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子(原子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原子是什么?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最基本的结构,不可继续往下分。例如,黄金就是由金原子组成。但在粒子物理学中,原子还可以继续往下分,还有比原子更小的结构。除了氢原子之外,其他原子都是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了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轨道上运行。在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并没有中子。
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由于绕核运动的电子带负电荷,且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现电中性。
此外,质子和中子还能继续往下分,它们都是由夸克组成。其中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由于上夸克和下夸克所带的电荷数分别为基本电荷的2/3和-1/3倍,因此,可以看到质子所带电荷数为一个基本电荷,中子则不带电。
几乎所有的原子质量都集中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原子核质量占整个原子的99.9%。另外,由于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原子内的大部分都是空的。据估计,原子核仅占原子大小的一万分之一。原子的直径约为十分之一纳米,这大约是人类头发丝宽度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4300万个铁原子并排成一条直线,则这条线的长度仅为1毫米。
如果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元素呢?
事实上,这都取决于原子的内部结构,每种元素含有不同数量的质子。例如,每个氢原子都有1个质子,而每个氧原子都有8个质子。有些元素甚至存在不止一种形式,它们有着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它们被称为同位素。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没有中子的氕(普通氢)、拥有一个中子的氘,以及拥有两个中子的氚。
2、什么是原子,从何而来,是怎样形成的?
谢邀。此题应该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科学问题,一个是哲学问题。
一、什么是原子?原子,英语单词为Atomism,来自古希腊语ἄτομον,atomos,含义为“不可分割”。从字面的意思可以看出,原子一词,代表着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自然哲学,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粒子。
所谓的古代,是因为这种想法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形成。但直至1897年发现了电子,原子才被认知为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对原子的研究开始进入现代原子理论。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原子由原子核及绕核旋转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要比电子重约1836倍。质子的带的正电荷,电子带是一个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由名叫夸克的基本粒子构成。电子算是轻子的一种。至于夸克还可不可以继续分?从哲学上来说是可以的,但目前科学认识上,还没有发现。
无论如何,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这个构成化学和物理基本性质的地位没有改变。
二、原子的结构模型在原子作为不可分基本粒子阶段,原子的模型就是一个小球,然后如同沙雕一样,通过各种粘连手段,构成世间万事万物。
1897年,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设想。1904年,汤姆孙认为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如同嵌入果仁的蛋糕(老外说是布丁,说蛋糕为了照顾不认识布丁的同学,你也可以想像为西瓜、果仁巧克力等),这也叫做梅子布丁模型。
五后年,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同他的学生马士登用α粒子撞击一片薄金箔,他发现大部分的粒子都能通过金箔,只有极少数会跳回。于是他在1911年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太阳系行星系统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空间大都是空的,电子像行星围绕原子核旋转,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
1913年,经由卢瑟福推荐,《哲学杂志》接连刊载了玻尔的三篇论文,标志着玻尔模型正式提出。这三篇论文成为物理学史上的经典,被称为玻尔模型的“三部曲”。
波尔模型认为电子是分层排列在原子核周围,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的起源,但在量子力学还没有得到认可之前,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还是成为最科学最时尚最前沿的代表,即使后来的波尔模型问世,行星原子模型始终是科学的logo,曾经是中央电视台开播动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奔向2000宣传中,处处可见原子行星模型的身影。
三、原子的由来这个问题很难准确回答,只能归结到宇宙大爆炸,若干大小不同的粒子重新聚合,形成夸克、电子、中子、质子,进而形成原子核,原子。
所以,原子也是能量最低的产物。3、什么是原子?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分解成原子。有的分子由1个原子组成,如氩、氙;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如氧、硫。多数分子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化学组成,也就是说元素的种类及元素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因此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如O2、H2O、CO2分别表示氧气、水、二氧化碳的组成。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原子量总和叫做式量,如H2O的式量=1×2+16=18。
“原子”这一术语是希腊文“不可分割的”意思。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已经提出原子的概念,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小微粒——原子构成,但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探索,17世纪~18世纪,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真实存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进一步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原子学说。这种原子学说的提出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它解释了很多物理、化学现象。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却不能再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分子,而原子依旧是原来的原子。因此,化学上把原子定义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假如把1亿个原子排成一行,也只不过才有1厘米长。原子虽小,但有质量。例如,1个氧原子质量约为2.656×10^(-26)千克,1个氢原子质量约为1.674×10^(-27)千克。原子和分子一样,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同种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的性质不同。
4、原子是什么?
原子
原子之一
由希腊词义“不可分”衍化来的。原子是元素能够存在的最小单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只是核外电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核的组成并没有改变。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发生了变化,原子变成了其它元素的原子。
原子之二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可以彼此通过共价键直接组成物质,这类物质属原子晶体,例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也可以通过共价键结合成分子再组成物质,这类物质属分子晶体,例如水和氨等。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实际上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也可以分成电子和阳离子。所谓原子“不可再分”,是指在化学变化中不会产生新的原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呈电中性,原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5、什么是原子?举例?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很小的微粒,(我们测得氯气分子中两个Cl原子的核间距为1.988Α,就把此核间距的一半,即0.994Α定为氯原子的半径,此半径称为共价半径。
共价半径为该元素单质键长的一半)有原子核和质子构成,把原子比作大楼,原子核犹如一座大楼中间的一个足球,电子如同豆粒大。质子在这么大的空间围绕原子核高速转动(大于光速)。原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或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原子核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6、什么是氢原子,什么是氧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都叫原子?
氢原子即氢元素的原子。氢原子拥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是一个的简单的二体系统。系统内的作用力只相依于二体之间的距离,是反平方连心力。
氧原子是氧化反应中最小的原子,化学符号为O,可以构成氧气(O2)以及氧化物(如:Fe3O4等)。氧原子非常活泼,自然界中不存在。
原子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负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质子带负电,从而使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同位素。原子构成分子而分子组成物质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