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长片(作为老大不小的成年人,了解动画电影、去看动画电影有意义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作为老大不小的成年人,了解动画电影、去看动画电影有意义吗?
千与千寻。这是我最喜欢的动漫电影,电影不仅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奸诈。同样也充斥着满满的温情,陪伴,坚强。这种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动漫电影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婪。也告诉我们人间的温情和爱,怎么会没有意义?
电影讲述了千寻的奇幻冒险故事。父母因为贪吃变成了猪。无脸男进入浴池后的堕落。众人避之不及的腐烂神。都深刻揭露了人性的丑恶。还有路上白龙的温柔守护,无脸男的默默跟随等温暖片段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感动。
这是宫奇俊大师优秀的作品,虽然讲的是一个孩子的冒险。却能带给成人某种生活上的信心。不管是不是动漫。都值得成年人细细品味。
2、有哪些适合成年人看的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动感情景历在目,
画像传神浮云清。
电眼观测仿童心,
影视佳作代代传!
3、1994年被称为电影的“元年”,诞生了很多中外经典作品,哪一部电影你觉得最经典?
大家好,我是《莫侃映像》,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1994年于电影界来说可以说是神仙打架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很多旷世之作。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狮子王》、《夜访吸血鬼》等影片均出自1994年。
像《肖申克的救赎》这部零差评的影片输给了《阿甘正传》,而没能拿到”奥斯卡“奖。
而个人觉得最为经典,也是个人最喜欢的,要属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主演的《活着》了,《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电影消减了很多小说中的沉重感,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都先他而去,而电影还给福贵留下了一个活泼的小外孙,孝顺的女婿和贤惠的妻子。
影片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福贵和春生被抓去当兵,面对无数尸体时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福贵的活着只是千千万中国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有希望。
福贵的命运也是时代的命运。一个败家子弟,看着家道败落,在穷困潦倒中挣扎,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去世,被抓壮丁,儿子车祸而死,女儿又因生孩子没大夫而惨死,都是那么的惨痛。一家人极力维护支撑着幸福家庭,但现实却与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
福贵的生活没有丝毫生机,但他却顽强的活下来了。
皮影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在影片中贯穿了福贵的一生,从赌场的皮影班主把皮影给福贵;到福贵走街串巷唱皮影而被抓壮丁,在部队为大家演皮影戏;再到六十年代皮影被销毁,只留下空空的盒子;影片最后,福贵把外孙养的小鸡放在空置了很久的皮影盒子里,皮影仿佛成了福贵一生的缩影。
余华在节目中说,自己创作《活着》之前,一直想写一部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的小说,苦于一直没有灵感,直到他遇到那首美国的民间音乐《老黑奴》。老黑奴历尽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这样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余华,写下了这部经典的小说。
首先有了这么好的剧本,葛大爷和巩皇的加盟更是为本片加持不少。葛优在片中的演技简直太棒了,原著太压抑平实了,而葛优则放开手脚的演绎出了福贵从“纨绔子弟”,到“痛改前非”,再到“作为小人物漂泊社会”,最后“看淡一切,有家人陪伴就好”的层次感。本身就擅长黑色幽默,给悲剧的故事蒙上了淡淡的温情,葛优让福贵这个角色变得有血有肉,人物立得住。
《活着》就像一部史诗,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红色文化的大潮下,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中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
4、如何评价动画长片《大世界》?
先下结论,《大世界》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
它在有限的成本内完成了国产动画的另类尝试,也许注定难以为大众所接受,但在拓展成人动画电影类型方面,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影片的英文名是《Have a Nice Day》,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昼夜之间。
在工地打工的小张为了带整容失败的女友燕子去韩国重新整容,一时冲动抢了工程款100万。
然而这100万却遭来了老板、杀手、民间发明家、亲戚等人的觊觎。
最终所有的矛盾与冲突都在春夏之交的一场暴雨中,一切都灰飞烟灭。
导演刘健用独特的画风和多线式叙事手法描绘了发生在一天之内的黑色幽默故事,让本来并不复杂的一件件小案环环相扣,最终变成一件大案。
从故事结构上来说,导演刘健应该是好莱坞的昆汀·塔伦蒂诺或是盖·里奇的粉丝,所以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是非常紧凑的。
短短70分钟的故事,被导演刘健讲得悬念和意外丛生,让观众拍案叫绝。
美国著名电影媒体IndieWire盛赞说——
如果昆汀拍动画片的话,大概就是这样吧!刘健笔下的动画人物,没有寻常动画角色的浪漫可爱,角色线条简单,画风生猛却极其写实。
黑色幽默加上荒诞、犯罪的元素,同时聚焦低端边缘人群,展开对人性和欲望的思考。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细节是在电影的开篇,导演刘健引用托尔斯泰《复活》中的一段话: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这段话其实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个人都在试图逃避命运,却始终被命运挟持。直到无处可逃,最终成为命运的一份子。
所以啊,如电影中工地保安所说:
其实,无论是实现了“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还是“网购自由”,都不如旁观者眼中的“知足常乐的自由”。
5、《疯狂动物城》荣获2017年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是实至名归吗?
这部来自迪士尼的作品在竞争“最佳动画长片”这个奖项的时候,不只是实至名归、众望所归,甚至它就是获奖的唯一大热门。
横观今年入围的动画,在豆瓣的评分只有《疯狂动物城》上了8.5,甚至拿到了逆天的9.2分,其次分数最高的是来自法国的《西葫芦的生活》。
2016年整体上动画制作水平不高,就算是把利用好莱坞的写实动画工艺、尖端的动作捕捉技术以及真人CG技术的《奇幻森林》算上半部动画长片来参加竞逐的话,要论内涵、故事情节等的铺设,说句不好听的,《奇幻森林》也是没戏。
既然已是假设,但为什么要这么说?
简单分析下,《奇幻森林》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一个由众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孩子,被兽王老虎排挤,最后打败老虎重返兽群的故事。
试想,一个从小到大被训练脱离“人性”,保持“兽性”的孩子,最终却利用了与生俱来的人类的智慧和方法(利用绳子之类的道具)击败兽王,而不是感化兽王,即使谈到“人与自然、与其他物种的和谐”这也明显是片不对题。
电影将重点放在了“回归兽群”,即“返回本真”之上,这是好莱坞喜剧、动画电影的惯用剧情线,但是怪就怪在,身在食物链上的二者,人类与兽群本身就没法和谐共处,为了领地、为了食物,必然有一方要做出牺牲,人类会悔改、会圈养、会珍惜濒危动物,还他们家园那通通都是处于资源枯竭危机时的后话,而身处在小男孩的角色上,这整个“和谐”的过程,就畸形到变得很尴尬。
说回《疯狂动物城》,纵观整个动画长片影史,它仍然是极其优秀的。虽然外表包装的净是欢乐的歌舞、随口的段子、萌萌的人设和丰富的彩蛋,但它的内核却是清澈而明朗的,即使看起来故事冗长、内涵丰富,但其实全片就只贯穿了两个词,相辅相成——
公平、勇气。
片子开头就开始渗入这个理念:当幼时的兔子朱迪立誓要做一名警察时,来自狐狸的嘲笑、来自家长的劝阻、来自朋友的不解便纷至沓来。
身为兔子,就应该种胡萝卜、吃胡萝卜,兢兢业业做一名兔子农民,最后终其一生,谁又在乎你心中到底梦想着什么、在乎着什么呢。这是第一次的不公平。
在这里,朱迪鼓起了她的第一次勇气,挑战了嚣张跋扈的狐狸,违背了苦口婆心的爸妈,参加了警察的特训,并成为了哺乳动物中选拔的警校毕业生第一名。
而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并没有停止,反而无限延续着,进城之后,朱迪被牛警官直接派遣成交通协管,那些大案要案,别说让她实习性的参与,就连碰都不让她碰一下。
就因为她是只娇小的兔子,这不只是一种对职场新人的不公平,更是对弱小物种的不公平。
此时朱迪选择了第二次鼓起了勇气面对,忍受破旧宿舍邻居的争吵,忍受狐狸的冷嘲热讽,忍受着各种动物对自己给开的罚单的咒骂,苦咽下无奈与泪水让父母放心。
而第三次的不公平,就在朱迪作为交通协管“擅离职守”,跑去抓贼,结果被牛警官当场辞退时。
一次机会都不给,摆明着就是“刁难”和“歧视”。
第四次不公平,出现在那只来报案的母水獭身上。
从后来的剧情我们可以得知,公水獭失踪的唯一线索就是他最后出现的一张照片,而掌握着线索的各个警官看来都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详细搜查出现在这张照片里的所有人事物。也并没有去搜查过这只水獭经常出现的场所(后来朱迪去的那个“健身协会”)。
即使把范围缩小到极端着说,熟悉水獭作息的狐狸尼克可能是整张照片的唯一突破口,但是照片里确实出现过尼克的尾巴,出现过他成天在大街上贩卖的冰棍,整条大街也就这么一只红狐狸在晃悠,身为动物城的“前辈、老人”,他们也不可能认不出他、查不到他。
总之,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压根没查。
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和处理方式,可以从这张图中看出来。
除了水獭,全是体型巨大、杀伤力极强的食肉动物。
可能有人会说,笔者这里过分解读,就算水獭的案子延后处理,那也并不代表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处理方式,只是从危险性、影响后果和实际操作等方面去综合考量的。
但是别忘了,水獭也是食肉动物,杀伤力虽小但也具危险性,况且水獭也有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样在惦记着他的归来。打个比方,这就像是,现在只有一艘船可以救流落于荒岛上的人,两个选择,要不救有钱人,要不救穷人。电影中的情节就像先救了有钱人而搁置了穷人,理由是有钱人能为社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穷人却更少,所以花功夫救了也没用。
但细思下来,人生之变数十万八千,谁也不能说好明日会是怎么样一番风雨,唯一不变的则是生命之可贵,生命由来之时自然且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为何、又凭什么要让旁观者来评断自己的生命价值呢?况且穷人也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牵挂,生命延续至今已属不易,延续下去又遇百般阻挠,换作是你,你又会不会觉得公平?
分析这个情节过后,中间衔接的自然就是前面“不公平对待”的延续了,而剩下的最大最深刻的梗就莫过于核心主线的铺设了。
“食肉动物生来具有野蛮性,所以必须排挤并铲除。”
这仍旧是一种“不公平”,却是一种“反面的不公平”。
电影的前半段通通都是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歧视,主要体现于兔子朱迪在成为警官这一路上的各种艰辛苦难,基本上来说,她都可以用“勇气”来克服,但是当一种习惯性的压迫和歧视发展至极端时,便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歧视”,而跳脱出来的立场,就是“不公平”。
这种“反向”的歧视与不公平潜移默化,并由来已久。
细微之处体现于狐狸尼克遭受的来自食草动物的霸凌,宏观之处体现于羊副市长的谋权篡位,试图激发食肉动物的野蛮性,栽赃他们并将他们赶出动物城。
身为动画电影,并且是一个全是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电影,它将这种“反向歧视”与“反向不公平”的问题搬上台面,给出的解决方式便是结局里说的:这种“动物野蛮化”根本子虚乌有,食肉和食草动物,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心无芥蒂的和谐共处。
然而如果将这种立意落于现实,对于“反向不公平”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没这么容易了。
为了和谐相处,照顾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确实放弃了他们曾经拥有的“野蛮性”。在现实中,为了照顾女性,而对男性产生的不公平;为了照顾黑人,而对白人产生的不公平;为了照顾老人小孩,而对年轻人的不公平;为了照顾……
这种曾经的“不公平”,延伸到如今的“照顾”,而这种“照顾”背后又衍生出了另一种“不公平”。
这个,可不是单单靠“勇气”可以解决的。
以上。
喜欢赏鉴内容的小伙伴欢迎关注~
6、金马奖获奖动画电影《大世界》是讲什么的?
金马奖获奖动画电影《大世界》的原名叫做《好极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影片的话,可以说是“由一百万块钱引发的血案”。
这部动画电影的故事情节设定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司机小张为了给整容失败的未婚妻继续找钱做手术,冒险从他老板那儿偷了一包现金。
然而,当关于这起抢劫案的新闻传播开来后,每个人都在找小张和这笔钱,包括一个叫“瘦皮”的杀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该片于2017年入围第67届柏林电影节,这是中国动画长片第一次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是继宫崎骏《千与千寻》之后,新世纪第二次有亚洲动画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新纪录。
那么这部动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
1. 导演刘健非常注意对于细节的描写,注意写实。
在影片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看到对于现实生活的刻画。
如网吧起名叫“诚心网吧”,银行叫做“界觉县银行”等等。
无数的细节都在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大世界》的人物外表并不像别的动漫那样有着美艳动人,只是用几笔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看上去甚至有点丑,但这却显得特别真实。
2. 《大世界》里处处都充满着荒诞的灰色幽默。
比如这一幕,前一秒准备杀人,后一秒却接通电话,说了句“我对商铺投资没兴趣”。
3. 运用反讽手法。
整个故事仅仅发生在一天里,以这样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这部影片的反讽。
而这部电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导演刘健将这个问题交给了观众,让观众们做出自己认为最为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影片究竟会不会国内上映呢?
答案是会的!
因为该电影已经顺利拿到龙标,有望于2018年1月在国内院线上映。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念晴答)
7、国内首部「给成年人看的」动画《大护法》即将上映,你觉得它会给你惊喜吗?
等了两年,大护法终于要上映了!作为一个大粉,必须来谈谈感想!
其实知道大护法应该是在 15 年,当时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大护法》正在众筹,饶有兴趣点进去看了看当时放出来的Demo,实在是被惊艳到!不思凡在中国互联网还处于Flash动画时代的时候,就创作出了传奇一般的系列短动画《黑鸟》,那时候只要是经常上网的人,都不会对这个系列陌生,所以,看到《大护法》是由不思凡导演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作的质量肯定没跑了,于是果断在众筹的时候支持了一发!
等了差不多两年,其中也经历了《大护法》点映但是没买到票的遗憾,终于今年夏天这部让我期待的片要上了!从放出的PV来看,枪战与打斗部分的确精彩,而其中「花生人」作为无自主意识的生物,处于镇长高压的独裁统治下,也颇有一股反乌托邦的意味,这些设定上就已经铺垫好的冲突,都是能让影片深度加分的元素,但是要怎么把控剧情的格局,将主角的个人意志与「反乌托邦」、拯救花生人的使命联系起来,这就是考验导演功力的地方了,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点,希望《大护法》能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最后,抽票请一定要抽我!好想看啊!
8、首次在中国公映的日本票房冠军《千与千寻》当中,含有哪些隐喻?
千寻最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子胆小懦弱内向封闭的样子。最后通过一次奇幻经历,成长为勇敢有担当的少女。人生就是一次次经历和成长,这就是整个故事最大的隐喻。
进入隧道后,破败凋零的建筑,凄凉的风景,正好隐喻着日本广场协议后,经历大萧条的时代背景。
繁华的小食街,丰富的食物,其实是对成年人欲望的一种隐喻。无法抵挡欲望的父母变成猪,这个结果并不夸张。现实中很多人抵挡不了诱惑成为大胖子,很常见。
豪华温泉,是用来招待神仙的,神仙是特权阶层,千寻想要生存下来,必须给神仙们服务。个人觉得这是隐喻人生都是从底层开始起步。
这时候作为伙伴出现的白龙和锅炉大叔等人,分别隐喻着人生中的爱情友情。这也是这部动画片最感动我的地方。爱情友情如此单纯,如此真诚。也许只有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地方才会出现。
接下来的河神,肮脏不堪,无比臃肿。想必大家都看得出来这是在讽刺人们污染环境。从河神身体里拔掉垃圾这一段,是非常的爽快。
无脸男,一个孤独被冷落的灵魂,仅仅因为千寻用普通的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他就对千寻产生特别的感情。当他用制造金豆的小伎俩获得人群追捧和尊重的时候,膨胀了,吃人了!这不正是那些暴发户的样子吗?而且最终他们还是臣服于真实的情感,鄙视财富带来的虚伪吹捧,回归到普通安宁的状态。
钱婆婆作为一个势利刁钻残忍贪财的反派人物出现,代表隐喻着统治阶级。他们控制着所有资源和权力,决定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好就好在她是一个讲究规则和看重契约的钱婆婆。这就好像日本的统治阶级,虽然贪婪自私,也不至于阴险狠毒。
有去无回的列车,这不就是人生么。虽然千寻找回自己的名字,没有迷失自我,也帮助迷失自我的白龙找回名字和自我。但是他们最终的离别是注定的。这就是有去无回的人生啊!
总的来说,千与千寻框架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客观故事线奇幻有趣,主观故事线清晰自然。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人物和自身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故事,让人欲罢不能。还从很多细节隐喻出社会的痛点和人生的多面。画面音乐都美轮美奂,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一点都不奇怪啊。
9、如何看待《冰雪奇缘2》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当第一部票房大卖时,也就预示着第二部不远了。可惜第二部并没有太多让人惊艳的地方,主要有2点不足:
1、原创歌曲的传唱度较低。第一部电影放映结束时,基本上都会哼上里面一两首歌曲,太洗脑的。而第二部,没记住一首,唱歌感觉就是读台词,各种生硬、各种尴尬。
2、故事的精彩程度不足。想想第一部完善的剧本,流畅的故事,充满女性独立精神的核心,还有友情、爱情的正确表达。这一部基本没啥存在的意义,一个找寻前世的故事,拍得那么冗长。
唯一的亮点只有特效了,行云流水的打斗,每一帧可当做壁纸的画面,仅此而已。
10、作为一个成年人有哪部电影是你不敢看第二遍的?
《盲山》
讲述了一位女大学被拐卖、逃走的故事。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明星大腕,给人一种超真实的感觉。原本天真的女大学生,被拐卖给山沟沟里的大叔,从一开始的不屈,到最终的麻木,看着让人心酸,而她始终在逃。等成功解救的时候,却因为孩子,又让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细思极恐 要是我们被拐卖,囚禁,是什么样的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