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罗衣(《清平乐·雨晴烟晚》,有哪些景物?你怎么看?)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清平乐·雨晴烟晚》,有哪些景物?你怎么看?
巜清平乐.雨晴烟晚》这首词是南唐五代(冯延已)所作: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这首词中主要写了“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景物。“雨晴烟晚”,“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写傍晚的景象。
这首词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写出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春天的傍晚,雨后天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写出了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特有的景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这两句写出,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楼阁里画帘高高卷起。这两句写出了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
“黄昏独倚朱阁。西南新月眉弯。”这两句写出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写出了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时值暮春,春事将尽,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极为高超。
2、“百姓”为何叫“布衣”?
古代“布衣”就是指非常一般的普通的衣料做成的服装。高级面料做成服装就不叫布衣。比如用蚕丝做成的服装就叫绫罗绸缎等等。所以穿布衣的都是普通群众。所以布衣特指“百姓”。
3、汉服是中国文化的的象征,为啥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
传说在部落成群的远古时代,人们都是赤身露体。
我们的先祖黄帝和炎帝是中原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们带领部落向东迁移扩充时,在平定蚩尤的战斗中,人们为了防御寒冷、遮蔽风雨及烈日的暴晒,也为了蔽挡虫兽的袭击,就用树叶树皮、丛生的草葛、猎获的兽皮等遮裹身躯。人们所穿的“衣服”,在行走奔跑时常会将私处暴露无遗,黄帝别出心裁,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麻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缝制袖筒,呈前开式,下身为“裳”,前后各围一片用于遮羞之用,两端开叉,便于行走。
黄帝制作的“衣服”,最初只是强调了它的遮羞功能,这是华夏文明进步的起源,也是我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后来,黄帝号召种桑、喂蚕、缫丝、织帛。服装的质料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树叶等的过渡,开始了人类的文明生活。黄帝开创的上衣下裳,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过程,推进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汉服由此而诞生,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便有了“炎黄子孙”的美称。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形成,是以汉文化为背景,以遮蔽赤身露体文明进化为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汉服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范,是中国“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体现。我们的汉服传承了中国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形于周朝。拿古人的话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汉服是很神圣的,并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多个国家,如日本、朝鲜等服饰均有或借鉴了汉服特征。
历史在前进,人们在进步,文化在提高。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滚向前,人们的穿着文化在起伏着变化。翻开近代史,高贵的汉服之花只在上层社会中盛开,成千上万生活在低层的劳苦大众衣不蔽体,民间服装遂渐简化,丝绸缎带被麻纱粗布所取代,量身缝制的上衣下裳在不断更新。解放初期中国处于暂时困难,人们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开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穿在身上的衣服日新月异,衣服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驱寒的工具,而是随心所欲的赶着时髦。“吃是英雄,穿是威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汉服在百花齐放的穿衣文化中,没有了大众普遍追求的风彩,只受少数人亲睐,也在舞台上盛行。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它并不能左右大众化的时装涌现。人们在穿着上追求完美,追赶时髦,但并不排斥汉服的共存。题主说的:“一些长辈”说是奇形异服,在我的概念里不会。因为解放初期出生的人们,虽然经历了一段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但对汉服并不陌生。像我本人小时还穿过妈妈的汉服改制的衣裳。我现在也偶尔添置和穿着汉服,而且我也喜欢汉服,怎么会说汉服是“奇装异服”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因为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人们就要单一的穿着汉服。人们一样要接纳新社会新时代的新文化,一样可以在百花齐放的进步的服饰中,坚持自己的各种选择。
4、万里秋风吹锦水?下联怎么对?
上联:万里秋风吹锦水。
下联:一轮明月照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