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这里的布衣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这里的布衣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是普通老白姓的意思,这是诸葛亮在写文章时对自己自谦的称呼。
古代文人雅士行诗作文遣词造句,之乎者也,皆写的文绉绉的,表现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别于普通百姓。如用“高堂”指父母,“贱内”指妻子,
“犬子”指儿子,,如“草民、匹夫”等自谦,有时也常用的衣物自谦,如这里的“布衣”,体现了词藻的华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丰富多彩。
在我们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这句话出自《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大意是: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这里诸葛亮自称“布衣”指“平民”的意思。以一种自谦的姿态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感恩之情,又对后主刘禅表达了愿意继续效忠。希望刘禅继承其父遗愿,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象其父一样知人善任。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古人写文章时就用 “布衣”,代指穿麻制衣料的普通百姓。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帻。”《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就是这层意思。《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升 ,又为活板。”宋代柳永的鹤冲天中写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里的白衣也是布衣的意思,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
清代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以上这些称呼和诸葛亮在《出师表》的自谦“臣本布衣”意思一样,都是指没有官职生活贫困的平民百姓。
有一点不要误会,诸葛亮不是平民百姓,生在名门望族,官宦之家,在汉朝,他祖上时代为官,即使到他这一代,群雄并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诸葛亮兄弟三人也凭智慧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说:“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2、“百姓”为何叫“布衣”?
古代“布衣”就是指非常一般的普通的衣料做成的服装。高级面料做成服装就不叫布衣。比如用蚕丝做成的服装就叫绫罗绸缎等等。所以穿布衣的都是普通群众。所以布衣特指“百姓”。
3、秀才算是布衣吗?为什么?
秀才是旧中国选拔官吏的科目,现在称之为文凭或学历。秀才的文凭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或大专生,明清时代,这一时期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
布衣原指平民最普通的廉价衣服,用以借指广大百姓。富贵人家一般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所以称不上是布衣。秀才有布衣人家的,也有富贵身份的,布衣人家的秀才金榜题名之后,如果做了官就不是布衣了,如果没做官或者名落孙山那依旧还是布衣,也就是穷秀才。富贵人家的秀才不管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都不是布衣身份。
所以,秀才之中有的是布衣,有的不是布衣。
4、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自称自己为“淮右布衣”?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我本来不过是一介平民,这天下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堂堂开国皇帝却经常称自己是淮右布衣,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出身,小时候家境贫寒,便在地主家做放牛郎。后来瘟疫灾荒盛行,家中父母兄长皆病死,少年的他又去做了小沙弥。然而这样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寺内的生活就支撑不下去了,年少的朱元璋再次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后来就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一步一步走到起义军领袖的位置。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皇帝当中,朱元璋的出身是最卑微的,因此他还有着“乞丐皇帝”的称号。但是朱元璋对于自己的身世并不加以掩饰,即使是在称帝之后也经常把自己称作是淮右布衣,连颁布的诏书之上都有所记载。这种气度是很多皇帝都没有的,不少开国皇帝在登基之时都会为自己寻找一个好的出身,以便打着君权神授的旗号让自己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我想朱元璋此举也是在提醒自己,提醒后世子孙,打下一份江山是何其艰难,一定要好好地守成!
朱元璋自幼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底层人民的艰辛更是深有体会,所以在上位之后重治贪官污吏,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此外,朱元璋的成功还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贤内助——马皇后。马皇后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奇女子,她在朱元璋落魄之时下嫁于他,与之共患难。她不仅尽到了一个妻子的义务,更是内外尽力,帮助朱元璋尽快夺取政权。身为国母,从未有过权势之欲,不仅关注民间疾苦,还常常劝诫朱元璋“不以喜怒加刑赏”,爱惜贤才,令人敬服。
5、刘邦VS朱元璋,布衣天子哪家强?
刘邦更强。
两人都是白手起家一步步打下的天下,刘邦经过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又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最终夺取天下;朱元璋则是经过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期间消灭了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陈友谅。所以打天下的过程两人半斤八两,我们主要比较一下两人在成为皇帝之后的区别:
一、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上,刘邦政策更灵活,朱元璋相对死板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的布衣天子,但是两人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上可是天差万别。刘邦开国之初北伐匈奴,不想却遭惨败,白登之围损兵折将,楚汉争霸的英气也一去不返。但是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之人,认识匈奴问题的严重性后,马上调整策略,由战转和,拉下脸来与匈奴和亲,堂堂中华之国与匈奴结为兄弟之国,赐冒顿单于后代以“刘”姓,虽然有失尊严,但却也为汉初争取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刘彻携几代君王的余荫一举扫平大漠,完成了祖宗遗愿。这就是所谓的“搁置争议”,一代人完不成的事,几代人去做,不贪功不冒进,甘做种树人,这才是大智慧。而朱元璋在这方面则执拗了许多。由于成长于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朝,朱元璋骨子就反感元朝的统治,而作为一个四等汉人起兵赶走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也让他有了狂傲的资本。所以就有了“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赔款”,这种政策看起来很有气节,却也极大限制了后代君主的政策灵活性。万历和崇祯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万历援朝抗倭时,在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中日陷入长期的和谈,丰臣秀吉曾要求与明朝和亲以停战,但被明朝拒绝了,于是双方进行了第二阶段战争,大大消耗了明朝之国力;而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曾派人找崇祯谈判,要求崇祯给予其封号、封地和军饷,李自成即可退兵,也被崇祯拒绝,最终北京城破崇祯自杀。我们不敢评价当时两位君主的决策正确与否,但是肯定有比直截了当拒绝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两件事也足以说明明朝的政策是缺乏灵活性的。
二、皇位继承问题的处理上,刘邦处置的比朱元璋更为妥当刘邦和朱元璋作为布衣天子虽然晚年都诛杀过功臣,但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刘邦处理的比朱元璋更好。刘邦在晚年时由于怕吕后专权,曾经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但是在大臣的劝说下最后改变了主意,事实证明刘盈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他在任期间西汉没有因为争夺皇位发生大的动乱,能够继续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创造了条件。而朱元璋晚年为了给其皇太孙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势,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杀功臣宿将。即使如此也没能阻止他的儿孙为了皇位互相厮杀,靖难之役朱棣为了夺得个皇位给大明带来了内乱。夺位后的朱棣五征漠北,看似荡气回肠,却也使整个国家持续陷入战争泥潭,不断消耗着国家元气。
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总得来说,刘邦和朱元璋作为两个伟大汉人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居功至伟的英雄人物,但是我们从一些史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还是存在差异的。
刘邦比较豁达大度,处事比较灵活圆滑,能屈能伸,给人感觉什么都无所谓,但其实一切都了然于胸,比如项羽曾经以烹刘太公要挟刘邦,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出那句经典的“分我一杯羹”的雷人之语,其实并不是他不孝顺,而是他心里明白好面子的项羽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烹一个老人。
朱元璋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对贫苦百姓则是爱护有加,但同时他性格也偏执拗,比如廷杖大臣、成立特务组织锦衣卫、发明各种酷刑,这些看似大快人心的酷刑酷吏也让明朝后期的政治氛围走向了极端。而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执拗导致了上文所说的政策上缺乏灵活性,不像刘邦那样圆滑,也失去了很多在关键时刻可以扭转形势的机会。
所以总得来说,刘邦无论在个人性格还是执政成果来说,都要比朱元璋更胜一筹。
但是话分两头,其实这样比较两个伟人确实有失公平,毕竟两人相隔千年,所处的环境和时代都不同。
不管如何,他们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都开创了一大统的伟业,留给了后世宝贵的财富。以上纯属一家之言,如您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6、布衣是什么意思?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7、奇石又称布衣藏品,那它真是众多藏品中最适合普通大众的收藏品吗?
说奇石是最适合普通大众收藏的藏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收藏奇石无需过多的经济付出
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只要附近有奇石资源,自己的身体素质又好,可以自己到野外去捡奇石。奇石捡回来后,经过清洗上蜡或上油,配个简单的底座即可摆到收藏室,整个环节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而搞其它收藏是需要经济投入的,每件藏品都需要通过货币交易方能到手。如古玩、书画类等。
二、收藏奇石无需过多的技术含量收藏字画、古玩,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艺术鉴赏水平,特别是在仿品、赝品盛行的当下,更要有辨别能力,否则是收藏不到真的藏品的。而收藏奇石只要不进行交易,在野外捡奇石是不用防备作假的奇石。收藏奇石虽然受个人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但只要懂得艺术欣赏就够了,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研究。
三、收藏奇石无需考虑经济风险因为奇石都是自己一块块捡回来的(购买者除外),经济投入和奇石的成本相对较低,不用考虑奇石的市场行情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而收藏其它艺术古玩类藏品,潜在着一定的经济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鸡飞蛋打,严重亏损。
以上是相对于自捡自藏奇石者来说的,如果收藏的奇石全部靠货币交易而来,普通藏石者是难以承受的。
8、为什么古代称贫民为布衣?
确实,在古文里有这种称呼。布衣,就是普通百姓的意思。古时候,公子王孙,大户人家的财主,穿的都是‘绫罗绸缎’,只有普通百姓才是穿‘布衣’。所以,平民时常就会被人称为‘布衣’。
9、布衣之怒,布衣什么意思啊?
布衣是平民的意思。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魏国唐睢先生去见秦王,为了一块土地,壮壮胆子顶了几句。秦王一听老大不高兴,于是问曰:“阁下,你出言冒犯,可知道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不知。”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先生曰:“然则,你知道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剃发光足,以头碰地。”唐睢先生曰:“非也,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秦王一听,与之对视,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