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衫(古代长衫人物是指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代长衫人物是指什么?
长衫是根据明朝士大夫常穿的汉衫常服,遵循合体合身的民国服装理念改作的,主要把汉袍的肥大改的相对窄瘦,继承了明朝开始的立领领型。
民国时期中国人以长衫为常礼服,冬有棉,夏有单。长衫以汉服右衽为基因,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暗合中国传承几千年“天人合一”的观念,穿在身上平直宽松,即“人为衣服务”。
长衫不光是一种服饰,他代表着与文化和思想息息相关的本质元素。
在古代和民国长衫代表了身份,因此分为了短衫帮代表的贫穷的劳动人民,长衫帮代表的富裕的上层人士或有文化的人。
在现代也有年轻人婚取时,新郎穿着合体的长衫配以小褂,新娘穿着漂亮的旗袍,代表喜庆与传统,较受老年人的欢迎,适合传统婚礼的氛围。
当然长衫更是代表着一种文化。是于人生、审美、以及思想一种表现。也反应着人们“日常”、“闲情”、“心事”、“时节”、“江湖”、“桃源”的种种生活状态。
不可否认长衫是外在作为一种服饰和内在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的。
外在的服饰受到人们的观念,服饰材料的改良和多样,色彩的变化,款式的增加,甚至是气候的变化,生活的方便等等而不见,所以渐渐的淡出我们的审美观念和需要,更是渐渐的离开我们的眼球和我们的身体。或许将来只能在博物馆里才可以看到吧。
好在,长衫内在的文化逐渐融入在书法,绘画,创作等方面,但却也渐渐淡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视线。
所以长衫人物不光是一种衣着,更是一种传承的文化。
-墨骨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2、如何看待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引言
孔乙己是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主人翁。他的真实姓名不被人所知,孔乙己只是当时人们给他取的一个绰号,因为他姓孔,又满口之乎者也,所以人们从“上大人孔乙己”这句文言文中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关于孔乙己的趣事很多,如:教少年鲁迅写“茴”字;给小孩子分茴香豆吃;“窃书不算偷”的论调;打折了腿“爬”来喝酒等。在酒馆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个人。这又是为什么呢?该怎么理解呢?
酒馆里的长衫与短衫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鲁镇这个小酒馆中长衫客人与短衫客人的区别。
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镇的酒馆是当街搭的一个曲尺形大柜台,来喝酒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穿短衫的,他们大多是做工的工人,来喝酒就站在柜台外,喝最便宜的四文一碗的水酒,偶尔加一文,吃一碟小菜。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贵人,他们出手阔绰,在酒馆房子里面坐着慢慢喝,并且下酒菜荤素都有,十分享受。
孔乙己似乎是两者的结合体。他是穿长衫的,但却没有进包厢坐下喝酒,而是站在外面和“短衣帮”一起,时不时的被短衣帮人调侃。
穷酸文人的尊严和现实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但他却没有考中过功名,其他的营生也没有会的,所以日子十分贫困。他之所以要穿长衫,目的很明显,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和酒馆里其他站着喝酒的人身份是不同的,但无奈的是经济条件相同,囊中羞涩,所以也只能站着饮酒。
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孔乙己作为一个穷酸文人,被现实所折磨,但又不屈服于现实,竭力维持自己文人身份的一种体现。
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孔乙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身份是很看重的,他思想上的传统性和保守性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从他张口闭口“之乎者也”可以看出来,难道他不会说白话文吗?显然不是的。那为什么他要说这些令人似懂非懂的话?这是他守旧思想决定的,孔乙己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想要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不是通过做工来发家致富。在他内心深处,实际上是看不起那些做工的工人的。
所以受这思想的影响,孔乙己即使再穷,他也不会脱下长衫。因为脱下长衫,在他看来就意味自己放弃了自己。
新旧时代交替的牺牲品孔乙己所处的年代正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受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孔乙己也是生不逢时,此时的他因为外界的诸多原因与功名官场无缘。其实他是十分博学的,这从《孔乙己》原文中可以得知。他来喝酒并不是因为他多喜欢酒的味道,而是他可以用酒来排遣寂寞、麻痹自己,甚至是被别人调侃,他也感受到了一丝快乐。
其实在那个时期,类似于孔乙己的这种人有很多。作为新旧时代交替的牺牲品,站着喝酒是新时代的无奈,穿长衫是旧时代的防守。
若木语孔乙己最终脱下了他的破旧长衫,在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后。他最后一次来喝酒是穿着破夹袄来的。这并不是孔乙己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而且他彻底放弃了。或许是他知道了自己死期将至,穿不穿长衫已经不重要了。随着他的远去,留下的是我们无限的悲歌。
(文/若木 图/网络)
3、为什么古代人都穿长衫衣服?
“古人”的范围很广,但“长衫”出现的历史却并不长,题主可能是把清朝以前各时期的汉服都认为是“长衫”了,这是不准确的,至少不那么严谨。长衫和旗袍一样,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跟满清的崛起并入主中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易服剃发”被当成臣服的标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被当成基本国策,甚至极端到“剃发不如式者,亦斩”的程度,旗袍与长衫的变迁,就是在这种血腥的背景下产生的,大致在乾隆年间基本定型,这时候的长衫是典型的清代长衫,现在的清宫剧、辫子戏那么多,基本上就是那个样子,但和后来的民国长衫还是有所区别的,到了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对外交往增多,长衫又有了些新的变化,去掉了一些太过于繁琐的元素,显得更为简洁,这就是后来民国长衫的前身,从1900年左右到建国初期,这时候的长衫就是大家熟知的鲁迅等知识分子那副打扮了
4、《孔乙己》中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为什么?
世上无为走一遭,
寒窗苦读皆白劳。
一身浩然书生气,
衣衫褴褛铁骨傲。
任人挖苦任人笑,
表面无畏心自嘲。
满腹经纶埋在胸,
下世投胎书山中
5、长衫为什么淘汰了?
长衫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大概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才基本定型,在洋务运动期间,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长衫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去掉了一些太过繁琐的元素,这样就会显得更加简洁。
从这时期开始,长衫就一直没有太大的调整了,而穿长衫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也就是代表文化人形象的一种装扮,比如李大钊、林语堂、鲁迅都爱穿长衫。
总体来说,穿长衫就会给人一种很儒雅的感觉,但很少有人懂得长衫所代表的文化寓意:
长衫,在民间又被称为“长褂”,是根据明代士大夫常穿的道袍遵循清代服制改良的,将肥大的长袍改得相对窄瘦,交领改为圆领,并在斜部加以裁割、缝缀以表示“福田、百纳”之意。
整体来看,长衫呈现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特点,这样的裁剪暗合了中国几千年来“天人合一”的观念,穿在身上平直宽松,又体现了“衣为人服务”的思想。
但是长衫的制作是有讲究的,“量体裁衣”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下摆长度要刚好到达脚面,盘扣要手工制作,太肥大显得人没有精神,太窄小会显得格局非常小气。
而现在流水线式的生产显然并不符合长衫的制作要求,再加上一件长衫的制作,需要经验十分老道的裁缝才能完成,所以其制作成本也并不便宜。
但从实用性来说,长衫给人的感觉是很悠闲的,所以不太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现在很多人都不穿长衫,长衫反而变成了像相声之类的舞台表演的一种服装道具。
即便是偶尔有人会穿复古的衣服,也很少会有人选择长衫——这也就是长衫的尴尬:论飘逸,不及汉服;论轻便,又比不上现代的各类男装。
6、为何杜月笙一直偏爱穿长衫?
杜月笙之所以能从一个水果行的小学徒,成长为上海滩上最富传奇性的一个大人物,并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 、“黑帮教父”、“上海最大的黑帮大佬”、 “乱世枭雄”等称号,皆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说书先生,而说书先生穿的便是长衫,其丰富的知识文化让杜月笙很是佩服,并通过听书实现了人生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转折与跨越,因此也一直喜穿长衫。
第一次听说书,明白了发展平台的重要性1901年,由于亲人相继去世,14的杜月笙为了生活,独自从江苏省川沙厅(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附近)高桥乡下来到上海滩,在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了一名小学徒,不到一年便被老板辞退。次年,他又在潘源盛水果店找到一份店员工作,因他头脑聪明、办事灵活,被老板安排到外面去自由招揽生意。该工作有点像后世的业务员,需要走街穿巷发展业务。偶然路过一处瓦舍(又叫茶肆、瓦子),说书先生正在讲《水浒传》。听着听着,杜月笙开始双眼放光,心下决定:必须得找一个大平台,才会有大发展。
因此,他回去后立即辞掉了水果店的工作,通过卖水果时在赌场认识的朋友,加入了青帮,实现了从小学徒向小混混的转变。
第二次听说书,明白了做人的重要性杜月笙进入青帮后,深知自己位卑人轻,且青帮内藏龙卧虎,能人辈出,如何发展?杜月笙又陷入了迷茫之中,为此他又跑去听说书先生说书,对《水浒传》中的宋江特别佩服,在梁山上,虽然文不成武不就,但他却非常会做人,无论别人年长年幼,皆称其为“哥哥”。这时,杜月笙又从迷茫中看到了前途的曙光,因此他开始学生宋江,处处讲义气、交朋友,不久便进入了青帮大佬黄金荣的视线。后来的麾下大将顾嘉棠、杜公馆财务总监黄文祥,大亨张啸林等人,都是这样结交的。
第三次听说书,明白了契机的重要性后来,又通过听说书,杜月笙再次明白了,光会做人并不够,还需寻找发展契机。因此,他处处留心寻找这个发展契机。有一天,老板黄金荣的太太林桂生卧病在床,且多方求医无果,便想以民间传说,找个年轻小伙子前来陪护,用年轻人身上的重火气,驱驱邪气。对此,大家唯恐避之不及,但杜月笙却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契机,主动站出来接受“重任”。不久,在杜月笙的细心照料下,林桂生竟然奇迹般得好了起来。后来,杜月笙又独自处理了一起烟土“失踪案”。就这样,杜月笙一步步走进了黄金荣的权力核心圈子。
第四次听说书,明白了将黑道身份洗白的重要性这时的杜月笙已经成为和上海滩黄金荣、张啸林齐名的三大亨之一,但他听说书的习惯依旧没有改变,反而更加的浓厚。但是以杜月笙当时的身份地位,当然不能和从前一样去茶肆听书,为此他将说书先生请到了家中,或讲解历史故事,或讲解时下报纸上的时政局势等,每遇不解之处,便会虚心请教。可见杜月笙是多么爱学习的一个人,因此也很喜欢下属对他以先生相称。
特别是对于宋江招安一事,听了好多遍,对于自己当前的身份地位也感到深深的忧虑,随决定向政坛方向发展。因此,当蒋介石号召抗日之时,杜月笙可是非常积极的一个人,捐钱捐物、出人出力,毫不含糊,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立下了莫大功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蒋介石不但没有给他这机会,就连他想去加拿大避难的护照,还要他出10万美金来买。因此,他大发感慨:“原来天下最恨的流氓不是我,而是他。”
这些,也许就是杜月笙一直偏爱穿长衫的原因吧。从而也证明,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既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高度,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