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石榴裙”是什么裙?)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石榴裙”是什么裙?
谢谢邀请。大家说的都很好,说得妙;随占打油诗助兴也:石榴本红光,世上刻色印。即非艳红榴,着为贵妃醉。倘若男不跪,苟且安偷生?人皆追女生,拜倒又何罪?切切裙带被,火火风流韵。人说石榴裙,我曰拜女神。谁言不拜裙?可怜冷血运。见裙思石榴,红火心相印。古往即如兴,常见女颜裙。
2、古人说一些男子会拜倒在女子的石榴裙下,请问“石榴裙”具体指什么,为什么叫“石榴裙”有什么典故吗?
古代妃子祸国殃民,众大臣却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还诞生一俗语
文/大风历史观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历代,也有不少先贤因为爱情,创造出了不少佳句,比如,纳兰性德在《画堂春》中写的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这是生离死别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中,则描述了爱而不得,被活活拆散的爱情;苏轼对爱情,也有着自己的感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历史上,人们使用最多的爱情佳句,则就是“桃花运”和“拜倒在石榴裙下”下了。遇见爱情的时候,可以归为走了桃花运;被爱情所折服的时候,可以归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了。那“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典故,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妃子祸国殃民,众大臣冷眼相看,却不得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还诞生了一句俗语。
现代有很多穿汉服的人,特别是美丽的姑娘,她们在穿上汉服之后,身上便多了一种古典美。随着时间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和使用汉服。这就是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文化魅力!在唐朝的时候,爱美的女子也有着自己的穿衣风格。特别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们,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古代,她们都以做出美丽的服饰,而感到自豪。石榴裙则是那个时代的潮服。
现代人自己做衣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古代的女子,却是做衣服的小能手。如同唐朝人就得会写诗,宋代人就得会写词一样,做出美丽的服饰,也就成了她们的使命和任务。那石榴裙是怎么产生的呢?石榴裙,顾名思义,应该就是石榴图案样式的裙子,火红的,十分鲜艳。美丽的女子,身穿如此鲜艳、夺目的服饰,可想而知,得有多少男子,为之痴迷了。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然而“石榴裙”,在古代爱美女士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即便是盛唐亡国了,石榴裙,也能安然无恙地走入下一个时代。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诗人,他在《梅妃嗅香》中,就写了石榴裙是美丽,“梅花香满石榴裙”。这个人就是唐寅。可见,石榴裙的美丽,是经久不衰、超越时代的。
当一个男子,被一个女子的盛世容颜所倾倒的时候,就可以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来形容。当然,这和喜剧大师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刻画的石榴姐不一样。石榴裙是真的美丽,而非丑的豪放。那这句话,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和唐玄宗的爱妃,杨贵妃有关了。杨贵妃是中国古代最喜欢吃水果的宠妃,无论是荔枝,还是石榴,都被她吃涨价了。
对于石榴花,杨贵妃也是喜爱至极。世人都说爱屋及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是“简单粗暴”。自己喜欢杨贵妃,手下的大臣,对杨贵妃也得恭恭敬敬。但历史上的杨贵妃,却不是贤妻良母之人。众大臣对她也是多有不满。唐玄宗为了讨好杨贵妃,就命人在王母祠,以及华清祠、西绣岭等地,种了很多石榴树。等到石榴盛开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就在美丽的石榴花中,大摆宴席。
众大臣对杨贵妃祸国殃民的种种变现,很是不满。所以,在某一年的宴会上,就有些怠慢杨贵妃。唐玄宗见此,很是生气,“你们怎么能如此无礼?不懂得怜香惜玉!”索性下令,以后见到杨贵妃,众大臣必须行礼,否则杀无赦!众大臣见此,只好拜倒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下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倒在石榴裙下”,也就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俗语。
3、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在唐朝是一句讽刺官员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崇拜 。杨贵妃爱穿石榴裙儿 迷倒了唐明皇 。使唐明皇沉迷于女色 ,不爱理朝政 。后来这句话引申到于官场 ,凡是被女色拉下水的官员 ,被女色糖衣炮弹击倒的人 ,都属于拜倒在石榴裙之下 。现实社会当中的权色交易 ,也属于被石榴裙儿迷倒 的人。
4、文学作品里形容“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个石榴裙怎么解释?
石榴裙,在古代十分流行,因其颜色鲜艳,如同石榴花一般火红,故有此称。石榴裙代指美人。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词里都有“石榴裙”的身影。其中最早的六朝时期的《南苑逢美人》中“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就描述了美人穿着石榴裙的景象。
南北朝时期有一首《乌栖曲》中也提到了石榴裙“芙蓉为带石榴裙”。
石榴裙之所以如此出名,还是要归功于杨贵妃。
唐玄宗由于宠爱杨贵妃,所以要求大臣们见了贵妃要行跪拜之礼。因贵妃钟爱石榴裙,故大臣们私下里便开玩笑说:“我们都拜倒在贵妃的石榴裙下了。”
自此“拜倒在石榴裙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一句经典名言。由于“石榴裙”略显风雅,所以,多为文人墨客运用于文学作品当中。
现在人们多用这句话来形容男子爱慕美人。
5、败在石榴裙是什么意思?
“败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
6、为什么叫石榴裙?
在我国,有关石榴裙的传说,比石榴果还要丰富生动,红得似火的石榴花,易于想到男子对异性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历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 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唐代的妇女,对裙子特别钟情。除石榴裙外,还有许多别致的款式。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间裙,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间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诸种。百鸟裙,用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故立体感强,“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穿上它“百鸟之状皆见”(《新唐书》)。 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而又半透明的“单丝罗”织绣而成,上面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花鸟等图案。百鸟裙和花笼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此外,还有百叠裙、画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画)等。
7、石榴裙是什么意思啊?
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也指女人
8、让贾府一半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多姑娘,为何拿不下一个贾宝玉?
在《红楼梦》书中,多姑娘绝对是一个堪称“奇葩”的存在。她的”奇“,在于她作为一介下人,却能让以贾琏为代表的一干男人对她垂涎三尺;她的”奇“,在于她这样一个品行败坏的女人,竟然可以仗着风骚美貌在标榜“诗书传家“的贾家横行无忌、所向披靡;然而,对男人一向“手到擒来”的多姑娘在偶遇探望晴雯的贾宝玉后,为何却意外踢到了“铁板”,最终“偃旗息鼓”、“铩羽而归”呢?
想要解答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解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眼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存在?在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他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呢?1、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
贾宝玉出生在温柔富贵乡中,从一出世,他得祖母、母亲溺爱,有大姐元春教授诗书,与三春、黛玉、宝钗、湘云众姊妹嬉闹,被袭人、晴雯等一干丫环贴身伏侍……他在女人堆里长大,他的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也都是女性,这样的特殊环境对他的性格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是丫环眼中最没有架子的主人,是多姑娘眼中不解风情的”没药性的炮仗“;对于贾琏和贾蓉这帮人而言,他还是个没被带坏的“好孩子”。
2、贾宝玉眼中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存在?在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他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呢?
在贾宝玉的眼中,女子是这世界上最清洁的人,是无价的宝珠,是容不得别人有丝毫亵渎的无暇生命;他从内心里尊重、怜惜、爱护女性,也包括身为奴仆的丫环们,心中并无阶级贵贱之分;面对脾气骄横的晴雯的顶撞,他狠不下心来端起主子的架子去处罚她;对黛玉、宝钗、湘云,他始终都是“发乎情、止于礼”,鲜少有越矩之举。小结:贾宝玉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这颗心里装的是对一切美好生命与事物的痴恋与爱惜;他不是不懂风月之事,而是在尝过了风月后,仍能保持不沉迷其中的克制与清醒——这,是他与贾琏、贾珍、贾蓉、多姑娘这些人最本质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多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眼中的男人是什么样的存在?在对待男人这个问题上她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呢?1、多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红楼梦》书中,王熙凤爱财,林黛玉爱诗,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爱占小便宜……而多姑娘却是个另类,她的爱好是”拈花惹草“:
自古以来,似乎”拈花惹草“是专属于男人的”特权“,然而到了多姑娘身上却刚好反了过来,她以年轻美貌和轻浮放荡为利器,专以勾引有妇之夫为乐;多姑娘对于贾琏这一类男人来说,是毒品,是致命的诱惑,他们只要尝过“一口",从此便“欲罢不能”。
2、多姑娘眼中的男人是什么样的存在?在对待男人这个问题上她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呢?
多姑娘的丈夫叫“多浑虫”,是个每天只顾吃喝、不解风情的蠢汉;因此,寂寞的多姑娘只好在贾府与其他男子发展“友情”;在她的眼里,男人只有“不好色”和“好色”两种;前者是她的丈夫,后者则是以贾琏为代表的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而男人往往又以后者居多,因此她才可以在贾府屡屡得手;在她看来,是个男人都会贪图她的美色,成为她的“裙下之臣”。
小结:在多姑娘的世界里,男人都是见色起意的动物;只要她招招手,都会服服贴贴地围着她转;多年以来,她的经历给予了她无以伦比的自信,也以此成为了她在贾府生存的不二法典。
“久经沙场”的多姑娘为什么“征服”不了贾宝玉呢?多姑娘的出现又有什么意义?早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中游览太虚幻境时,负责接待的警幻仙姑就曾对“淫”做过一番分析:
很明显,贾琏、贾珍、贾蓉一帮子男人和多姑娘都是属于前一种“淫滥”的“蠢物”;这样的人只注重一时的感官刺激,在精神方面却无半点牵扯;而贾宝玉则是属于非常稀有罕见的“意淫”之人,他与女子的交流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虽然他与袭人也有云雨之试,但他却并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是他与“淫滥”之人完全相反的。
只是这样的他,常常被世人所误会。
他和金钏儿的玩笑明明只是出于无心,却先是被王夫人大动干戈,生生葬送了金钏儿一条性命;后是被贾政冠以“调戏母婢”的罪名大加笞挞;他把怡红院的丫环们当成好朋友一般对待,多加体贴;冬夜里他让晴雯在他的被窝里捂手,本是一片至纯之心,然而这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暧昧;事实上晴雯正是被王夫人强行安上“勾引贾宝玉“的罪名撵出贾府,最后病死;父亲不信任他,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的情况下直接将他打了个半死;母亲也不信任他,害怕他被身边的丫环”带坏“,直接将”疑似“对他有威胁的丫环赶走;至亲之人尚且如此,他,又去对谁诉说自己的真心呢?
于是多姑娘出现了。她对贾宝玉的求欢失败,验证了警幻对贾宝玉“意淫”之人的评价,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在女人堆里打滚的”色鬼“;贾宝玉拒绝了令贾琏神魂颠倒的尤物多姑娘,用行动证明了他与贾琏、贾珍、贾蓉、多姑娘这些人并非同道中人;他们精神世界的天壤之别,造就了他们在行为准则上的巨大差异。
因此,多姑娘的失败,是必然的。
总结:“考试”了大半个贾府、与多数贾家仆人成为“好友"的多姑娘是《红楼梦》作者特意安排的一块”试金石“;她试出了贾琏的贪婪好色,也试出了贾宝玉对待世间女子的一片赤诚之心;多姑娘的失败,从侧面印证了《红楼梦》作者对”情“的深刻理解,也从而引申出了《红楼梦》写情的主旨,更是对以贾琏、贾珍等人为代表的肮脏腐朽的贾家高层最绝妙、最尖刻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