彩的重视。终于在康熙35年烧制成功,完成了由铜胎到瓷胎的转变。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雍正6年,研制出国产珐琅料,颜色比之前进口的更为丰富。特点是主题图案的画法,器物上有留白,技法上比康熙的要好。
乾隆时期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图案颜色更为丰富,画法细腻,更为生动。
出生皇室的珐琅彩,一直作为宫廷专用瓷,从康熙的初创期,通过技术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至到到清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抢了颐和园,珐琅彩才被外人所见。民国三年1914年『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第一次公开展出,珐琅彩瓷器才被世人所见。
欢迎关注《成林茶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5、珐琅是属于什么材质的?
6、珐琅是什么呀?
珐琅器的制作,最早是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珐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以纯碱、硼砂为助溶剂,用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为乳化剂,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冷却后,再经过细磨制成珐琅粉。珐琅属硅酸盐类物质,烧结温度在800至1000度。其实“珐琅”两字,源自外来语“佛郎”,也就是“拂菻”,拂菻是隋唐时西域大秦国的名称。在古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有一种搪瓷嵌釉,称之为拂菻嵌,后简化为拂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