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仁是中国哪里人(王大仁是中国人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王大仁是中国人吗?
中国人没有,只有华人,亚历山大·王 (Alexander Wang) 是出生在旧金山的华裔,18岁时搬去纽约,并在著名的Parsons学院攻读设计专业,亚历山大·王二年级时就在 Marc Jacobs 和 Vogue 实习。亚历山大·王(Alexander Wang) (中文名王大仁)是纽约最红最年轻的华裔设计师,亚历山大·王 (Alexander Wang)的设计堪称叫好又叫座,不仅多次获得CFDA等颁发时装界大奖,亚历山大·王 (Alexander Wang) 的时装销售也是节节攀升。
2、中国经商最厉害的是哪个省的人?
我们属于贵州,根据目前我们当地市场经营商铺和其他经营情况来看,可以区分出来哪个省的人经商最厉害,个人认为是浙江和湖南人。
1:在我们当地经商的人,数湖南的人最多,占我们当地经营一半以上,而且这些商户很信誉,他们经营的品种齐全,形成一整套经营链条,要什么有什么。在我们贵州只要有人做生意的地方都会有湖南人在做生意,他们能坚持不懈的做大做强,不像我们当地的只要没赚钱或者划不来就马上转让或不干了。
有一个湖南的朋友在我们这经营了五金店差不多20年了,开始来的时候,他店里可以说没上2000块钱的货物,而且还带着一家老小,硬是从一个2000块钱的小店发展到几百平米的大店,他的经营头脑不简单哦。
2:浙江省的人也不简单,光在网上看到义乌商贸城就知道浙江人做生意从来都是大手笔,有那么一年不开张,开张吃几年的说法。在一次跟朋友喝茶聊天,提到浙江人怎么那么会做生意,朋友说浙江人无任在什么地方做生意,浙江商会帮助没一个浙江过来做生意的人,哪怕他身无分文,只有他有可行可靠的生意,商会都会一帮到底。真的验证了哪句话“天下浙商”,浙江生意大咖遍部世界各地。
所以 个人认为中国经商最厉害的人非浙江和湖南两个省的人。3、中国哪里人吃辣椒最厉害?
现在我觉得哪里的人都吃辣椒了,广东90后吃小尖椒最辣那种,爽,6O,70年代的不敢吃辣,易上火
4、有人说中国有三个“东方犹太人”,浙江温州人、福建莆田人、广东潮汕人,哪个地方最会经商?
莆田、温州、潮汕这三个地方都是以经商闻名世界,是商业氛围很浓的城市。这些地方富豪和土豪也可以说是最多,而经商能力三个地方的人都很不错,但是我认为可能莆田人的经商能力会更胜一筹。
很多人其实可能更看好潮汕人的经商能力,毕竟出的大佬比较多,远的的有前首富黄光裕,李嘉诚,近的就是现在的马化腾,都是在首富的位置待过的人,影响力比较大。潮汕人发家都是经过苦心经营多年才有现在的结果,有了解过李嘉诚和黄光裕发家史的人都知道,他们都是以能吃苦,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的经商理念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当然潮汕商人还有很多,但是能让大家都记住的不多,因为都比较低调。
而温州商人在我个人的印象中就是团结,温州人做生意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温州人经商可能会比其他地方比较容易就是因为有人会带你上路,有一种“拉帮带”的义气,如果自己已经混出名堂了,肯定会拉亲戚一把,发展到后来,这份江湖义气就不仅限于血缘纽带了。比较出名就是大家都不是很喜欢的“温州炒房团”,每个地区的温州商帮都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有困然都会受到帮助,也经常会团队作战。
莆田的商人特点就比较复杂,有好的有坏的。莆田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在国内和全世界的商界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聚集着大量的亿万富豪。据初步统计,全国性行业占比,金行珠宝占60%,玉石60%,私人加油站占80%,私人医院80%,木材50%,进口原木90%,高端红木家具占60%,油画40%,模具钢占50%,莆田鞋子发全球,这些是很多地方比不上的,虽然一些地方诞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富豪,但是富豪的整体数量和占据产业的门类等都没办法和莆田相比。而莆田口碑较差的原因就是私人医院遭人诟病。莆田商人大部分都是在国外赚钱,所以也是华侨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
综上所述,莆田帮、温州帮、潮汕帮都很会做生意,论格局和影响力,可能潮汕帮更胜一筹,论经商能力莆田帮涉及到的行业可能会更广而且大部分都可以说处于垄断地位,而温州帮整体的经商能力可能没有莆田商人和潮汕商人能力强,早期的创一代可能能力很高,但是后面几乎都是会有人带你入门。
5、刘三姐是哪的人?
刘三姐是广西人。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故乡。
“刘三姐”一名成为当今通名,主要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及歌剧《刘三姐》的影响。
电影《刘三姐》广受好评,在豆瓣评分8.1,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爱奇艺搜一下。小的时候,我是看了很多遍的。刘三姐和地主派来的人对歌的情形十分精彩。“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
可以说“刘三姐”是广西最有名的歌星呢!
(图为电影《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的演员黄婉秋)
6、怎么完美反驳"妈祖不是中国人,是明朝人。关公不是中国人是蜀国人,屈原不是中国人,是楚国人。"这种文案?
本想展开说,但实在不想在这偷换概念的混帐逻辑上费口舌。这是典型的白马非马啊!
其实就用一句话回他就行了:你母亲不是你家人,因为她与你不一姓。。
7、谁才是中国喜剧第一人?
论时间顺序,在香港首先应该是许氏三兄弟吧!许氏三兄弟的喜剧时代,周星驰还在上中学呢。
许氏兄弟,大哥许冠文、三哥许冠英、四弟许冠英,大哥许冠文电影成就最高,四弟冠杰音乐成就高。其实还有一个二哥许冠武,但主要是幕后工作,所以不算在里面。
许氏三兄弟的作品《鬼马双星》(1974)、《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両》(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等,当年可都是票房冠军,经典喜剧电影,一点不比周星驰作品差。
许冠文是周星驰出现之前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许冠杰是迄今为止拥有年度票房冠军影片数量最多(八部)的香港影星,许冠英则是当年个性十足的香江丑星,精彩演出亦多不胜数。
而在内地的喜剧时代,有人说是赵本山,可赵本山也是九十年代才开始火的,赵本山之前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同样,那个时候周星驰还是个死跑龙套的。
从84年开始直到赵本山接档之前,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春晚小品,那可是家喻户晓,可比赵本山火多了。《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这些那个不是经典作品。
不管是许氏兄弟还是陈佩斯朱时茂,那时候的喜剧不像现在的喜剧是闹剧,是真正的喜剧,都有独特的风格,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形象,都是对现实苦难的反映。
8、中国哪个省的人最聪明?
这个问题是在开玩笑吧,中华民族的子孙那个不聪明,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习惯也差不多,所以说中国哪个省的人都聪明,有人说我们是侨乡之家,生活过得比人家好,而且钱多,出国的比其他地方多,那我只能说你的地理位置好,在特殊的环境下,在特别的形势下正好遇到了机会,要是谁遇到了照样发,所以我说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很聪明,只是所住的地理环境不同,从而使接近的人也不同,当然各地习俗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经济一定差异,在国外留学人数多少等等,这很正常,总的一句话,中华民族是这个地球上最优秀的民族,最聪明的民族,但在国内并无高低之分,请牢牢记住。
9、为什么有些人会崇拜日本人,他们是什么人?
根据网上对“精日”这个词的描述来看,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算是绝对的少数。身穿日本军服、包括前一段时间在德国行“纳粹礼”的中国、美国游客,很难直接给他们的行为简单的定性,或者扣上“精日”的帽子。其中可能有他们所说的“寻求刺激”的成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选错了时间、选错了场合、也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现实当中有没有精神日本人?当然有!
我遇到的“精日”靖国神社问题是萦绕在中日韩之间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每年的8月15日本战败日,我都会去靖国神社走走看看,看看日本人的想法和真实表现,看看现场会出现哪些“牛鬼蛇神”。熟悉台湾情况和新闻的人都还记得,前几年的“洪素珠骂老荣民”事件,以及由此所牵扯出来的“台湾民政府”这一组织。
这个台湾的组织坚持台湾的主权由日本天皇所有,并在每年的战败日派团参拜靖国神社。如果说“精日”的话,这些“说着中国话、长着日本心”的人恐怕毫无疑问的是典型的精日代表,而且他们不仅停留自语言层面,而且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和运动中。我看到他们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混杂着气愤和无奈。他们的猖狂和现场cosplay的日本右翼一唱一和,让人觉得脊背发凉,又令人作呕。还记得台湾独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郑弘仪,在电视上哭喊道:“我爸爸当时就是日本人啊。你們中國人在台灣慶祝抗戰勝利,慶祝台灣光復,有沒有想到我父親的感受? ”
中国评论员在日本日本的电视节目,在涉及到中国议题的时候往往会邀请一些中国在日的新闻工作者和评论者。我觉得,其中大部分的人都努力地把中国正面的形象和最新的发展介绍给日本社会。不过,也有不少人,以抨击自己的祖国为业。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产经新闻的评论员石平,并将自己的名字更改为“石平太郎”。他几乎所有的观点都是从日本的利益出发,反对“南京大屠杀”、钓鱼岛、靖国神社、台湾等议题上的所有中方立场。也可见他所谓的“客观”究竟是什么?
什么才算是“精日”?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平常所说的“精日”和真正的“精神日本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平常大家可能借助日本议题,发表一些对环保、公民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意见,但这和“亲日”还不能划上完全的等号。而且,随着中国发展的不断加快,和中国游客访问日本的不断增多,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也越来越平衡和中和。正如我在日本的感受一样,整洁的地面、安静的环境、繁杂的礼仪、便利的商店和交通系统,这些东西不应该让你产生对自己国家的不满和“恨”,而是从中看到我们在未来能达到的社会发展样态。中国在“面”上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支付系统已经是世界领先,如果再从“点”上做到日本的细致,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日本的社会已经成熟和停滞了,而我们还大有可为!
10、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这是行政区划变更带来的争论,朱熹不止是安徽和江西在争,还有福建参与,是三个省份在争这个名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在南剑州尤溪(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婺源又在1934年划给江西,这样造成的三省争一人。
我来梳理一下这个行政区划变更的往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徽州府,这个地名在中国出现,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1934年由于当时“剿共”的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婺源县隶属于徽州府的时间为815年,隶属于江西省时间为70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江西建省都比婺源隶属于徽州的时间短。省,这个行政区划元朝才有。江西省出现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期间还与福建省有过重叠和交叉,那时候的江西省管辖地区比现在大,包括江西、一部分湖南、一大部分广东;安徽省在康熙六年(1667)年才有,此前安徽地区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南直隶、江南省。
中国历史上,一个县先后划归不同的省,不止婺源这一例。但是,像婺源这样因为江西、安徽不同省份的认同问题,而出现强烈民众呼声的却绝无仅有。
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
划归后不久,正好是中秋节,一些婺源人气急之下,竟在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以表示自己的不满。抗战爆发之后,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当时全民抗战,对这一件“小事”,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当地的民众也以大局为重,不再提及。
抗战胜利之后,“婺人返皖”的呼者再度高涨,很多当地人纷纷上书请愿,同时以游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归安徽徽州。徽州各县市对于婺源的行动,也有大规模的声援。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其中有极端者, 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婺源当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 ”等等。
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而1949年,婺源又划给了江西。至今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
像朱熹这样,去世之后籍贯发生变更的古人,近人甚至今人非常多。有的已经不是中国境内不同省份的问题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的外国的问题了。比如
1.释迦牟尼佛诞生在蓝毗尼,举世闻名。人们都知道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但是现在蓝毗尼属于尼泊尔,没听说“佛祖是尼泊尔人还是印度人”这样的争论。
2.清代的外蒙古扎萨克亲王那彦图,是怡亲王载垣的外孙,庆亲王奕劻的女婿,历任清廷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上驷院大臣等。其王府在北京东城区,家族墓地在北京北三环,进入民国后还在政府担任过职务。那彦图是北京人还是蒙古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在遇到这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是“从古”的原则。朱熹,徽州婺源人,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婺源后加个括号注明:今属江西。至于出生地,不能与籍贯完全等同,只能说与这个地方有联系,诗仙李白出生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他仍然是中国人。如果出生在哪里就算哪里的人,那在公海的轮船上生孩子怎么办?所以,对于朱熹这个名人,福建不要参与了,出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