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服(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你好,诗经女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衣和裳分开,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知道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吧!
1.《诗经》里的衣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这是古代的一首战歌,这首诗里,同时出现了“袍、泽、裳”这三样衣服。袍,指什么呢?周朝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了,这个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棉服,是个夹衣,里面填充以棉絮,是当时贵族和普通平民的御寒之物,没想到我们现在也在穿。而“泽”,这个指人穿的贴身汗衣,可以理解为打底衫,主要作用是吸汗,应该也是棉的。
“裳”这个有意思,古代人穿的上衣叫衣,穿的下衣叫裳。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先留个悬念,再看下一首诗: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邶风·绿衣》《绿衣》呢,也是诗经里很有名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悼亡诗,诗经女孩说是庄姜送别戴维所作的送别诗。这个绿衣呢,大家都理解为是绿色的衣裳。大家都认为“绿衣黄裳”上面是绿色的衣服,下面是黄色的裙子,但是作为宫廷女子,绿色衣裳怎么能穿出去呢?
那么绿衣究竟是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呢?研究《诗经》的人分了好多派别。诗经女孩这里采用《郑笺》里的说法:“绿当为椽。椽兮衣兮者,言椽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椽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椽衣黑,皆以紊沙为里,今椽衣反以黄为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这里的绿衣其实是椽衣,是黑色的。绿衣黄裳,就不合规矩,因为黄色是皇家御用颜色,这里说明这个人僭越了。
诗经女孩又想到了《清平乐》中的张妼晗,皇后穿了红色展衣,是皇家御用颜色,张妼晗居然敢穿和皇后一样的服饰,当然会被官家批评。
你可能说我问的是为啥衣裳分开,和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2、衣裳的由来现代我们不管上衣下衣,统称为衣裳(shang),而在古代,这个字读衣裳( cháng )。裳,指裙子。
这要从原始社会说起。清雷鐏《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作“衣”,下衣作“裳”。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种桑养蚕,布的样式也多了起来。衣服的材质有丝、麻、葛、毛、皮等,衣服的样式也是越来越丰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诗经女孩的文章《诗经那个年代人们都穿什么》。
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比如《无衣》中的描述,有人还奇怪战争都开始了,士兵怎么穿“裙子”呢,就是这样原因。
《易经》里说“上衣下裳”是一种基本的制度,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天地的形与色。天在上,地在下,所以衣在上,裳在下。天未明时为黑色、地为黄色,所以衣为玄色(黑色),裳为黄色。
写到这里明白了吧!
3、诗经女孩说古代人特别讲究的颜色款式,都是以天地为区分的。以天地为款式做了上衣下裳,以天地为颜色做了上黑下黄。所以皇家御用颜色是黄色,皇后的象服是黑色。不懂不要随意穿,要不赏你一丈红。
哈哈,建议服饰最佳创意奖颁发给古人呢?你们说对吧?喜欢请为我点赞哈!
2、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流行的服饰?
回答:談到古代比較有特色的服飾,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它的特點风格及实用性,各有千秋。
【1】等級分明的夏商服飾
上自皇帝,下至百姓,每個人穿什么服饰,如何搭配,國家法律都规定死了,穿错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很有可能掉脑袋……。
【2】生動活泼的春秋战國服飾
春秋战國时期是政治上的大動亂,思想文化界大繁荣時期。這個時期人们穿衣风格各有千秋。
【3】古朴筒约的秦漢服飾
經歷了分裂動荡的春秋战國時期,中國歷史進入空前大一统。所设立的服饰制度 ,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4】丰富多彩的魏晋服饰
秦漢大一统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魏晋動蕩時期。這一時期的服飾風格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局面。
【5】雍容華貴的隋唐服飾
如果能穿越回到古代,很多人一定会說是唐朝,因为那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儿女都感到自豪的時代,國家实力達到了空前鼎盛。特别是女子服飾雍容華貴,大胆开放……。
【6】朴素淡雅的宋朝服飾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提倡“存大理,灭人欲”,就是要用封建的伦理纲常去束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這一時期人们的服飾特點是褪去了唐代的奢華,而蜻蜓點水般的淡雅。
【7】民族特色鲜明的辽、金、元服飾
辽、金、元分别是由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所建立的國家。他们入主中原後成为当地最高统治者,由于汉文化的发展歷史久远,服飾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游牧文化色彩,也吸收了汉族服飾特點。这也为我國服飾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條件。
【8】古典端庄的明朝服飾
明代的建立,使汉族回归到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因此,汉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的穿衣风格多样化,体现出了明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精美繁复的清朝服飾
崛起于东北的满族,在极短的時間內统一了中國,也带来了服飾的变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全國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服飾改革。
朝服制度,等级森严,民间服飾流行杂交文化……。【以上圖片均為清朝皇宫後妃所穿用的旗袍】 【圖片拍攝於沈陽故宮博物院】
2019祝您開心
3、古代人的穿着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
唐朝时的“惯束罗裙半露胸”,这种性感的穿着,在源远的历史长河中,极其短暂。
大多数情况下,古人的衣着都很保守,这种保守当然是跟现代相比,如果放到古代的话,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
比如说商朝:
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衣就是下图中的黄色部分,裳呢,就类似于衣里面的长衫,或者说是内里。
而束发右衽,束发很好理解,就是把头发扎起来,而“右衽”,其实是汉服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正是下图中胸前的那条黑色斜带,古装剧里很多主角伸手从怀里掏东西,就是从右衽往里掏。
再到周朝,款式和商朝差不多,基本没变。
但袖子就比商朝的要大出很多,同时加强了头冠的作用,衣衫加身的同时,也要戴好冠帽巾,这在周朝属于标配,不然只穿衣服,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衣衫整齐。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胡服和深衣得到大力推广:
就是图上这种,袖子略短,整体较长,从上往下穿,显得很“深”,所以叫作深衣。
这款衣服结合了多民族的设计,不过主要风格,还是以中原为主,尤其是“右衽”,依旧保留。
深衣其实就是短袖的长袍,跟现在的长款卫衣差不多,只是现代的卫衣袖子长,那时候的卫衣袖子很短罢了。
到了汉代,女性的服装变得极为美丽,这或许也正是近年来汉服流行的原因:
不但大气华贵,色彩也相当艳丽。
好像说了很多,最后再调侃一下唐朝的。
在唐朝时,人们的衣着相对而言,比较性感,曾有诗云:
惯束罗裙半露胸。
所以唐朝人具体怎么穿,想必大家都能通过这句话有所联想,我就不再赘述了,谢谢!
4、古代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图1 素纱禅衣
古代的衣服大多以丝绸制成,想知道那时的衣服有多美,不妨来看看那些衣料的工艺吧~
印花是使染料或涂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的过程,它是织物装饰的重要方式之一。染色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促进印花技术的产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印制技术成熟,表明我国在丝织品上印花的技术在汉初之前必然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到汉初已臻于成熟。
图2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考工记》谓我国古代美化服装衣饰的工艺手法有五,“画”即为其中之一。所谓“画”即是指在服饰上以笔描绘图案;同时,古代所谓“衣绘而裳绣”之“绘”也是指的在织物上绘花。由于实物资料的匮乏,对于古文献中提到的“画”、“绘”之事长期以来无从考究,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绘花织物的基本面貌。
图3 印花敷彩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图3、4)是在纱地织物上施以绘花和印花两种装饰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其花纹图案的外廓略呈菱形,纹样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组成,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印花敷彩纱色彩有六七种之多,保存最好的色彩是朱红、粉白和墨黑,其余还有银灰、深灰等。
图4 印花敷彩纱局部
印花敷彩纱的地纹为枝蔓,是采用镂空版印到织物上的,枝蔓线条婉转细密,分布均匀,轮廓清晰,但在线条的交叉处有断纹,这是镂空版印花所特有的现象。纱孔偶有覆盖或堵塞,纹样有少量墨渍溢出。
印花敷彩纱的花穗、蓓蕾和叶是用手工逐笔描绘到织物上去的。描绘的工序分六道:其一,用朱红色绘出花穗;其二,用重墨点出花穗的子房;其三,绘浅银灰色的叶、蓓蕾和纹点;其四,绘暖灰色的叶和蓓蕾苞片;其五,绘冷灰色的叶;其六,用粉白勾绘、加点。由于描绘系纯手工制作,因而在纹样的不同部位,其笔法各不相同,色调有浓有淡,笔调富于变化,并有明显的笔触特征。
图5 金银色印花纱
金银色印花纱(图5)是采用涂料色浆,以多版分色的印花方式制作而成的。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泥金银印花纱的纹样由三块不同的纹版分别套印而成,即“个”字形定位纹,略呈长六边形的主题纹,起点缀作用的点形小叠山纹。泥金银印花纱图案略作菱形,错综连续排列。其线条分布较密,间隔不足1毫米,光洁,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由于套印不准,纹样有互相叠压和间隔不匀的现象,图案几乎个个殊异,但对比各个图案单位的具体相应部位,则线条完全一致。泥金银印花纱在制作时比印花敷彩纱更复杂,它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印花实物。泥金银印花纱的出现,在我国科技史和印染工艺史以及雕版印刷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创举。
5、古代生活物资缺乏,为何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不觉得浪费布料吗?
大家好,我是混迹于厨房却热爱历史文化的家庭主妇。为什么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其实是有好几点原因的,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1.古人衣服没口袋,袖子大用来装东西。
古人穿的衣服,不像我们现代人穿的衣服有口袋。平头老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怀里可以揣些散碎东西。而文化人则多穿长衫,长衫的袖子特别宽大,它可以放些银两,或者诗词文章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电视剧里,顾客吃了饭直接从袖子里掏出银两付钱,是不是觉得很好奇怎么袖子里放东西不落下来呢,其实他们的袖子里专门缝了袋子便于放零散的小物件。
2.宽袖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不知道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王孙贵族大都穿着长袍广袖,可以说穿宽袖的人非富即贵是“官服”,不是常服。他们有专人伺候,平时买个东西自然不需要掏钱,随身最多挂个荷包之类的,其它东西都由随从代拿了。而平头老百姓都是穿的窄袖,除了本身经济条件不允许,吃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买用料那么多的衣服呢,还有本身农民需要下地劳作,穿宽袖干活很不方便,所以也就选择穿方便的窄袖了。
综上所述,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不是浪费不浪费布料的问题,穿宽袖除了袖子里放一些物品,一般是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穿,平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根本没有钱去追求那样的衣服。以上是我的愚见,如果你们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我说的地方有哪些不对,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6、古时候老百姓穿什么服装?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西周冕服制度:冕服制度有着贵贱之分,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基本形式都是上衣下裳,喜欢把深衣作为礼服,深衣衣裳相连,颜色是上玄下黄,上象征天,下象征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这都体现了当时“崇拜天地”的服色观念。到战国时期,出现一种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胡服。胡服上衣较通,长不过膝,窄袖紧身;下穿长裤,脚蹬革靴,腰系革带。胡服作为少数游牧民族的服饰,以其便捷,被赵武灵王效仿,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作为一次军事改革,对民间服饰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秦汉时期服饰主要在种类、造型以及颜色有很大的特色,《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秦人认为秦灭六国,是因为水德,因而崇尚黑色,又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将青、红、黑、白、黄五色作为正色,又要求衣服颜色依照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又按照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观念,调配出间色,多为平民所采用。到汉代,沿袭秦朝旧制,着黑色衣服,并建立完整的挂佩组绶制。同时官印的质地不同,用此来作为官僚品阶高低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朝代频繁更替,同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南北方之间的服饰风格也不固定,但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渐缩小,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使得各个民族深受汉族文化的熏染,又醉心“汉化”,十分羡慕汉代的“峨冠博带”的服饰,北魏孝文帝元宏就是禁止胡服,推行汉化运动;另一方面,社会动乱,北方人民被迫迁至南方,各个民族一起生活,开始相互影响,生活习性日趋融合。关于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晋人葛洪在《抱林子·外篇·讥惑》中有过如下概括:“丧乱以来,十五屡变,冠履衣服,袖缺财(裁)制,明改易,无复一定,炸短,一广一狭,忽高忽低,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女子事者,朝夕仿效,所谓京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胡服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汉代男子开始穿着紧身窄袖短衣,蝶带腰带和长统靴的服饰,妇女的服饰样式也有裹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形成了后期唐朝的“缺骨夸袍”、“四樱衫”。在唐朝服饰上,受到印度、伊朗文化的影响,服饰图案开始丰富,用真实的花、鸟、、草、虫进行写生代替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但是受传统的皇权神授的影响,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唐朝实行双轨制,也就是说在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服饰,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系列。唐代最为华丽的莫过于女装了,唐女装的特点是裙、衫的统一。宋朝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色彩上,强调本色;在质地上,主张不要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点就是窄、瘦、长。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色彩主要以粉紫、淡绿、银灰、葱白为主,面料多是绫、罗、纱、绢,并有刺绣作为装饰,其样式幅多褶密,而且也是拖地掩足。男装大体就是沿袭唐朝的样式,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主要有黑白两种颜色,宋代沿袭唐朝的幞头帽子,一般人都戴,从宋朝开始幞头的直脚开始加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明朝的服饰恢复了汉族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明朝官服制度中,皇帝穿龙袍,且有冕服、皮牟服、通天官服、常服、燕牟服。明朝妇女服饰基本沿袭宋朝。贵妇一般穿大袖衫、长裙、外加霞帐,或穿褥袄、长裙外加褙子。而一般妇女除了大袖衫、霞帐外,其他基本上与贵妇一样,也是上穿褥、袄、衫,下穿裙,裙内穿内裤,服饰颜色以淡雅为主。清代男子服饰为“窄袖圆襟”,“圆领露颈”,袖头的形式源于满族在关外苦寒之地行猎似的护手,上长下短,半圆狭窄,成马蹄状,平时上翻,行礼前放下以示尊敬,称之为“箭袖”,而常服则为长衫、长袍。袍服外罩对襟褂,长的加大褂,短的叫马褂。除了马褂之外还有马甲,又叫“背心”“坎肩”。马甲无袖,短小及肚脐,四周、襟领都有镶着调色边,也有对襟、大襟、缺襟、琵琶襟等各种样式。清朝妇女服饰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形制为对襟,大袖,裙长及膝。披风有低领,点缀着各式各样的珠宝。里面是上袄下裙。裙子最初保存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清后期,又流行不束裙而穿长裤,裤多是用绸缎制作的,上面绣着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到膝下,多镶有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锋”。
7、古代的服装为什么要做成宽袍大袖的?古人不会感觉不便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古人的衣服都是宽袍大袖,不以利于行动的。为什么汉服大多是宽袍大袖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东西方的审美观不同。宽袍大袖体现的是一种威仪感,一种含蓄的美,和西方比较崇尚人体的形美,曲线美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先辈们穿这种衣服,平时不会感觉不方便吗?如果说穿着这身衣服去下地干活的话,当然是会不方便的。但是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视剧上的宽袍大袖的汉服基本上都是属于礼服,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穿,比如祭祀、婚礼等等。部分常服虽然也是宽袍大袖,但是都不是用于日常劳作的。就像我们不可能说穿着西装,穿着风衣,穿着连衣裙下地里劳作一样,古人也不会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下地劳作的。具体的下面就以明朝的男款服饰为例说明一下:
一般来说,我们比较多说的宽袍大袖的衣服包括道袍、直身、玄端等等,比如儒生一般穿的比较多的是道袍、襕衫、深衣等等,这一类比较多都是宽袍大袖的,因为儒生比较少下地劳作,平时穿此类衣服比较显仪态。
此外就是汉朝衣冠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这么简单了,是礼的象征,涉及到社会等级。所以达官贵人穿的比较多也是宽袍大袖的。比如圆领袍,还有官员的朝服,天子的衮服等等。这些人也是普遍都不需要劳作,很多时候还有人伺候着,所以他们的礼服出于等级需要大多数宽袍大袖,而常服也逐渐趋向于此。在明朝初期,受到元代蒙古人的影响,衣物还会贴身一些,越到明朝后期,袍和袖越宽松,大概是穿着比较舒服吧。
而古代劳动人民比较多穿着的就是裋褐了,区别于礼服和常服,他一般是属于便服类的。居家休闲劳动还有练武的时候都穿这个比较多,不太适用于正式场合。现在汉服同袍日常穿汉服的穿的比较多的就是这种制式了,不过因为生产力的提高,用料会好很多,也会有绣花等等,更加符合现在的审美。
此外就是不同制式的汉服的袖型也是有所差异。我们一般认为的广袖只是其中的一种袖型,还有比较经典的袖型有琵琶袖,也就是在袖子里面可以藏很多东西的袖型。而比较方便劳作汉服其实一般采用的都是例如短袖、箭袖、窄袖、直袖,垂胡袖等等袖型,这些袖型要么是比较的窄,要么是在手腕处有收口,不怎么会影响动作。
例如贴里和曳撒,这两个制式是由蒙古服饰汉化而来(图左二的罩甲不是),在明朝时期多为锦衣卫和武官的服饰,我们一般说的飞鱼袍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服饰。在明朝初期的时候一般都是设计成窄袖的,在永乐以后出现了琵琶袖的款式。但是也很明显,对于锦衣卫们的日常执勤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现代复兴的曳撒和贴里主要是窄袖的。
8、古代的衣服都有哪些叫法,包括男装女装,不论朝代越多越好?
我来回答,请各位指正。
人类自放弃树叶、兽皮遮羞后,衣服成为文明的“标志。”历朝历代服饰肯定有区别,如果一一说明,恐怕难认完整表述,故说一主线。
笫一,男女服装名称。单衣、袄、夹袄、袍、服、褂、斓裳(明、清代皇市赐给孔子后人的衣服)、衫、夹衫、补服、百子衣、衮、腹衣、亵衣、胁衣、夹裙、裙、绵裙、蹬裤、胸衣、合裆裤、袈裟等。
第二,古代男子衣服。(1)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即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带冠、弁、冕,平民戴帻(发上复以巾),象毛巾裹头似。(2)体衣衣的狭义指上衣,裳是下衣。襦指短上衣。禅指单衣。袷指夹衣。亵衣指贴身穿的衣。裘指皮衣,毛向外。袍指长衣。
笫三,女子衣服。汉服主要形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指连体裙。襦裙制括短衣类型。上衣下莹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正式礼服。普通百姓上身短衣,下穿长裤。隋唐时期女子兴襦裙,是唐代妇女主要服式。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在腰部以上,有的在腋下,并认丝带系扎,给人修长,披帛在肩上。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肯子衫或云肩。凤冠霞帔是礼服。清代官服主耍是长袍马褂,是满汉结合体。至于官位的大少是有讲究的,这个在影视剧中可以看见,不一一说明。
9、如今汉服普及率很高,为什么是汉服,不是其他朝代的衣服?
汉服是中华民族非常传统的服饰,可以雍容华贵精妙绝伦到简装素雅轻飘如仙,每一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因此,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近几年现代社会里常见身着汉服的男女徜徉街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么汉服的普及率那么高而不是其他朝代的衣服呢?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1.汉服的历史。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不是专指汉朝时期的服装。从黄帝即位开始制作,商朝冠服开始形成,周朝制定出服装制度作为立政基础之一,其中礼服制度对后世的贡献和影响更是很大,以致到汉朝,汉明帝参照前几个朝代的服饰制度,确定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这是中国人继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在思想领域后又在衣冠领域的一次文化复兴,形成了汉服万世一系的传承。唐代时期的服饰承上启下,发服和常服并行,法服是传统礼服,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正式场合所穿服饰。宋代服饰大体和隋唐相同,但比隋唐的简朴、严谨和含蓄。元朝是蒙古族人建立,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但受汉族的影响,衣冠基本相同,仅仅是发型不同。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把周汉唐宋的服饰特点融合一起,确立了明代服饰的特点,后来他又亲自制定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族人的民族感便于满洲统治,下令推行剃头改服制度,虽然经过抗争,比较偏远的人和妇女服饰还能保留一些汉服的特点,但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族为模式,汉服也基本在清朝剃发易服中消失了,但它的美依然流传于民间。
2.现代汉服的普及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受影视剧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有些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合家思想、诗词歌赋等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之时,服饰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和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的部分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而汉服做为华夏文明精髓之一,更有理由得以传承和弘扬。加上古装电视剧里那些俊男俏女的绝美古装扮像,让追星族很想亲身体验一下身穿古装的韵味。
2.汉服本身的独特美。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服饰之一,它的美不仅让中国人折服,深受期影响得还有日本、朝鲜、越南、不丹等国,日本的和服是大唐服饰的演变,韩国的韩服是宋代服装的变迁,虽然不同民族,但美的东西都可以共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把衣服制作得更便于工作和生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化的注重,人们追寻的服装不仅仅是能蔽体,而是经典传统的回归和优雅华贵的追求并存,完美与反常规的形成。汉服刚好符合这几个特点,素雅的服装清新脱俗,女孩挽起发髻配上发簪,美得就像一位仙女刚从天庭下凡;少年戴上方巾,成了万众瞩目的翩翩少年。华贵雍容的汉礼服配上头冠和礼帽,也高贵的让人只能仰视。这份美让人推崇和追逐,所以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不仅重大的祭祀活动人们会穿汉服,婚礼上选择穿汉服的新人也越来越多,大街小巷穿汉服的俊男美女也成群结队。
汉服贯穿了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我们不仅要传承它的天人合一”“以俭养德”的内涵和美,更要善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融合一起,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的展示出来,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中超拔出彩!
10、古人的袖子都能装下什么东西?
古代人的袖子主要是用来放钱币的。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说起。
秦朝的统一,使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人们的服装穿着方面也是一样。当时穿衣特点是外着衣袍,内穿套装,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内衣。衣服特征是宽衣大袖。对以后的封建社会的着装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通过生活的变迁,人们在袖子里面制作了一个口袋,这种口袋是肚子大,入口小,而且口袋的出口方向和袖子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样是为了防止东西掉出来。
其实古代并不是所有人的袖口都是那么大,穷人的就很小。因为穷人最多也就几两碎银子,一般不需要很大的空间。所以当时的袖口大小也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古代人形容为官清廉就说是两袖清风,不贪图荣华富贵。就是因为古代人的袖子是用来放银子的。两袖清风就是说他的袖子里没有任何东西,是一个清廉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