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是怎么死的(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哪一首最著名?)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哪一首最著名?
谢谢邀请!
我认为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最著名的是南宋末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1275年,文天祥起兵抗元。次年被元军打得退守浙江,福建一带。1277年5月,向江西进军,败走广东。1278年在广东被俘。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命令他劝降张士杰。文天祥严词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表明心志,一心求死。1283年1月,文天祥在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英勇就义。
文天祥英勇就义前,写下的《过零丁洋》,足以证明他的民族气节,700年来一直令人民称颂。这首诗成了千古名篇,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了千古名句,口口相传。
文天祥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著名的诗作除《过零丁洋》外,还有《正气歌》。
我认为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最著名的是《过零丁洋》。头友们,你们的意见呢?欢迎评论!
2、为了唐朝开疆扩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75岁的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即问题里的所说的徐茂公)卧病不起,唐高宗李治为了照顾老臣,特别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哥哥的病。
史载,李勣李弼特别友爱,家门以内,李勣又如同严父一样。自从李勣得病,皇帝李治和皇太子李弘送来药品,对于这些药品,李勣就拿来服用;而自己家里人请来医生、巫师,李勣都不许进门。李勣的子弟们不顾他的固执,坚决送药给他服用,李勣对他们说:
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田夫,攀附明君,滥取富贵,位至三公,年近八十,这难道不是命吗?寿命的长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么能随便就医求活命呢?最终李勣还是拒不服药。
忽然有一天,李勣忽然对李弼说:
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奏乐歌舞,檐下子孙罗拜,彼此尽欢。
但到酒宴结束之后,李勣却对李弼说:
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姬媪已下,有儿女而愿住自养者,听之;余并放出。事毕,汝即移入我堂,抚恤小弱。违我言者,同于戮尸。大意是说: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想与你做一个诀别罢了。恐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嘱咐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高宗时的宰相高冯)辛辛苦苦撑起家业立起门户,也希望留下家业财产泽及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搞得家业荡尽(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娶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永徽三年被指谋反而被处死,高阳公主赐自尽,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被停止;杜如晦儿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贞观十七年卷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处死)。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邪恶的,立即打死,然后奏明朝廷。我又见人死后多埋藏黄金、宝玉,也不必这样。只用麻布覆盖的车,载我的棺椁灵柩,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后如果有知觉,希望穿上它(指朝服)拜见先帝(指唐太宗)。随葬的器物只做五六匹马,地宫里的帷帐用黑布做顶,四周围上白纱,帐里放十个木俑,表示按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样东西也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愿意留下自己养育的听任自便,其余的全都放她们离开。丧事办完,你就搬进我家居住,抚恤幼弱的家属。违背我这些话的,就如同砍我的尸体。
说完后什么话也不再说了,李弼等含泪遵行他的遗言。
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669年12月31日),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虚岁)。
唐高宗李治下令由朝廷为他举办丧事,辍朝七日,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为贞武,又赐给棺木,允许李勣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摄同文正卿监护丧事。
到了下葬的那天,唐高宗李治到未央古城,亲自登楼为李勣送葬,望着李勣的灵车痛哭,并为他安置祭奠。太子李弘跟着李治给李勣送葬,显示悲痛到极点,左右的人都为之动容。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旧城西北,所筑的坟都依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现在还能看到,李勣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这就是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
光宅元年(684),李勣之孙李敬业(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取消赐姓李氏,恢复本姓徐氏。
(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李勣临终前不肯服药,对照他本人的医学知识,显得特别意味深长。
史称李勣兼通医学,曾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于1542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833年。
《新修本草》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对世界医学领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将其规定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影响达300年之久。中国历代主要本草书籍如《蜀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贯穿着它的内容。此书后来也成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并影响朝鲜等邻邦的医药发展。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除此之外,李勣还自撰《脉经》1卷,今已佚。
(李勣焚须)
李勣还留下一段佳话。有一次他姐姐病了,李勣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
你现在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勣回答道:
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这便是李勣焚须的故事,闪耀着孝悌人性的光辉。
(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李勣在后世的说部中变成了一个牛鼻子道士的形象)
李勣也许谈不上在专业上深明药性,但至少是一个医药领域合格的票友,亲人生病,他也悉心照料,到了自己患病,虽然可能明知不治,但拒不服药未免过于极端了。
李勣去世的前一年,仍以望八之年平定高句丽,献俘太庙,或许,他为唐朝征战了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也韬晦了一辈子,累了,所以采取了这一个类似安乐死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个人冒昧的一个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依据。
3、戴笠是怎么死的?
1945,东洋人吃了两颗核弹之后又被苏联灭了关东军,吓的昭和天皇赶紧把玉音放送了,投降不叫投降,美其名曰终战,不管怎么说,皇军是终于双手捧着军刀缴了械。
国民党于是乎开始紧急从西南运送国军大兵,火车嫌慢,干脆就着美国人的飞机抢占东部大城市和交通线。而党国的特工王戴笠当然也琢磨着扩大自己的秘密势力,也好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校长面前的地位。
当然了,当国的对手也不是吃素的,虽然爱好和平,能不打就不打,但是你国民党要横,尽管放马过来好了。当年吃过你国民党的亏,现在甭来这一套。一时间,抗战胜利还没高兴几天,全国又被国民党搞得战云密布,山雨欲来,明枪在即,那暗战自然难免,校长又严令自己的干将戴笠加强隐蔽战线,以取得彻底胜利。于是戴笠更加风生水起地想把他的特务事业搞得更大。
1946年3月,戴笠亲赴北平,提审川岛芳子,这个川岛芳子何许人也?想必不用赘述,这里就简单说两句,此女生的甚是貌美,乃大清遗少,被日本人收养,后在伪满任职,给日本人卖命,从事间谍工作,掌握大量军政秘密。日本战败后,伪满也完了,川岛也沦为了阶下囚。这么美丽的川岛,戴笠自然也十分垂涎。不过戴笠并非仅仅垂涎其美貌,他还看上了川岛芳子领导的特务组织。戴笠打算要借着川岛的关系,收拢川岛的情报员和遗留在北方和东北的情报网,为戴笠卖命,企图以此至对手于死地。
想得挺好,不过,戴笠此行最大的“收获”却不是什么情报网,而是一口九龙宝剑,就是这把剑让戴笠命丧黄泉。
提审川岛时,川岛理了理短发,问戴笠:“可否给一支香烟?”
戴笠想都没想:“当然可以。”手下听闻,刚要上前点烟。戴笠将其拦住,自己亲自从怀里掏出香烟递给了川岛,然后又亲手点燃...,手还有意无意的碰到了川岛拿烟的酥手。
几番吞云吐雾之后,川岛说:“我可以说服我的手下加入你,但是我也有一个条件。”
戴笠说:“可以,除了你说把你给放了,都好说。你投敌卖国,肯定是出不去的,弄不好,活到几时都是问题。”
川岛哪知道这是戴笠吓唬她,让她从了自己,觉得自知难免一死,说:“我只求将我大清的九龙宝剑还给我,给我陪葬。这把剑被你的得力干将马汉三从我家抄走了。满足我这一条,我就答应。”
“哈哈,大清,我是不是还得叫您一声格格啊?”,顿了顿,戴笠突然诧异道:“你说错了吧?你说的九龙宝剑是我交给马汉三保管的。”
“本来是在他那,我抓住他时他为了保命就献给了我”,川岛略微沉吟,不屑道:“你不是想知道我的人都有谁吗?连马汉三给我卖命都不知道?国民党特工王也不过如此。”
简单询问,戴笠即知道真相。这把九龙宝剑本在大清皇陵,当年大军阀孙殿英盗掘皇陵重现世间,戴笠费劲千辛万苦搞到手,期望有朝一日送给校长。不了此时日军打进关内直逼北平,戴笠撤退时遂将宝剑交给留守北平的心腹马汉三,吩咐马汉三务必保全这把大清神剑。
不过,为日军打前站的川岛芳子抓住马汉三,马汉三倒也“爽快”,知道川岛刑讯手段了得,随即就招了,答应为日本人卖命。他知道这川岛本是大清格格,遂将九龙宝剑献出。川岛大喜,藏于密室,不时拜祭,祈祷有朝一日恢复大清。
马汉三也被川岛放走,反向打入了国民党内部,绝密信息不断流入川岛手中,与此同时,北方战事国民党也接连败北,不无关系。
转眼间就到了1945,日本最终败北,川岛不知所踪。马汉三害怕自己投敌卖国之事暴露,不惜一切代价探听川岛下落,最后终于成功抓到川岛芳子,遂囚禁起来,同时挖地三尺,将九龙宝剑从川岛家追回。找到九龙宝剑,马汉川长出一口气,向戴笠发出密电:川岛已抓捕,速来。于是戴笠急急飞往北平,也才有了审讯那一幕。
戴笠从审讯室出来,此时马汉三手捧九龙宝剑,“真诚地”说:“物归原主。”戴笠是何许人也,那可是国民党第一特务,明明心中怒火中烧,也异常镇定。马汉三经营本地多年,直接挑明,恐有不测。想到这戴笠也顺着往下说:“这物件托你保管这么多年,辛苦了啊。”说罢,手猛地一抽,宝剑出鞘,一道寒光闪过,让人不寒而栗。马汉三心中有鬼,大惊,不过他演戏也不次于戴笠,伸出大拇指道:“好剑!好剑!”
戴笠这个时候说,我得马上去趟青岛,那边有紧急要务,川岛你要看好,我处理好那边的事立马回来,说罢就往外走去。
“等等”马汉三一着急,脱口而出,他也不确定戴笠为何如此着急离开北平,也不好阻拦。“还有什么事吗?”戴笠回过头来问,心想狐狸尾巴终于要露出来了。“这...也没什么事,就是,嗯,奥,对了,这是我机要秘书刘玉珠,戴老板日夜操劳,不妨带在身边,也好有人照顾。”说罢,马汉三对刘玉珠使了个眼色。这个马汉三果然不简单,早料到戴笠可能知道自己的丑事,昨晚与刘玉珠在床上欢乐时,就吩咐刘玉珠明天可能要跟着戴笠,到时候相机行事,在早上穿衣服时,将一个装有高爆炸弹的小巧手包放在了刘玉珠手里。
戴笠上下打量着这个尤物,心想,没有川岛这也不错啊。随即一笑,“好啊,跟我走吧。”于是,刘玉珠还有那个手包随着飞机跟着戴笠就到了青岛。其实戴笠到青岛只是个借口,为的就是迷惑马汉三,3月16日到了青岛,住了一晚,要不是有刘玉珠,可能这一晚都不住,可是没忍住,晚上就让刘玉珠给自己按摩了。第二天17日一醒来,披上衣服就急急坐飞机要去往南京,回头还不舍的看了一眼装睡的刘玉珠,方才不舍走地下楼去。
待戴笠出门,刘玉珠方才睁开眼睛,赶紧打电话往北平:老板已经飞往南京,放心,货已经在飞机上。原来,昨天下飞机时,刘玉珠趁人不备将手包放在了座位下面。
戴笠的座驾快速朝着南京开来,不过此时南京瓢泼大雨,根本无法降落,只好飞往上海,可是,上海也和南京差不多,也不行。不得已,只好折返南京,如果不行,只能往北飞。
不久之后,南京地区的岱山上空,一声惊天巨响,一架飞机爆炸解体,一把宝剑随着碎片飞出,直插入岱山山头...
特务头子戴笠,字雨农,终于死在了浓浓的雨中...
4、王菊的女儿是谁的老婆啊?
黄菊之女黄凡于1995年嫁给旅美台湾报人方大川之子方以伟,这在当时也令他备受对手批评。
5、为什么在参加葬礼时要送菊花?
在单位,在城镇,在公墓参加葬礼都常见是送白菊或黄菊祭奠,时下在一些开明的农村,也兴白菊献祭了,显得更文明,高雅,环保,有高深象征意义。
为何参加葬礼,或清明扫墓会习惯献菊?一是西方文明风俗影响,菊为墓边之花,有表哀一悼之意。一是菊本身特性给人想象的寓意,有表哀伤悼念的花语含义。菊在深秋开放,有喻秋义,秋有秋凉,萧瑟愁苦之意,白菊洁白无瑕,素白有悲伤之寓意,更喻高洁,清白,耐寒凌霜之义,离别伤怀,迎霜盛开,素雅孤寂。多得文人骚客赞之,梅兰竹菊四君子,菊是秋君子,很有象征意义,既家隐士,又象斗士,有表现了伤感象征,又显出高洁清丽的雅意,所以在人盖棺定论作古之后,或在清明祭拜时献上白菊一束,是有极深寓意,极好象征意义的。古今英雄或文人对菊有极多的赞美,我特爱黄巢赞菊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今天是阳历九月八,白露节,我以白菊献先人先烈,以表怀念敬仰之情。
6、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的死看似离奇,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朱元璋以胡惟庸作为枪手,自己身居幕后,除去了一批元老重臣,最后连胡惟庸自己也被杀,株连广泛,几万人被处死。
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谋臣,朱元璋本来是信任刘伯温的。但是,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猜忌这些人。胡惟庸懂得朱元璋的心思,在刘伯温想要激流勇退,请求回家养老之时,胡惟庸捏造莫须有罪名,使得刘伯温被剥夺了俸禄。刘伯温何等样人,明白刘伯温不过是狂吠的狗,而主人是朱元璋。本来就已经有病了,还是赶紧回到京城请罪,没有皇帝的话不敢离开。可悲的是,即便如此,在别人眼里他仍是木棍上的刺。胡惟庸假惺惺的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看病。
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可以看出,刘伯温之死,明面上是胡惟庸挟私报复,毒杀之嫌,实际上就有朱元璋授意的影子。总之,伴君如伴虎,喜怒无常,像刘伯温这样的人,谨小慎微,明白局势,都难逃劫难,可以作为我们后世做人的警示。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7、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笼统,黄巢死因很多,比如,他缺少政治才能,没有战略眼光,还有农民军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亊训练,不是官军的对手,等等。具体到他是怎么死的,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六月甲辰,武宁将李师悦与尚让追黄巢至瑕丘,败之。巢众殆尽,走至虎狼谷。丙午,巢甥林炎斩巢兄弟妻子首,将诣时溥,遇沙陀博野军, 夺之,并斩言首以献于溥。”
这段文字清晰明白的告诉了读者,黄巢被杀的全过程。他是兵败后,逃到了现在济南莱芜的虎狼谷,被他的外甥林炎杀死的,并他的兄弟、夫人和孩子。林炎本是要拿了他的首级到唐将时溥那里去邀功的,不想遇到了李克用的沙陀军,不仅夺了黄巢的首级,连那林炎也一刀剁了。要知道,司马光在写巜资治通鉴》时,距黄巢之死尚不足百年,史料最为可信。
遥想千余年前,黄巢起兵反唐,一度拥兵六十余万,可谓是轰轰烈烈,势不可挡。他本山东曹州人,出身盐商,家境富裕,擅骑射,好诗书,也曾想凭籍才学,报效朝廷,可惜是屡试不第,遂生反心。他的《不第后赋菊》,便暴露了他当初的野心:“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气凛凛,砭人骨髓,有史上第一杀气之诗称谓。而他也的确做到了。公元880年,他打破历史惯例,从广东由南而北,连克大唐淮北诸州,先后攻克大唐东西两京。迫使唐僖宗仓皇出逃 ,躲到了四川成都。
他也一度表现出一个义军首领所具备的卓异的政治才干。有史书为证:“黄巢陷东都,留守刘允章帅百官迎谒。巢入城,劳问而已,闾里晏然。”所以就不难理解黄巢攻克西京长安时“民夹道聚观”的场面了。他的军师尚让还向沿途的坊民,发出了:“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毋恐。”的宣言。应该说,如果按照这样的策略继续下去,黄巢的“大齐”可兴,李氏大唐亡无日矣。
可惜,农民军的致命缺陷,不久便暴露无遗。进入长安后,“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继而发生的事情,更是令人难以理喻,“有书尚书省门为诗以嘲贼者,尚让怒,应在省官及门卒,悉抉目倒悬之,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者给贱役,凡杀三千余人。”后来 ,官军曾一度攻入长安,“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于是当黄巢反攻再次入城时,与长安坊民的关系就形如水火了,“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再后来发生的事情,更是孩人听闻,黄巢败退长安,流窜陈州,史书有如此记载:“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据有关史料 ,有十万无辜百姓成了黄巢大军的果腹之物!
如此,黄巢起兵的“义”字,便荡然无存了,他兵败被杀于虎狼谷,实属天理昭然,死不足惜。
8、人去世后,为什么总会有人送菊花表示哀悼?
朋友亲人过世一般送:钱,花圈,挽帐(现在一般都是送钱);亲戚过世除了送钱,花圈,根据需要也送香,蜡,纸,烛,或其它什么葬礼需要的物件。但,没见过送菊花的(活了50多年,我们那个地方从来没有见过)。现在这个社会都多元化了,或许有人送吧,这也行,咱尊重人家的选择,这也是人家的一个心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