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古代服装(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古代服装(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 2、古代的服装为什么要做成宽袍大袖的?古人不会感觉不便吗?
  • 3、古人在穿着上有何讲究?
  • 4、如今汉服普及率很高,为什么是汉服,不是其他朝代的衣服?
  • 5、古代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 6、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流行的服饰?
  • 7、古代生活物资缺乏,为何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不觉得浪费布料吗?
  • 8、怎么描写古代的衣服?
  • 正文

    1、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你好,诗经女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衣和裳分开,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知道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吧!

    1.《诗经》里的衣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

    这是古代的一首战歌,这首诗里,同时出现了“袍、泽、裳”这三样衣服。袍,指什么呢?周朝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了,这个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棉服,是个夹衣,里面填充以棉絮,是当时贵族和普通平民的御寒之物,没想到我们现在也在穿。而“泽”,这个指人穿的贴身汗衣,可以理解为打底衫,主要作用是吸汗,应该也是棉的。

    “裳”这个有意思,古代人穿的上衣叫衣,穿的下衣叫裳。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先留个悬念,再看下一首诗: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邶风·绿衣》

    《绿衣》呢,也是诗经里很有名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悼亡诗,诗经女孩说是庄姜送别戴维所作的送别诗。这个绿衣呢,大家都理解为是绿色的衣裳。大家都认为“绿衣黄裳”上面是绿色的衣服,下面是黄色的裙子,但是作为宫廷女子,绿色衣裳怎么能穿出去呢?

    那么绿衣究竟是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呢?研究《诗经》的人分了好多派别。诗经女孩这里采用《郑笺》里的说法:“绿当为椽。椽兮衣兮者,言椽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椽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椽衣黑,皆以紊沙为里,今椽衣反以黄为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这里的绿衣其实是椽衣,是黑色的。绿衣黄裳,就不合规矩,因为黄色是皇家御用颜色,这里说明这个人僭越了。

    诗经女孩又想到了《清平乐》中的张妼晗,皇后穿了红色展衣,是皇家御用颜色,张妼晗居然敢穿和皇后一样的服饰,当然会被官家批评。

    你可能说我问的是为啥衣裳分开,和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2、衣裳的由来

    现代我们不管上衣下衣,统称为衣裳(shang),而在古代,这个字读衣裳( cháng )。裳,指裙子。

    这要从原始社会说起。清雷鐏《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未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作“衣”,下衣作“裳”。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种桑养蚕,布的样式也多了起来。衣服的材质有丝、麻、葛、毛、皮等,衣服的样式也是越来越丰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诗经女孩的文章《诗经那个年代人们都穿什么》。

    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比如《无衣》中的描述,有人还奇怪战争都开始了,士兵怎么穿“裙子”呢,就是这样原因。

    《易经》里说“上衣下裳”是一种基本的制度,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天地的形与色。天在上,地在下,所以衣在上,裳在下。天未明时为黑色、地为黄色,所以衣为玄色(黑色),裳为黄色。

    写到这里明白了吧!

    3、诗经女孩说

    古代人特别讲究的颜色款式,都是以天地为区分的。以天地为款式做了上衣下裳,以天地为颜色做了上黑下黄。所以皇家御用颜色是黄色,皇后的象服是黑色。不懂不要随意穿,要不赏你一丈红。

    哈哈,建议服饰最佳创意奖颁发给古人呢?你们说对吧?喜欢请为我点赞哈!

    2、古代的服装为什么要做成宽袍大袖的?古人不会感觉不便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古人的衣服都是宽袍大袖,不以利于行动的。为什么汉服大多是宽袍大袖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东西方的审美观不同。宽袍大袖体现的是一种威仪感,一种含蓄的美,和西方比较崇尚人体的形美,曲线美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先辈们穿这种衣服,平时不会感觉不方便吗?如果说穿着这身衣服去下地干活的话,当然是会不方便的。但是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视剧上的宽袍大袖的汉服基本上都是属于礼服,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穿,比如祭祀、婚礼等等。部分常服虽然也是宽袍大袖,但是都不是用于日常劳作的。就像我们不可能说穿着西装,穿着风衣,穿着连衣裙下地里劳作一样,古人也不会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下地劳作的。具体的下面就以明朝的男款服饰为例说明一下:

    一般来说,我们比较多说的宽袍大袖的衣服包括道袍、直身、玄端等等,比如儒生一般穿的比较多的是道袍、襕衫、深衣等等,这一类比较多都是宽袍大袖的,因为儒生比较少下地劳作,平时穿此类衣服比较显仪态。

    此外就是汉朝衣冠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这么简单了,是礼的象征,涉及到社会等级。所以达官贵人穿的比较多也是宽袍大袖的。比如圆领袍,还有官员的朝服,天子的衮服等等。这些人也是普遍都不需要劳作,很多时候还有人伺候着,所以他们的礼服出于等级需要大多数宽袍大袖,而常服也逐渐趋向于此。在明朝初期,受到元代蒙古人的影响,衣物还会贴身一些,越到明朝后期,袍和袖越宽松,大概是穿着比较舒服吧。

    而古代劳动人民比较多穿着的就是裋褐了,区别于礼服和常服,他一般是属于便服类的。居家休闲劳动还有练武的时候都穿这个比较多,不太适用于正式场合。现在汉服同袍日常穿汉服的穿的比较多的就是这种制式了,不过因为生产力的提高,用料会好很多,也会有绣花等等,更加符合现在的审美。

    此外就是不同制式的汉服的袖型也是有所差异。我们一般认为的广袖只是其中的一种袖型,还有比较经典的袖型有琵琶袖,也就是在袖子里面可以藏很多东西的袖型。而比较方便劳作汉服其实一般采用的都是例如短袖、箭袖、窄袖、直袖,垂胡袖等等袖型,这些袖型要么是比较的窄,要么是在手腕处有收口,不怎么会影响动作。

    例如贴里和曳撒,这两个制式是由蒙古服饰汉化而来(图左二的罩甲不是),在明朝时期多为锦衣卫和武官的服饰,我们一般说的飞鱼袍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服饰。在明朝初期的时候一般都是设计成窄袖的,在永乐以后出现了琵琶袖的款式。但是也很明显,对于锦衣卫们的日常执勤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现代复兴的曳撒和贴里主要是窄袖的。

    3、古人在穿着上有何讲究?

    感谢邀请。

    这个题目太大了,要说个大概,估计十本,每本一百万字,总共一千万字的专著也讲不完。

    笼统地说,“穿着”,因时因地因俗而异。

    古时候,包括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等等等,都会不同。

    一言以蔽之,基本不可能。

    当然,也可以“管中窥豹”,讲讲古人对“穿着”的看法,再讲讲具体某个阶段的特点。

    东汉刘熙写了《释名》,里面专门有《释衣服》一篇。其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这段话,把“穿着”的起源和基本功能说得很透彻了——避寒暑,遮羞惭。

    《风俗通义.愆礼》说:“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

    这讲的,和前面说的差不多。

    《白虎通.衣裳》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綌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这个话的前一句,用不好听的词儿形容,叫“装sun 子”,衣服的发明,肯定和“圣人”无关——人类开始穿衣的时候,还没所谓圣人呢;后面说的有道理,上升到了道德和政治层面——知荣辱和别尊卑。

    概括地说,“穿着”,有遮风雨、防寒暑、蔽形体、掩羞耻、表禁忌、增美饰、崇时尚、彰个性、寄情感、展礼仪、塑形态、叙纲纪等等功效。

    古代人的“穿着”,当然有质料和样式的区别。

    比如前面说到的“絺(chī)綌(xī)”,是细葛质料的“穿着”;还有粗麻、蚕丝、皮裘,后来还有棉布等等。

    样式变化也很大。

    但这都不是主要的。

    中国古代,其实国外也一样,在“穿着”上,最关键的,是强调“尊卑有别”。

    《周礼.地官.大司徒》说要用“同衣服”的风尚来安定万民。

    《礼记.缁衣》具体解释为:“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

    这个“同衣服”,是说要规定“万民”穿何种样式的“衣着”。

    《礼记.王制》说,要“禁异服”,普通民众不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穿着”。 同时,要区分尊卑。

    《左传.昭公九年》说,要“服以旌礼”;《管子.君臣下》说,要“旌之以衣服”。其注曰:“衣服所以表贵贱。”

    《后汉书.舆服志》就讲得更明白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所以,一直到清末,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什么官着什么官服,都有明确的标准。

    《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这四个字,是含有严格的尊卑观念和对敢于破坏“穿着”规矩的人极度蔑视的。

    严格细致的“穿着”等级规范,是西周制定的。这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上,在之前的商代,这种“规范”,已经初步形成了。

    《帝诰》称,商汤居亳,“施章乃服明上下”,“未命为士者,不得朱轩、骈马、衣文绣”。

    《逸周书.周月解》说:“其在商汤……变服殊号”。

    《诗.商颂.长发》曰:“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

    《尚书序.商书注》云:“衣裳,朝祭之服也。惟衣裳在笥,当服以为礼也。”

    这都是讲商代“穿着”服饰的等级区别。

    据商代史学者研究,仅从“穿着”样式上说,其等级尊卑如下——

    1,交领右衽短衣,有华饰,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配以带褶短裙,宽腰带,裏腿,翘尖鞋。为高级权贵衣着。

    2,交领右衽素长衣,长袖,窄袖口,前襟过膝,后裾齐足。配以宽裤,宽腰带,鞋履,腹悬斧式蔽膝,头戴高巾帽。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服。此类带后裾的交领长衣,即文献所载“深衣”的先例。

    3,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衣长及足踝。配以宽腰带,上窄下宽形蔽膝,鞋履,头戴頍形冠卷。为高级贵妇之服。

    4,肩背部披格子长条巾,交叠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斧式蔽膝。头戴格子条纹布帽冠蒙覆其发。为贵族服饰。

    5,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为贵族衣装。

    6,对襟长袍,宽长袖,衣长及足。为贵族衣装。

    7,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配花鞋。头发用某种胶类固定成高耸之型,发梢外勾。为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

    8,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为亲信贵族之衣。

    9,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为中上层贵族衣装。

    10,圆领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及小腿。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11,交领右衽长袖素小袍,衣长及膝,配以宽裤,腰带,软履。为中上层社会阶层孩童的装束。

    12,圆领细长袖连椅衣,下摆垂地,束腰索,衣式简而无华。为罪隶服。

    13,赤身露体或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 以及额部戴圆箍形“頍”, 或戴一扁平圆冠。是贱民家奴服饰。

    以上,均有商代出土雕塑、玉石、青铜人像作为依据。

    商代人的头饰、鞋履亦等级尊贵明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体来说,古代在“穿着”上的这些讲究,对于文化的发展和开放,对于思想的进步和活跃,其作用,大概是弊大于利的。

    4、如今汉服普及率很高,为什么是汉服,不是其他朝代的衣服?

    说说我的看法:汉服是汉民族独特的服装体系,而不是指汉代人穿的服装。其实汉服的部分元素一直被传承着,说这个问题先要说说汉服的文化,下面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汉服的制式分类

    汉服最早成型于殷商,历经各代,一直传承延续到明末,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便于维护满人的统治,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致使汉服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逐渐消亡了。

    汉服历经四千多年的发展史,虽然款式繁杂,而且有常服、礼服、特服之分,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大类。

    1.“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式。

    上为衣下为裳。上下连裳制,最经典的就是深衣。这类属于长衣类,也就是长衫。既可以作礼服又可以日常穿着,是非常实用的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从先秦发展到了明末。

    2.“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式。

    此种“深衣”上身和下身是分体的,是隆重仪式或大型祭祀活动的正式礼服。古代的帝王百官所穿的冕服朝服即是此种制式。并有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上衣颜色是纯一的原色,而下裳是不正色,取“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之意。

    3.“襦裙”制式。

    此制式是妇女喜爱的穿着,“襦裙”(襦既短衣)实际也属于 上衣下裳制式,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

    汉服的传承

    汉服从殷商时期冠服制度的建立,到西周服饰制度逐步完善,都是遵循礼仪而行。

    秦汉时期的冠服制度对发髻式样和鞋子都有等级规定。

    魏晋时期则是以宽袍大袖,自然洒脱为特点。妇女的服装多为上敛下丰,裙为多折裥裙。

    唐宋承上启下,礼服和常服同时形成制度化。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中唐时期比初堂的襦裙要宽阔些,宋代的则较窄。

    元明时期基本传承了传统的制式,而且品种更加丰富。

    清代时期由于清政府为了达到统治目的而实行的“剃发易服”制,血腥且残暴的镇压下致使汉服逐渐消亡。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之下,汉族男子基本以满服为模式,长衫、马褂、旗袍,都是依满族服饰而改良和发展的、并不是传统的汉服制式。

    汉服的发展

    几千年的汉服文化虽然在清朝的剃发易服运动中消失了,但其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部分汉服元素一直有所传承。至今的一些重要纪念活动、民俗节日里仍可看到汉服元素存在。一些边远山民和国内部分少数地区也都保留着汉服特征。

    中国曾经享有“衣冠上国”之称,当今盛世,国力强大,人们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出发,复原汉服制式,恢复汉族传统礼仪及传统节日,推广国学,宣传民俗民乐等。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恢复传统汉服且身穿汉服进行推广,称之为汉服运动。当代的青少年在此氛围影响下,也开始推崇和深爱上了汉服文化。

    结语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随着我泱泱华夏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觉醒。

    睡狮以醒,复兴传统文化,扬我华夏华裳。汉服之美就在那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这一份自豪。

    手工码字,创作不易。喜欢点赞加关注,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5、古代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图1 素纱禅衣

    古代的衣服大多以丝绸制成,想知道那时的衣服有多美,不妨来看看那些衣料的工艺吧~

    印花是使染料或涂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的过程,它是织物装饰的重要方式之一。染色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促进印花技术的产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印制技术成熟,表明我国在丝织品上印花的技术在汉初之前必然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到汉初已臻于成熟。

    图2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考工记》谓我国古代美化服装衣饰的工艺手法有五,“画”即为其中之一。所谓“画”即是指在服饰上以笔描绘图案;同时,古代所谓“衣绘而裳绣”之“绘”也是指的在织物上绘花。由于实物资料的匮乏,对于古文献中提到的“画”、“绘”之事长期以来无从考究,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绘花织物的基本面貌。

    图3 印花敷彩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图3、4)是在纱地织物上施以绘花和印花两种装饰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其花纹图案的外廓略呈菱形,纹样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组成,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印花敷彩纱色彩有六七种之多,保存最好的色彩是朱红、粉白和墨黑,其余还有银灰、深灰等。

    图4 印花敷彩纱局部

    印花敷彩纱的地纹为枝蔓,是采用镂空版印到织物上的,枝蔓线条婉转细密,分布均匀,轮廓清晰,但在线条的交叉处有断纹,这是镂空版印花所特有的现象。纱孔偶有覆盖或堵塞,纹样有少量墨渍溢出。

    印花敷彩纱的花穗、蓓蕾和叶是用手工逐笔描绘到织物上去的。描绘的工序分六道:其一,用朱红色绘出花穗;其二,用重墨点出花穗的子房;其三,绘浅银灰色的叶、蓓蕾和纹点;其四,绘暖灰色的叶和蓓蕾苞片;其五,绘冷灰色的叶;其六,用粉白勾绘、加点。由于描绘系纯手工制作,因而在纹样的不同部位,其笔法各不相同,色调有浓有淡,笔调富于变化,并有明显的笔触特征。

    图5 金银色印花纱

    金银色印花纱(图5)是采用涂料色浆,以多版分色的印花方式制作而成的。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泥金银印花纱的纹样由三块不同的纹版分别套印而成,即“个”字形定位纹,略呈长六边形的主题纹,起点缀作用的点形小叠山纹。泥金银印花纱图案略作菱形,错综连续排列。其线条分布较密,间隔不足1毫米,光洁,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由于套印不准,纹样有互相叠压和间隔不匀的现象,图案几乎个个殊异,但对比各个图案单位的具体相应部位,则线条完全一致。泥金银印花纱在制作时比印花敷彩纱更复杂,它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印花实物。泥金银印花纱的出现,在我国科技史和印染工艺史以及雕版印刷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创举。

    6、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流行的服饰?

    回答:談到古代比較有特色的服飾,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它的特點风格及实用性,各有千秋。

    【1】等級分明的夏商服飾

    上自皇帝,下至百姓,每個人穿什么服饰,如何搭配,國家法律都规定死了,穿错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很有可能掉脑袋……。

    【2】生動活泼的春秋战國服飾

    春秋战國时期是政治上的大動亂,思想文化界大繁荣時期。這個時期人们穿衣风格各有千秋。

    【3】古朴筒约的秦漢服飾

    經歷了分裂動荡的春秋战國時期,中國歷史進入空前大一统。所设立的服饰制度 ,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4】丰富多彩的魏晋服饰

    秦漢大一统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魏晋動蕩時期。這一時期的服飾風格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局面。

    【5】雍容華貴的隋唐服飾

    如果能穿越回到古代,很多人一定会說是唐朝,因为那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儿女都感到自豪的時代,國家实力達到了空前鼎盛。特别是女子服飾雍容華貴,大胆开放……。

    【6】朴素淡雅的宋朝服飾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提倡“存大理,灭人欲”,就是要用封建的伦理纲常去束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這一時期人们的服飾特點是褪去了唐代的奢華,而蜻蜓點水般的淡雅。

    【7】民族特色鲜明的辽、金、元服飾

    辽、金、元分别是由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所建立的國家。他们入主中原後成为当地最高统治者,由于汉文化的发展歷史久远,服飾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游牧文化色彩,也吸收了汉族服飾特點。这也为我國服飾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條件。

    【8】古典端庄的明朝服飾

    明代的建立,使汉族回归到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因此,汉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的穿衣风格多样化,体现出了明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精美繁复的清朝服飾

    崛起于东北的满族,在极短的時間內统一了中國,也带来了服飾的变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全國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服飾改革。

    朝服制度,等级森严,民间服飾流行杂交文化……。【以上圖片均為清朝皇宫後妃所穿用的旗袍】 【圖片拍攝於沈陽故宮博物院】

    2019祝您開心

    7、古代生活物资缺乏,为何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不觉得浪费布料吗?

    大家好,我是混迹于厨房却热爱历史文化的家庭主妇。为什么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其实是有好几点原因的,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1.古人衣服没口袋,袖子大用来装东西。

    古人穿的衣服,不像我们现代人穿的衣服有口袋。平头老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怀里可以揣些散碎东西。而文化人则多穿长衫,长衫的袖子特别宽大,它可以放些银两,或者诗词文章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电视剧里,顾客吃了饭直接从袖子里掏出银两付钱,是不是觉得很好奇怎么袖子里放东西不落下来呢,其实他们的袖子里专门缝了袋子便于放零散的小物件。

    2.宽袖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不知道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王孙贵族大都穿着长袍广袖,可以说穿宽袖的人非富即贵是“官服”,不是常服。他们有专人伺候,平时买个东西自然不需要掏钱,随身最多挂个荷包之类的,其它东西都由随从代拿了。而平头老百姓都是穿的窄袖,除了本身经济条件不允许,吃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买用料那么多的衣服呢,还有本身农民需要下地劳作,穿宽袖干活很不方便,所以也就选择穿方便的窄袖了。

    综上所述,古人的衣服那么宽大,不是浪费不浪费布料的问题,穿宽袖除了袖子里放一些物品,一般是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穿,平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根本没有钱去追求那样的衣服。以上是我的愚见,如果你们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我说的地方有哪些不对,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8、怎么描写古代的衣服?

    古代女子衣服的描写手法如下:

    1,浅色罗裙缭姿镶银丝边际,水芙色纱带曼佻腰际,着了一件紫罗兰色彩绘芙蓉拖尾拽地对襟收腰振袖的长裙。微含着笑意,青春而懵懂的一双灵珠,泛着珠玉般的光滑,眼神清澈的如同冰下的溪水,不染一丝世间的尘垢,睫毛纤长而浓密。

    2,如蒲扇一般微微翘起,伸手点了点小巧的鼻子,一双柔荑纤长白皙,袖口处绣着的淡雅的兰花更是衬出如削葱的十指,粉嫩的嘴唇泛着晶莹的颜色,轻弯出很好看的弧度。如玉的耳垂上带着淡蓝的缨络坠,缨络轻盈,随着一点风都能慢慢舞动。

    3,一袭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外罩品月缎绣玉兰飞蝶氅衣,内衬淡粉色锦缎裹胸,袖口绣着精致的金纹蝴蝶,胸前衣襟上钩出几丝蕾丝花边,裙摆一层淡薄如清雾笼泻绢纱,腰系一条金腰带,贵气而显得身段窈窕,气若幽兰,颈前静静躺着一只金丝通灵宝玉,平添了一份淡雅之气。

    4,耳旁坠着一对银蝴蝶耳坠,用一支银簪挽住乌黑的秀发,盘成精致的柳叶簪,再掐一朵玉兰别上,显得清新美丽典雅至极。黛眉轻点,樱桃唇瓣不染而赤,浑身散发着股兰草幽甜的香气,清秀而不失丝丝妩媚。散发着贵族的气息,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美的到了及至。宛如步入凡尘的仙子,挥动着手中的玉面罗扇,优雅而有气质。

    5,穿着一件略嫌简单的素白色的长锦衣,用深棕色的丝线在衣料上绣出了奇巧遒劲的枝干,桃红色的丝线绣出了一朵朵怒放的梅花,从裙摆一直延伸到腰际,一根玄紫色的宽腰带勒紧细腰,显出了身段窈窕,反而还给人一种清雅不失华贵的感觉。

    6,外披一件浅紫色的敞口纱衣,一举一动皆引得纱衣有些波光流动之感,腰间系着一块翡翠玉佩,平添了一份儒雅之气。手上带着一个乳白色的玉镯子,一头长的出奇的头发用紫色和白色相间的丝带绾出了一个略有些繁杂的发式,确实没有辜负这头漂亮的出奇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