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这里的布衣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这里的布衣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是普通老白姓的意思,这是诸葛亮在写文章时对自己自谦的称呼。
古代文人雅士行诗作文遣词造句,之乎者也,皆写的文绉绉的,表现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别于普通百姓。如用“高堂”指父母,“贱内”指妻子,
“犬子”指儿子,,如“草民、匹夫”等自谦,有时也常用的衣物自谦,如这里的“布衣”,体现了词藻的华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丰富多彩。
在我们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这句话出自《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大意是: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这里诸葛亮自称“布衣”指“平民”的意思。以一种自谦的姿态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感恩之情,又对后主刘禅表达了愿意继续效忠。希望刘禅继承其父遗愿,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象其父一样知人善任。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古人写文章时就用 “布衣”,代指穿麻制衣料的普通百姓。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帻。”《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就是这层意思。《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升 ,又为活板。”宋代柳永的鹤冲天中写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里的白衣也是布衣的意思,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
清代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以上这些称呼和诸葛亮在《出师表》的自谦“臣本布衣”意思一样,都是指没有官职生活贫困的平民百姓。
有一点不要误会,诸葛亮不是平民百姓,生在名门望族,官宦之家,在汉朝,他祖上时代为官,即使到他这一代,群雄并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诸葛亮兄弟三人也凭智慧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说:“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2、诸葛亮在南阳真的要亲自扛着锄头种地吗?他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谦抑也是写实。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是“躬耕南阳”这一华夏文明史印记的历史载体。
1、两汉没有南阳县,不等于没有南阳城。荆州牧所襄阳可以称荆州,南阳郡治宛城自然也可以称南阳,否则习凿齿《襄阳记》中“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就和习凿齿《汉晋春秋》中“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一样,又是鬼扯了。。。襄阳说鼻祖习凿齿把宛城叫南阳城,直接让那些试图以“此南阳彼南阳”论蓄意剥离古今南阳之间历史传承,进而割裂《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与今南阳卧龙岗历史渊源的襄阳说徒众破功。
2、《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昆阳(今平顶山叶县)是南阳郡属县,如果把这个“南阳”又按襄阳说的鸭霸逻辑解释成南阳郡而不是南阳城(宛城),这句话就无法解读了:汉兵从南阳郡(南阳郡何地?请襄阳说大神们帮忙定位一下)发兵到(南阳郡的)昆阳——狗屁不通。所以这里的“南阳”也只能是指宛城。
3、《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南阳郡还是南阳城?客观地说都可以,因为诸葛躬耕地位于南阳郡治宛城(南阳城)西八里卧龙岗(也称隆中)之上。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咏到:“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按照诗仙李白的理解,孔明号卧龙先生,是因为其躬耕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人以岗名。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纲纪混乱之际,躬耕地争议开始甚嚣尘上,官员、诗人彭而述(1605~1665)以《卧龙怀古》一诗表达了对隆中伪说的愤慨与不屑:“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4、习凿齿《襄阳记》记述“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这与同期多种文献典藉记述相符,是为信史,南阳之邓县自然也在汉水以北;但习凿齿《汉晋春秋》又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又把“南阳之邓县”抻过汉水放在了襄阳城西,明显与自家的《襄阳记》记述打架,直接把隆中置于一个在东汉地图上并不存在的位置上,这属于孤证(或者叫鬼扯)。也难为襄阳说们,为了给“躬耕襄阳隆中”打补丁,弃信史而重孤证,跪求某泰斗改地图、为古隆中题字背书——有用吗?此地无银、自我麻醉而已。
5、北师大语文教科书一直把“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注解为“今河南南阳”;现行人教社语文教科书《出师表》对“躬耕于南阳”的注释为:“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古属南阳郡”,对《隆中对》中“隆中”注释则是:“地名,一说在今河南南阳,一说在今湖北襄阳。”——这意味着《隆中对》的隆中并不特指襄阳古隆中,南阳卧龙岗也是隆中之一;换言之,承认历史争议,躬耕地回归两地说。南阳还是那个南阳,“隆中”归属则在两可之间。某地挖空心思试图独占诸葛躬耕地文化遗产的美梦又一次打了水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躬耕南阳”是中华文明史印记,她属于历史和人民。你可以分享历史荣耀,但绝对不可以攫取。
3、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自称自己为“淮右布衣”?
这个称呼实际上是暗藏深意。这句话出自朱元璋统一南方后讨伐元廷所发布的檄文,即《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原文是:“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
在这个时间点上,江南已经没有朱元璋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已经灰飞烟灭。而元朝也已经气息奄奄,正待摧枯拉朽,一鼓作气统一中国。在这个时机,朱元璋开始了北伐可以说的上是最佳时刻,这也避免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出现。因为毕竟在之前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北伐成功的例子,甚至在朱元璋统一江南后有观点认为朱元璋只会称雄于江南,而不会攻打元朝。所以,朱元璋要统一全国他就必须凝聚起全国的支持。在历史上,自称布衣的只有汉高祖刘邦,他也是历史上认同感最高的皇帝之一。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可以从最广泛的基础上汲取力量。而且他在檄文的最后提到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这就有了气吞天下的帝王气概,而不是偏安江南的割据之君。
第二,他突出了淮右的身份,这就是为了进一步团结军队内部的淮西集团将领。在朱元璋的军中,文臣大多出身于江浙,武将大多出身于淮西。朱元璋指定的北伐第一负责人徐达就是濠州钟离人,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首。这样就是变相提出,徐达和自己都是淮右出身,借以笼络北伐的将帅。
第三,朱元璋也确实是平民出身,祖籍安徽。这样书写行文也有一定的背景基础,此时的朱元璋虽然还只是吴王,但已经是万乘之尊。这样以低姿态向全国百姓宣示,可以最好地累积民心。避免会出现与普通平民的疏离感,对于天下的统一有益无害。
4、襄阳为什么争诸葛亮躬耕地?
如果穿越到三国,应该给诸葛亮一巴掌,在躬耕南阳后面加个市,写清楚躬耕于南阳市。三国吃瓜群众:咱们这个时代没有市,只有郡。南阳市人:什么“郡”?我们说三国时候的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
哈哈,不闹了,非这两地的人,所以大致的说下,三国时代没有南阳市,只有南阳郡,这个没有争议吧?三国时候的南阳郡是个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并非等同于今天的南阳市这块位置,所以,三国时候诸葛亮写躬耕于南阳,指的的是南阳郡,因为那个时候时候没有市,三国时候,今天的南阳市叫宛城
另外,诸葛亮随叔父从山东投靠刘表,刘表和诸葛亮叔叔有点交情,所以他们就在今天的襄阳隆中住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投亲访友,肯定要找个认识的,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住下了,而且诸葛亮的老婆和老师,朋友都是襄阳人,诸葛亮不可能一个人跑到今天的南阳市这个位置去种地的。因为他的生活圈子肯定是围绕他认识的人。
三国时候南阳郡(那个时候没有南阳市)不等于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阳市,南阳郡是类似于省一样,很大的区域。
无非这两年,诸葛亮火了,两地抢旅游资源而已,人家诸葛亮在聪明,也是山东琅琊人,就被争了
5、今南阳在三国叫宛城,诸葛亮为什么不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宛城?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地理问题。
我们今天的行省划分与汉朝时候的十三州划分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的划分一般是按照山河的走势来进行划分的。但是,这一划分原则在元朝被打破了。元朝统治者为了便于对汉人和南人的管理,在行中书省的划分上,将许多原来根本就分属两个行政区划的地方,强行合并为一个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
从今天的地图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整个河南西南部都属于是南阳市的管辖范围,这是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而在东汉的十三州部划分中,南阳郡隶属于荆州。东汉南阳郡瞎宛、冠军、叶、新野、章陵、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淯阳、涅阳、阴、酂、邓、郦、山都、穰、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襄乡、南乡、丹水、析等37县。其中的章陵即为舂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
然而,在东汉末年,南阳郡却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为荆州牧刘表所占据,另一部分被宛城太守张绣所占据。而刘表与张绣之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换句话说,张绣独自割据宛城,自成一方。因此,曹操在与袁绍争河北之前,就已经拿下了宛城。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早年在刘表的手下做官。因此,诸葛家族实际上是仰仗于刘表的势力在隆中耕作。刘备屯兵新野,在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之下,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所耕作的隆中距离新野并不太远。因为作为镇守一方的将领,刘备绝不敢轻易走远。而新野正好又属于东汉的南阳郡所辖之地。
诸葛亮所耕作的地方没有在宛城,当然不可能写躬耕于宛城,而他躬耕的地方确实属于东汉的南阳郡辖地,因此他说躬耕于南阳并没有错。之所以今天的南阳和襄阳都在争古隆中,实是当时的南阳郡被一分为二,又被今天的行政区划分为两个省给闹的。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自哪儿?急~?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确实是最靠谱的表明,天下识汉字的人基本都认同这九个字尤其是湖北襄阳人,但大家也都熟知那是三国时代讲的原话,大家也应该知同时期的著名的桂林郡、南海郡、南阳郡等郡(郡名、郡域具体的划分随朝代变化)后世变化有多大呢? 现代人还沉浸于三国时代是太悲哀了! 可惜就有些人至今还紧抱此根救命稻草“打滚”—— 例如南阳市卧龙岗景区石雕这九个字立于景区前,却未雕写这是三国时的话,其实是在误导大众,直接表明心很虚。 个人觉得襄阳隆中也该来这九字石雕并写明这是三国时代的话,这里三国时处于南阳郡域内,如此自然打今南阳方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