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珐琅表(什么是珐琅腕表,珐琅表为什么值得收藏?)

珐琅表(什么是珐琅腕表,珐琅表为什么值得收藏?)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什么是珐琅腕表,珐琅表为什么值得收藏?
  • 2、手表珐琅是什么?
  • 3、珐琅金怎么样?
  • 4、什么是珐琅表?工艺怎么样?
  • 正文

    1、什么是珐琅腕表,珐琅表为什么值得收藏?

    珐琅表是一个历史命题,早在17世纪就已经从法国传入日内瓦,因为当时的珐琅师受到宗教迫害,而日内瓦却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挥才情的热土,由于人才的聚集,所以也成就了日内瓦作为珐琅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些工匠擅长把绘画通过珐琅工艺移植到表壳或表盘上,而这些属于微绘珐琅的类别,所谓珐琅,就是矿物研磨而成的釉料,将它们稀释并用画笔涂抹在金属之上,然后经过800多度的烧结,最后固化在表壳或表盘上,完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珐琅表概念。

    之所以值得收藏,首先在于深厚的人文历史,这是一种遗产,能够延续至今实属不易。其次,工艺需要双手以及巧思,能够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稀有度自然是其价值的构成。再次,在工艺的实现中,除了双手还有高温烧结的环节,这个节点无法被人手所控制,所以成品率比较低。

    2、手表珐琅是什么?

     什么是珐琅表

      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在表盘或怀表的外盖和背部等,镶饰有珐琅工艺的钟表。珐琅的主要原料,稍稍对材料学有知的人都知道,这些附着在金属和瓷器等物件上的釉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硼砂和氧化物,和日常的玻璃属于同类物质。珐琅表的原料并不是名贵之物,但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后,一个个雅致明艳的珐琅表就成了难得的艺术佳品。珐琅有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骨瓷的细致,最重要的是这种材质历久弥新、不会氧化褪色。即使经过上百年,珐琅明亮的色彩也不会褪却,它们就像逃脱了时间的法则,得以永远年轻。这门古老技艺的传人越来越少,据说如今全世界掌握珐琅技艺的只有十人左右。

      珐琅表自明代晚期传入中国,深受清朝雍正、乾隆皇帝的喜爱。清朝时,中国是当时世界钟表市场的最大买家。当时,西洋钟表厂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设计钟表,清朝的工匠们也因此开始研制钟表,所以清朝时在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欧洲钟表,同时也留下了属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艺术风格。这些钟表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瑞士等,成为中国珐琅表收藏市场的主流。  瑞士怀表大部分为迎合中国消费者而特制,外观精美,造型多样,除常用的圆形,还有扇形、锁形、果实、昆虫等造型。表壳一般采用金、银、铜等材质,有的在表壳上绘人物、花卉、鸟兽等珐琅画,并镶嵌珍珠、钻石。

    珐琅工艺主要分为五类

     1、素色珐琅

      顾名思义就是整块珐琅都是一个颜色,这样的珐琅表制作起来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纯色自然贵在纯字,所以瑕疵和杂色都是素色珐琅的劲敌。

      素色珐琅一般有三种,纯黑、纯白和透明彩色。这其中,纯黑与纯白都是难度较高的颜色,要追求这样极致的颜色,就必须要一层层繁反复上釉反复烧制,这样颜色出来才能达到高标准的纯度。而透明色珐琅则在烧制成功之后还可以在上雕刻花纹,让素色珐琅也不显得沉闷。

    品鉴方法:

      你要评判其好坏的标准就是手握目镜细致查看,有无气泡有无瑕疵有无砂眼……总之一切不该出现的都不应有。需用肉眼辨识的就是颜色的饱和度。

      至于透明彩色珐琅,除应向检察黑白珐琅那样仔细查看瑕疵外,还应注意珐琅之下金属底胎上的雕刻花纹,是否精美细腻,让素色珐琅也不显平淡无味。而透明度的观感则可与有色宝石的透明度作为依据,自然透亮便是好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素色珐琅烧出了珍珠母贝或欧珀的光泽,那么此类珐琅的评判标准就以越接近自然实物的色泽越好。

     2、微绘珐琅(画珐琅、彩绘珐琅)

      所谓画珐琅,也就是用珐琅彩直接作画,它的工艺是胎胚先烧上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而后再绘画,入窑烧制而成。彩绘师要用特制的针笔,以高倍显微镜放大作为辅助工具,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细心绘画。再用高温焙烧,让色彩不断加重,直至发出夺目的光彩。因为每种釉料受热后颜色变化不同,往往需要多重上色搭配多重烧制才能完成。

      从18世纪开始,画珐琅在珐琅表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当时的珐琅表多为挂表,精美玲珑,典雅高贵。按施彩的部位划分,有单面、双面与内画三种;按所表现的题材划分,有美女、人物、动物、风景、圣经故事、战争场面和风土人情,在这些题材之中尤以美女图居多。制表人为了装饰珐琅表的富贵气,还常常采用珍珠镶嵌边圈,或将外框施以錾金工艺,来突出画珐琅的欣赏性。珐琅表的胎骨多以铜质鎏金,也有一些银质品,但金质的就极为少见了。当时的珐琅表通常都配以银链,珍贵者还要施以珐琅。我们所能见到的西洋珐琅表,一些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但也有不少是胎胚进口到中国后绘制烧成,这些大多是乾隆年间的老古董。

      17世纪末,画珐琅由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入中国。其中微缩彩绘珐琅是日内瓦制表七大工艺之一。在18世纪末,日内瓦的珐琅大师创造出“无色透明釉彩下的绘画”,以其艺术创造的精确和经久不变的迷人外表著称。微缩彩绘珐琅先在金属表盘上覆盖一层抗变形的珐琅釉,烧制出没有一点瑕疵的盘面。彩绘师在表面涂上数层白色珐琅釉,才开始绘制。彩绘师要用特制的针笔,以高倍显微镜放大作为辅助工具,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细心绘画。再用高温焙烧,让色彩不断加重,直至发出夺目的光彩。因为每种釉料受热后颜色变化不同,往往需要多重上色搭配多重烧制才能完成。完成一块微缩彩绘珐琅面盘远比装配一枚陀飞轮机芯还难上许多,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中有很高的淘汰率,而且培养一名彩绘师比制表师要困难的多,种种这些造成了微缩彩绘珐琅表价值居高不下。积家(Jaeger LeCloutre)是少数成熟运用这种传统技术的品牌之一。

     品鉴方法:

      制作时,在厚1 毫米,直径30毫米左右的表盘上,工匠师会先上一层白色珐琅,该材料因熔点极高而具有极为坚硬的质地。表盘首先经过约900°C 的高温烧制,以便能够经受后续的火炉烧制工序。

      工匠师将白色珐琅基底作为“背景画布”,使用由两三根貂毛制成的画笔描绘出各种图案的轮廓,然后使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以微型画的形式再现原作的整体氛围和情感波动。这需要运用选定色彩细腻地勾勒出顺序精准的连续点,从较柔和的色彩向纯净亮丽的色彩逐渐递进。彩绘珐琅使用的超细粉末和颜料需要与百合花油等油料混合,以提高其延展性。大约经过20 次800°度的高温烧制后,彩绘最终成型。在这些步骤中,热量使色彩呈玻璃状及渐变趋势,变得更加炫目浓烈。珐琅师的经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烧制次数必须根据材质的类型和数量精密计算,而精确的烧制时间则是各工匠倾心保管的重要秘密。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前任何差错都可能发生,因为珐琅极为脆弱,有时甚至难以熔化,每次从火炉中移出时都可能发生损裂。因此,冷却过程需要工匠保持巨大的耐心,,以避免因温度骤降而产生的压力对珐琅造成致命损坏。

      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都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迫使工匠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完成彩绘珐琅工序后进行最后一次烧制(800°C 高温),通常会涂上两至三层含透明珐琅的加工熔剂,以防止成品出现老化迹象。然后使用油石进行细磨抛光,再依次进行最终玻璃化处理和抛光处理,赋予作品耀眼灵动的光芒。所以,一只好的彩绘珐琅表动辄百万、千万也不足为奇。

     3、掐丝珐琅

      掐丝并不是很难,而是熟练工种。方法就是用金属丝在表盘勾勒出既定的花纹,在固定在胎上,再把准备好的各色釉料填充在花纹的框架内,再入窑反复烧制。直至釉质层到适当厚度,再在上进行打磨和镶金等工序。这类珐琅主要看金属掐丝与珐琅结合出是否干净没有异色,衔接处是否不露其他材料的颜色。

      掐丝珐琅难在金属丝线的细致上,图案的面积愈小,制作金属细线的难度愈高。最后还需要一个相当精巧的打磨过程,必须将凸起的金线磨平,表面会变得光滑,金线更添光泽,使珐琅表面散发迷人的闪烁光彩。由于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自1950年代后仅剩少数顶级制表厂还有能力制作。除了精湛入微的工艺,图案和色彩展现出的雅致和灵性充分显示出这些表的艺术价值。

     品鉴方法:

      鉴赏掐丝珐琅时需要注意的是金属掐丝与珐琅的和谐相融,结合处是否自然无异色,因为珐琅师将金属丝固定在金属胎上会选用不同的材料,有用焊接有用胶水有用釉料还有用独家秘方的,不管用什么,只要是合适的正确的方法,都会在成形的作品上不露痕迹,而经验不足的珐琅师难免出现粗糙的掐丝、衔接处的露色等状况,此类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作品一文不值,因为珐琅师的基本功都未及格又何谈价值。

     4、内填珐琅

      内填珐琅的工艺与掐丝珐琅相似,但比掐丝更生动,由于填烧的釉质层部分厚度不同而呈现的更立体更多形态。另一类则是在金属胎上雕刻出精细的花纹,在填烧各色透明釉,这样各色相映,更美观。内填的关键就在于填充的珐琅是否溢出,好的内填珐琅当然是严丝合缝的。

    品鉴方法:

      内填珐琅多被用于想要呈现多种工艺相结合的珐琅作品,因为内填是最好表现立体感的珐琅工艺。常与精雕、掐丝相结合。评断这种工艺的好坏关键要看它在整体作品中的协调度,是否突兀。而与金雕边缘的紧密结合严丝合缝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好的珐琅师绝对不会让内填珐琅的部分溢出来,这是山寨工匠的三脚猫功夫才会犯的致命大错。

    5、大明火珐琅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工艺,需在同一珐琅上涂上多层色彩,再以炉火焙烧加固。大明火珐琅是需要巧手与巧思的艺术,是色彩与温度的游戏,是艺术与工艺的双重严格要求,表盘上有多少色彩,就要经历多少次熊火的洗礼。上色时把握由浅至深、由暖色调开始的顺序,每次上色同一色系。上完一个色系就送入800度的窑内烧制让珐琅融化,取出后再自然冷却,冷却后继续上色。每一次上色都要如此重复三遍方能真正上色完美。

    品鉴方法:

      大师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一定有其被业界肯定的过人技艺及过硬作品,所以他们的作品大多被打上品质保证的印记,身处大师级别的珐琅师也不会做出自毁声誉的作品留世,所以当你想买极具价值的珐琅却又没有足够眼力经验时,大师的作品是条捷径。

    3、珐琅金怎么样?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

    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准确来说,珐琅——珠宝中的奇葩

    珐琅英文名叫“enamel”,在南方俗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掐丝珐琅在中国也叫作 “景泰蓝”。这三种珐琅中,工艺难度及级别最高的当属画珐琅,珐琅表中的珐琅彩基本上是画珐琅。

    珐琅制品是使用金、银、铜等金属制胎,采用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配制成的珐琅釉料细磨成粉状颜料,在金属胎上绘彩部分(俗称开光部分)精细手绘事先设计好的图画,然后至入高温窑炉中经800度炉火反复多次高温烧结,最后出炉一件精美的珐琅艺术品。珐琅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年而光色不变。可以说珐琅在珠宝中的表现力是最强的,形、色、光俱佳,且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既实用、又保值。不愧是珠宝中的一株奇葩!明清时的珐琅器及当时从欧洲进口的珐琅表,已历经数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丽无比!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俗称“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

    广东以画珐琅为主,北京以掐丝珐琅为主,南北各具特色。珐琅制品在清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文革摧残,渐趋稀少。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仿珐琅的制品,有些地方叫作“软珐琅”或“滴油饰品”“滴胶饰品”“烤漆饰品”。从表面上粗看酷似珐琅。但不管是“软珐琅”“滴油”“滴胶”还是“烤漆”,全都属于塑胶树脂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材质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不长时间便会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档次较低,这类塑胶树脂类的产品无需在高温炉中烧结呈色,只需将液态状的色胶涂在金属上自然风干或在烤温箱中烤干即可,制作简单,不保值。

    区别珐琅与仿珐琅的方法有几种:

    一,眼看;因珐琅是无机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仿珐琅是有机物,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

    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珐琅质硬,不容易刮花,而树脂塑胶类的仿珐琅容易刮花。

    三,热针刺;将针的针尖烧热或烧红之后,在珐琅表面钻刺,仿珐琅容易被刺钻出痕迹,而珐琅却丝毫无损。

    4、什么是珐琅表?工艺怎么样?

    这些附着在金属和瓷器等物件上的釉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硼砂和氧化物,和日常的玻璃属于同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