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黄马褂(清朝的黄马褂是什么?为什么穿上黄马褂就那么厉害?)

黄马褂(清朝的黄马褂是什么?为什么穿上黄马褂就那么厉害?)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清朝的黄马褂是什么?为什么穿上黄马褂就那么厉害?
  • 2、黄马褂有什么用?
  • 3、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和珅拥有20多件,能否免罪?
  • 正文

    1、清朝的黄马褂是什么?为什么穿上黄马褂就那么厉害?

    其实从根子说,马褂这样东西,本身就是旗人专属,他们还没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长袖长褂根本展不开,所以就要穿小褂,因为是骑马穿,所以叫马褂。

    后来他们成了气候,打下了天下,骑马打仗贴身穿这东西,为了保持勇猛善战的传统,所以又把这个叫“得胜褂”,通常是胜利象征。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后,穿马褂也就流行,特别是重大胜利场合,一身马褂穿上,就体现的是尊贵身份和辉煌业绩。特别是满族武将打了胜仗,回来接受表彰,都经常穿马褂示人,其风光程度,就和读书人中榜没俩样。

    但是请注意,哪怕这种场面再气派,开始也绝对不能穿黄马褂,明黄色是皇权的象征,属于皇帝的专利。

    这个得胜马褂,在清朝好像流行时尚,经常变款式。一开始是天蓝色,后来是玫瑰紫,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穿。

    穿马褂最流行的时候,就是乾隆时期,而且规律是皇帝最宠的人穿啥颜色,那就流行啥颜色,像福康安和珅这些风光人物,不但要哄皇上开心,更要肩负引领大清流行时尚的重任,所以他们的财富地位,赚的也是辛苦钱。

    那么为什么又出黄马褂呢,最早的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特别是到了清朝皇帝喜欢出巡的年月,皇上穿明黄色,身边大臣各种颜色,阵仗摆出去实在太显眼,特别是谁要想弄个刺杀袭击,一找一个准。于是从那时起,身边的大臣就开始穿黄马褂,这就是象征身份,象征你是皇帝身边的人。

    但是要注意,这种黄马褂,只有特定场合才能穿,非特定场合穿了就是僭越,像宰相刘罗锅这类电影,在刘罗锅家把黄马褂披和珅身上,那分明是嫌和珅死的不够快。

    另外一个穿黄马褂的场合,就是木兰秋围,也就是陪皇上打猎,你要是表现好,还能获赐黄马褂,当然赐归赐,只能工作时间穿,非工作时间乱穿,一样是大罪。

    而且跟我们看到的,比如刘罗锅这类清前期的电视剧不同,清朝前期极少有赐黄马褂的记录,康乾那时候都是给爵位给称号给钱,比如巴图鲁啥的,像《雍正王朝》里又给小弘历封巴图鲁又给黄马褂,绝对属于作者二月河乱炖。

    其实从根子说,马褂这样东西,本身就是旗人专属,他们还没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长袖长褂根本展不开,所以就要穿小褂,因为是骑马穿,所以叫马褂。

    后来他们成了气候,打下了天下,骑马打仗贴身穿这东西,为了保持勇猛善战的传统,所以又把这个叫“得胜褂”,通常是胜利象征。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后,穿马褂也就流行,特别是重大胜利场合,一身马褂穿上,就体现的是尊贵身份和辉煌业绩。特别是满族武将打了胜仗,回来接受表彰,都经常穿马褂示人,其风光程度,就和读书人中榜没俩样。

    但是请注意,哪怕这种场面再气派,开始也绝对不能穿黄马褂,明黄色是皇权的象征,属于皇帝的专利。

    这个得胜马褂,在清朝好像流行时尚,经常变款式。一开始是天蓝色,后来是玫瑰紫,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穿。

    穿马褂最流行的时候,就是乾隆时期,而且规律是皇帝最宠的人穿啥颜色,那就流行啥颜色,像福康安和珅这些风光人物,不但要哄皇上开心,更要肩负引领大清流行时尚的重任,所以他们的财富地位,赚的也是辛苦钱。

    那么为什么又出黄马褂呢,最早的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特别是到了清朝皇帝喜欢出巡的年月,皇上穿明黄色,身边大臣各种颜色,阵仗摆出去实在太显眼,特别是谁要想弄个刺杀袭击,一找一个准。于是从那时起,身边的大臣就开始穿黄马褂,这就是象征身份,象征你是皇帝身边的人。

    但是要注意,这种黄马褂,只有特定场合才能穿,非特定场合穿了就是僭越,像宰相刘罗锅这类电影,在刘罗锅家把黄马褂披和珅身上,那分明是嫌和珅死的不够快。

    另外一个穿黄马褂的场合,就是木兰秋围,也就是陪皇上打猎,你要是表现好,还能获赐黄马褂,当然赐归赐,只能工作时间穿,非工作时间乱穿,一样是大罪。

    而且跟我们看到的,比如刘罗锅这类清前期的电视剧不同,清朝前期极少有赐黄马褂的记录,康乾那时候都是给爵位给称号给钱,比如巴图鲁啥的,像《雍正王朝》里又给小弘历封巴图鲁又给黄马褂,绝对属于作者二月河乱炖。

    直到咸丰以后,大清打仗多,赏不过来,才出来了黄马褂这一说,尤其是太平天国时代,不但赏满人,更赏汉人,那时候规矩松了,也允许你更多场合穿了,比如李鸿章出去跟洋人签合同的时候就常穿,去马关签条也割台湾的时候,被小鬼子打了一枪,好不容易救过来,第一句话居然是嘱咐部下,把这血染的黄马褂收藏好。在他眼里,这玩意真比命重要。

    当然不拿这个当事的也有,比如武训,就是那位做乞丐凑钱办学的先生。清朝给他黄马褂,人家坚决不要,说还不如给我几个办学的赏钱。

    不过人家不要也是有理由,李鸿章不知道,他十分爱惜的黄马褂,那时候已特不值钱,比起他年轻的时候要镇压太平天国换黄马褂,那时候你干啥都能得,比如给慈禧唱戏的,开火车的,都御赐过黄马褂,清朝还没完蛋,这玩意就贬值了。

    直到咸丰以后,大清打仗多,赏不过来,才出来了黄马褂这一说,尤其是太平天国时代,不但赏满人,更赏汉人,那时候规矩松了,也允许你更多场合穿了,比如李鸿章出去跟洋人签合同的时候就常穿,去马关签条也割台湾的时候,被小鬼子打了一枪,好不容易救过来,第一句话居然是嘱咐部下,把这血染的黄马褂收藏好。在他眼里,这玩意真比命重要。

    当然不拿这个当事的也有,比如武训,就是那位做乞丐凑钱办学的先生。清朝给他黄马褂,人家坚决不要,说还不如给我几个办学的赏钱。

    不过人家不要也是有理由,李鸿章不知道,他十分爱惜的黄马褂,那时候已特不值钱,比起他年轻的时候要镇压太平天国换黄马褂,那时候你干啥都能得,比如给慈禧唱戏的,开火车的,都御赐过黄马褂,清朝还没完蛋,这玩意就贬值了。

    2、黄马褂有什么用?

    在清代,皇帝出门有许多“内大臣”和“御前侍卫”随从,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还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严令不许佩刀)。根据史料记载,这些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一般冬天穿绸缎,夏天穿纱)制成,没有花纹和彩袖。 他们所穿的这种“行褂”就被称作“黄马褂”,清代典制里有时也称“黄褶”。例如《清会典》、蒋良骐的《东华录》和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里就都曾记做“黄褶”。

    在《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中记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这里要说明的是,“明黄”就是“淡黄”,是当时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贵族或宫妃只能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明黄”在这里是最名贵的,除皇帝外,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许服饰明黄色。因此一般说来,这种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装。

    “赏穿黄马褂”与前面所讲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不同,前者是由于职务关系而穿的,如果职任解除,不做御前侍卫或内大臣,黄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这种黄马褂也叫做“职任马褂”,满洲话为“秃山褂子”。而“赏穿黄马褂”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庄重或典重的场合穿著;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

    3、黄马褂到底有多少特权,和珅拥有20多件,能否免罪?

    首先,我们讲一下黄马褂的样式。黄马褂的样式没有什么特别的,和普通的马褂一样。但由于是黄色的,这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因为在古代社会,黄色属于皇族的专用颜色。在我国古代的皇宫中,有两种人可以穿黄马褂,那就是侍卫和太监。请注意,这些人的黄马褂不是赏赐的,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仪,因此配发了黄马褂。此时的黄马褂属于工作服,如果调离原来的岗位,需要把黄马褂交还上级部门。清朝的侍卫分为好几个等级,其中,中上级的侍卫们都有黄马褂。不过侍卫们的黄马褂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侍卫们所穿的黄马褂,都采用了黑色的扣子,而不是黄色的扣子。

    一些高级太监们也拥有黄马褂,性质和侍卫们的黄马褂差不多。在很多影视剧中,黄马褂拥有了很大的特权,几乎达到了“如朕亲临”的程度。其实,黄马褂仅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皇帝会把黄马褂赏赐给那些有功劳的官员们,例如乾隆朝的宠臣和珅,总计得到了20多件黄马褂。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和珅多么宠信。但黄马褂没有什么具体作用,最多就是官员们之间炫耀的资本。其实,即便是赏赐了黄马褂,也分成了赏赐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不要看只有一字之差,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

    有的官员得到了皇帝赏赐的黄马褂,但根本就不能穿。只能天天供奉在家里,就像供奉祖宗一样,如果黄马褂出现了破损,这属于抄家灭门的大罪。那些朝廷的重臣获得了赏穿黄马褂,例如和珅、李鸿章等人。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穿黄马褂,每逢宴会或者庆典,这种类型的官员都会穿上黄马褂。李鸿章不但拥有赏穿黄马褂的权力,而且还赏赐佩戴三眼花翎,能够在紫禁城骑马。换句话说,清朝所有的荣誉性赏赐,李鸿章几乎都拥有。顺便讲一下,黄马褂也是分等级的,不同的功劳得到的黄马褂也不一样。

    在民间传说中,黄马褂拥有很大的特权,其实这是因为黄马褂极少在民间出现。一般情况下,清朝的中高级官员才能得到黄马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被贬为了城门看守,知县大人想羞辱年羹尧,万万没有想到,年羹尧从包裹里翻出了黄马褂。估计知县大人也是第一次见到黄马褂,立刻带着衙役们下跪磕头。黄马褂根本没有这样的功能,看到穿黄马褂的人,表示一下尊敬就可以了。不过由于穿黄马褂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中高级官员,低级官员和百姓们下跪磕头请安也没有错。

    与三眼花翎相比,黄马褂的档次明显低了很多。黄马褂类似于现在的二等功或者三等功勋章,可以重复赏赐,有的官员甚至拥有好几件黄马褂。一般来说,一次战争结束之后,前线的高级将领们都能获得黄马褂。那些地方官员们,如果政绩斐然,皇帝也会赏赐黄马褂。在清朝历史上,得到黄马褂的官员为数不少。但得到三眼花翎的官员,整个清朝200多年都只有7个人,得到双眼花翎的只有20多人。对于那些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官员,皇帝会使出最后的一招,那就是抬旗,直接改变官员的出身。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