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爷(《知否》小公爷是不是故意弄丢自己的手帕?为何会当时让明兰觉得怪怪的?)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知否》小公爷是不是故意弄丢自己的手帕?为何会当时让明兰觉得怪怪的?
《知否》中帅气的小公爷(朱一龙饰)在年初二向盛家拜年时弄丢了自己的贴身手帕,把整个盛府上下弄得草木皆兵全都在寻找,为何此时明兰的心里总感觉到怪怪的呢?
难道这手帕是小公爷故意弄丢的不成?如果是,那他又为何这么做呢?要知道这位小公爷那可是当时齐国公的独生子,要才华有才华,要身世有身世,绝对是众多少女们心中的意中人,可就是这样一位男人,却只对明兰情有独钟。
在私塾上课时,小公爷会时不时地返过头来望一望明兰那秀美的笑容,深情款款,仿佛一刻也不能没有明兰一样,离开了就想,下了课,还总找借口送给明兰东西,哎!就跟着魔了一样。
这不,他这次在盛家拜年后去更衣时,他那贴身的手帕就被弄丢在一处很明显的地方,连盛家四姑娘墨兰隔着纱制屏风都能看得到,显而易见这手帕被别捡起来的机率和可能性极大!
可为什么说这手帕是小公爷故意丢下的呢?
试想,这可是贴身之物,又没故意拿出用过,能随便就被弄丢吗?再说不经意弄丢的应该也只会在那些不容易发现的地方,现在这手帕被丢在这显而易见的地方,很明显是故意要让人捡了去!
由于这是贴身之物,所以丢了就必须要去找,哪怕找不到也要大张其鼓的去找,因为怕以后出现被别人说闲话,说他与盛家女眷的闲话,到时盛家与他就莫口难辩了要别家笑话了,因此小公爷也算定盛家会全力花时间去找?
这样一来,小公爷就会达到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也正如他书童跟班猜中了的他的小打算,那就是想留在盛府吃饭,想找机会单独接触六姑娘并跟她谈谈话!
而事发以后,大家都去找手帕时,府里全都乱套了,而小公爷也正是按书童所说得那样去做的,暗中跟在明兰和嫣然后面去偷听明兰分析手帕被偷案所有的细节,从而现身与明兰她们见面,来为那位被大娘子毒打的丫环洗清冤情,这不正好如了小公爷的愿了吗?是的!
由此可见,这手帕被丢十有八九是小公爷故意为之,其实像这样的操作,小公爷并不是只做过一次,就在不久后的私垫上课结束时,学究因明兰的字写得差要单独留下明兰时,小公爷就自称找不到自己玉佩了,便坐在座位上假装找起来,但眼神却盯着明兰不放,耳朵也不停地偷听明兰与学究的讲话。
可他那贴书童一上来,三下五徐二,顿时就把那丢失的玉佩找了出来,原来被藏在书里夹了起来,当书童交给他的时侯,小公爷瞪着眼睛给气的要死,恨不得吃了书童一样,很明显藏玉佩是小公爷故意为之的,这与他弄丢手帕不就是如出一辙吗?可见小公爷为了能够多见一下心上人,也是霍出去了,嘿嘿,坏坏的小公爷哦!!
那为什么明兰心里总觉得怪怪的呢?明兰那可是秀外慧中大智若愚的一个女孩,蕙质兰心说的就是她,自从她母亲卫娘子被林小娘设计害死后,她一直遵循母亲临终时叮嘱,不再强出头,不再锋芒毕露,一切只为活着!
然而她也是整个盛家徐了盛老太太以外,对整个家族看得最透彻的一个人,表面看似柔弱,其内心强大的无人能比,她的观察力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比盛老太太还强出不少!
那么她对小公爷对自己的眼神和关注,时而笑时而痴,不可能没有察觉,反而也深知小公爷对自己的心思,面对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又有才气的男人,你说明兰不心动,那也是假话,其实她心里还是有些小开心的。
所以在明兰心里下意识里就有种感觉,小公爷弄丢了手帕,怕是与自己有关,心里有些开心但更多的是害怕,因为她明知自己在盛家的地位,要不是有老太太护着,她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根本就配不上小公爷,万一被其他姐姐或其他府中的女眷知道了,那她就变成了众矢之地!危险就会接踵而来。
所以这种开心和害怕交织起来就形成了明兰心中那种独有的怪怪的感觉吧!
有道是一入豪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估计就是对小公爷和明兰最好的描述吧!
2、为什么《知否知否》里明兰和小公爷不合适?
不得不说,朱一龙饰演的小公爷太惹人喜爱了,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痴情之人世间少有。开始愣是想不通为什么明兰最终会看上顾家儿郎而不是这个俊美儒雅的男儿?但看完整部电视剧以后,你就会发现,小公爷和明兰确实不合适。
一:小公爷秉性太过于纯良。
小公爷是内心最是纯良,他对待所有人都是温柔的,所以在故事开始,墨兰还以为小公爷对她有意。放到现在来说,小公爷就是我们的道德模范,他秉性纯良,颇有世家风范。
但他们两个没有缘分也就是在这儿,他的这份纯良,保护不了明兰。
(他们两个在一起也太养眼)
小公爷和明兰太不一样了,他从小就被保护得太好,你说他是温室的花朵都无可厚非。但他也很善良,看到这个弱弱小小的明兰,他就觉得自己非得要去保护他,他生出的怜爱之心,恰恰是明兰消受不起的。
一直以来,他都是在用他的方式爱着明兰,就像是他送明兰毛笔,他觉得明兰需要这些东西,却不知这些东西会让明兰受到怎样的对待。
小公爷只想着自己如何付出,却不知道明兰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明兰和她不一样,她小的时候,就因为为卫小娘争些吃食与炭火,就给卫小娘带来杀身之祸。自此记下了明哲保身的道理。就连祖母给她的关爱,都要小心翼翼的承受着,当然了,祖母也懂得这些道理,所以给明兰的爱,也是小心翼翼的给。
第一次小公爷和母亲提及想求娶盛家六姑娘的时候,母亲表面答应,后来却让盛家几个姑娘和小公爷称兄道妹,想以此断了小公爷和明兰的念头。这一切都是小公爷看不透的。
这样的小公爷,看不透明兰的困境,也自然不懂得该怎样爱她。
二:明兰看得太过于透彻。
很多人以为,明兰一直拒绝小公爷,是怕人非议诋欺,毕竟他们的家教森严。
但还是要理解一个成语,明兰祖母也说过的:齐大非偶。
明兰一直明白两人的差距所在,她也曾期待过,她殷切的期待着小公爷能够娶她,但还是没能如愿,或许明兰心里也曾庆幸过,自己不曾嫁与他。
而小公爷不一样,他就像是温室里的富二代,家教森严的他没有习得坏德行,却也过于出淤泥而不染,他曾经以为,只要是母亲点头同意他们的婚事,俩人从此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
可生活不是童话,假如明兰真的嫁给了他,他的郡主母亲肯定会严苛以待,假如郡主想给小公爷纳妾,那明兰该如何自处?
假如郡主想让明兰出去结交更多王侯将相之女,为着小公爷的前途着想,可是万一明兰不想做这些,那是做与不做?
这时候的小公爷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他可能两边都不会辜负,却又会因此而两边都辜负!
而顾二郎不一样,他不会受外界因素束缚,顾家的亲情他不会放在眼里,外界更是不能伤害到明兰,他能给明兰她所想要的。小公爷看似自由,却是最被束缚的,这种束缚已经融入到了骨子里,再也改不了了。
3、如果遇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所经历的,你还会选择重新接受“小公爷”吗?为什么?
感谢邀请。
如果读过原文的话,你就会知道,明兰是穿越的,而且是非常成熟的一种性格,她非常清楚所处时代女性所要面对的一切。
小公爷再怎样喜欢她,放在心里就好。对于从骨子里就轻视她的公爵府第,明兰是根本就不可能委屈自己屈就的。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明兰也喜欢小公爷,为何又要拒绝小公爷?
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是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是爱人。―《开到荼靡》
小公爷第一次见到明兰时就觉她与众不同,心生爱慕之心,只要明兰在的地方,他的眼神从未离开过。明兰的缺点在小公爷看来都是可爱的,比如明兰的字实在是不咋地,经常被老学究罚抄,小公爷以此由头,送她名贵紫毫笔,意在一.你的字不好是你的问题,是笔的问题,二.有了这副笔,你罚写字也能快些。在他知道明兰把两只笔分别送给两个姐姐时,心里着实不开心,并再次送笔给明兰,说,不要当我是麻烦,我会护你周全。
小公爷第一次科举没中,明兰明面上是去考场接哥哥们,实则是为了看小公爷,给他鼓励。在科考前小公爷收到明兰的护膝时已然知道明兰的心意。那回眸一笑让小公爷因科举失利的心,重燃自信。明兰深知她跟小公爷的差距,从不敢逾越,即便心里再喜欢,也不敢说于旁人听,唯有祖母看出了她的心事,情窦初开的少女,祖母怎忍心拆散他们,却更害怕他们在一起后面临更大的险境,不得不跟明兰分析利弊,让她自己做选择。
明兰是个通透的女子,但她愿意为自己的幸福博一次,她给了小公爷机会,小公爷也为她做了抗争,只是小公爷的爱太单纯,这样得爱根本护不了明兰周全。从始至终他都不明白明兰为什么总是跟他保持距离,拒绝他。一个在温室长大得孩子,以为自己想要什么都可以,殊不知,社会太现实。
明兰跟祖母坐船回盛家的路上,遭遇强盗,危急时刻落水,怀里还抱着小公爷送她的小人,这是她对小公爷的爱,回去后,明兰知道小公爷为了她和郡主母亲闹翻,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明兰知道,不想辜负小公爷,在候府家宴上明兰得知小公爷要娶嘉成县主,回去后神情恍惚,病了一场。至此坊间流传明兰攀高枝不成,被甩了,小公爷要娶县主。明兰心里是说不出来的委屈,她也不想解释。既然小公爷要娶别人,哪怕不是他本意,便不算是她的爱人。
机会给了,明兰对得起小公爷和自己得这份感情。她明白有些现实,仅凭他俩之力是无法改变的,她知道小公爷在他那个环境终究是做不成什么的。她及时回头,托顾二叔把小人还给小公爷,不再留恋。
谁知老天爷又给了小公爷一次机会,邕王一家在宫变中被杀,小公爷成了鳏夫,本来这次他去盛家提亲是有机会娶明兰的,可他非要等科考中举才去提亲。凡是思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终不能成事,明兰已然看的清楚,还是祖母说得对,小公爷终究不是能护他周全之人,现在都不能护着她,嫁到他家,跟他强势得母亲之间,小公爷能护的了一时,还能护得就一世?
所以明兰在小公爷成了鳏夫后上门提亲时,故意不见他,让小桃代为传话,小公爷不必再费口舌了。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尤其是感情,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5、《知否》为什么明兰嫁给顾二叔,而不是小公爷?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公爷不如顾廷烨思想成熟。
记得小时候听过这么一句话:“女孩比较早熟,男孩相对晚熟。”当下我就觉得这什么狗屁逻辑?男的哪里晚熟啦!
等到真正长大,才恍然发现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影视作品里也常常表现男孩的不成熟,比如经典日剧《求婚大作战》、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由于男孩在“恋爱期”的不成熟,导致了女孩伤心比开心多。然而女孩和年长自己几岁的大哥哥在一起却很开心,于是最后也就和大哥哥结婚了。
《知否》里的小公爷和明兰就是男孩和女孩,而顾廷烨就是明兰眼中的大哥哥,他是最适合结婚的对象。
有这么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
顾廷烨和小公爷都想娶明兰,但两人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
比如在知道明兰家老太太不同意婚事的情况下,顾廷烨采取迂回战术,关键是不直接去提亲,惹她老人家心烦和反感。
小公爷就有点傻了,明知道老太太对自己有意见,还亲自上门叨扰。被小桃姑娘拒之门外后,方才罢休。
生活中很多男孩和小公爷差不多,不成熟,比如女孩家长不喜欢自己,就硬要掰扯,其实这样做一点用都没有。
还不如学顾廷烨,躲着你还不行?
当然,光躲着也不行。
顾廷烨高明的地方在于虽然一开始躲着老太太,但她通过亲近老太太身边的人最终达到了亲近老太太的目的。
背后的逻辑也非常简单,只要老太太身边的人对顾廷烨有好感,那么老太太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一定会改变想法。更何况,顾廷烨还能把明兰家的家事,当成自己可以顺利迎娶明兰的利好来看待。
这么一对比,明兰嫁给顾廷烨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是说顾廷烨年纪大有手段,而是他的勇气和成熟感动了明兰。
顾廷烨和小公爷在讨论明兰的时候,前者评价后者:畏手畏脚,太爱面子。
小公爷年纪小,在面对压力时,不能够更好地处理,是可以谅解的。但爱面子即使用年轻为借口,明兰也会感觉到失望的。
小公爷曾经错过了明兰,第二次的机会更是因为“只有中了进士我才有脸面去上门提亲迎娶明兰”这种些许迷茫的承诺又一次错失。
难道让明兰继续等下去?
所以明兰在结婚这件事上,不选择小公爷,而是选了顾廷烨是很正确的。她说:“永远别向后看。”
6、知否番外篇《锁香檀》,为什么小公爷去闽南外放,申氏非要相随发生意外?
小公爷的第二任妻子上线了,小公爷两次失去明兰之后其实心已经死了,所以娶谁对他来说都一样,这次娶的申氏却来者不善,我们都知道申氏最后也死了,其实这都是她自找的,小公爷不爱她却对她以礼相待,对于婚姻来说就已经非常圆满了,奈何申氏却不知足。
谁能不沉醉在小公爷的魅力之中呢,虽说小公爷曾娶了一任妻子,那个妻子还去世了,却仍旧不妨碍小公爷再续弦,这次小公爷娶的是内阁首辅申大人的孙女,两家门当户对十分相配。
我们都清楚小公爷的为人,性格温和却也是非分明,对待别人也非常有礼貌,所以面对自己不爱的申氏,他也能说出“我定不负你”的话来。婚姻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对方,小公爷一个月没有回房睡觉显然让申氏陷入了猜忌之中,齐衡不爱她却还尽可能的给她爱,按道理来说申氏应该知足了。
但申氏不知足,她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想把明兰从齐衡心中给挤出去,这也间接说明申氏肯定会在这方面栽跟头,夫妻本是一体,申氏却把齐衡牢牢攥在手中,执意跟随齐衡一起去闽南,最后死于时疫。
她死亡能怪谁呢,谁都怪不了,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她自找的,有个以礼相待的婚姻本应该满足了,却想要更多,小公爷就算是不爱申氏也可以给她一个人人羡慕的婚姻,但申氏偏偏不知足。
7、《知否》小公爷齐衡有超厉害家世背景,为何去五品小官盛家念书?
小公爷齐衡是国公府唯一的嫡子,也是平宁郡主唯一的儿子。可齐衡即便有这样超然的背景,还是却前往五品小官盛家读书。齐公府请不来先生么,还是国公府们没有交好的世家一起学习?究竟是为什么齐衡一定要去盛家读书?
豪门大族的世家子弟,不想通过科考入仕,毫无奋斗之志在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同时宋代恩荫名目繁多,一般来说有圣节荫补,大礼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四种。
可以说是对于豪门大族来说,荫封的机会有很多,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豪门大族的子弟多数都会选择吃喝玩乐,逍遥自在,通过恩荫的方式进入仕途,而不是选择通过读书和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
不过通过恩荫所得到的官职基本为虚职,有着俸禄但无实权。小公爷齐衡是一个志向高远之人,同时他也不屑于通过恩荫进入仕途为官,所以他选择通过科考进入朝廷做官。
但是如果选择科考的话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教书?齐衡的父亲并没有什么才能也是靠恩荫才做的官,齐衡的母亲又不精通儒学,那么就只能去外面请来老师教授知识。
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童学启蒙容易请到私塾老师教授,可是考取进士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请到足够学问的老师了。齐家只有一个孩子,请一个专门教书的老师来,也有些不值当。
但是相同的世家豪门子弟,都是喜爱吃喝玩乐,没有斗志之人,齐衡与之一起读书说不定受影响学不到东西,还会磨灭内心的志向,因此只能去五品小官盛家读书。
盛家书香门第,学习氛围浓厚虽然说盛纮只是一个五品小官,但不可否认盛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盛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去世的盛老爷还是大名鼎鼎的探花郎,再加上盛纮也是进士出身,可以说在近几代盛家都是有学问之人。
因此小公爷齐衡即使是国公府家的世子,背景超然,而盛家只是五品小官,国公府依然愿意将齐衡送至盛家读书。因为盛家是书香世家,耳濡目染之下,对齐衡总归有益无害。
再者,盛家和齐衡年龄相近的还有着长柏和长枫,且也是中举的举子了,和齐衡是相同。这样一来齐衡有了读书的学伴,还能互相勉励对方,一起进步。因此,最终平宁郡主才会选择让齐衡盛家读书。
盛家的私塾老师是庄学究,名满天下在京城读书条件是十分不好的,没有一个出名的书院,所以顾廷烨这样的侯爵府嫡子才会选择出京城,前往白鹿洞书院读书。同时知名的大儒也是很难请到家里教授孩子读书的。
但是盛家就不一样了,盛纮曾在冤狱之中救过一位老安人,这位老安人的儿子就是大儒庄学究。庄学究受了盛家的恩惠,所以愿意来盛家教书育人,报答盛家的恩惠。
单看这点,就是国公府也比不上。国公府虽然身份尊贵,却没有对大儒有过恩惠,更没有什么交情,自然也就请不到大儒来亲自教授小公爷读书,所以只能选择别的地方读书。
此时的盛家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既有着知名大儒亲自教学,又不用如同侯爵府的顾廷烨一样,为了求学还得至遥远的外地。因此平宁郡主才会纡尊降贵送齐衡至盛家读书。
不可否认,盛纮只是一个五品小官,面对国公府这样贵不可言的豪门大族,盛家品级低阶得多,不值得国公府将儿子送去盛家读书学习。但是考虑到上面这三点原因,哪怕是国公府也只能纡尊降贵,将齐衡送来读书。
8、《知否》齐衡考中进士求娶,明兰说永远不要朝后看,有什么深意吗?
《知否》中的明兰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女孩,她曾说的那句“永远不要朝后看”非常经典,也是她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
起先,小公爷齐衡看中了明兰,极力的追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明兰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一开始,虽然对公爷也有好感,知道两个人身份和地位相差悬殊,外加小公爷的母亲的强力反对,所以明兰是躲着小公爷的。
但是小公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给明兰许下了诺言。作为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明兰被感动了。她说:只要小公爷不放弃,她就不放弃。
不过,很可惜的是,小公爷放弃了。迫于各方压力,娶了嘉城县主。
这段懵懂的恋情就这样戛然而止,明兰非常痛苦。前面说过明兰很理性,即使再痛苦,她还是会勇敢的向前看,往前走。
而小公爷虽然娶了嘉城县主,心却一直在明兰这里。
因为权利之争,嘉城县主成了牺牲品,小公爷又恢复了自由身。加上金榜题名,他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再重新追求明兰了。他以为明兰还在原地等他。
而早就走出来的明兰,选择了顾廷烨,开始了新的生活。小公爷迟迟放不下过去的旧情,经常在朝廷上与明兰的相公顾廷烨唱反调。
明兰知道背后的原因。小公爷以为这是爱,而明兰觉得这影响了顾廷烨,间接也影响了她的生活。
所以冒险约见小公爷。并跟小公爷说,凡事要向前。就是告诉他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大家都有新的生活,老想着曾经的事,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不得不说,明兰是个在感情上很拎得清的人,这也是她能过上想过生活的重要原因。
9、《知否》小公爷齐衡有超厉害的家世背景,为何要去五品小官盛家念书?
小公爷齐衡之所以会到盛家读书,原因早在这部剧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大家还记得,剧情一开始,长柏跟顾二叔算是不打不相识而成为朋友,他们两在船上喝酒吃东西闲聊,长柏邀请顾二叔一起读书的时候有说:家父曾在冤狱里救过一位老安人,她儿子庄学究是位大儒。这就已经为小公爷到盛家读书做了铺垫了。须知,剧中不止一次提及当朝重文轻武,也就是说,读书人是更受欢迎的,既然是大儒,想必名望不低,能邀请他出山教书的人不多,加上,庄学究年岁已大,必然不会轻易出山的。若非依靠着盛纮救了庄学究母亲这层恩情,哪怕盛家是书香门第,应该也是没法请动庄学究的。能得到这样的人物的教导和指点,科考自然希望更大了。虽然齐衡表面上看,家世显赫,可实际上,齐家一族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风光,齐衡的父亲只是一个虚职,其他支脉又没有什么大的出息,诺大的齐国公府,全靠郡主一个人撑着。虽说齐衡是齐家的独子,齐国公的爵位最后自然会被齐衡继承,可说到底,依旧是虚职,没有实权。只有通过科考之路,一步一步的走入官场,掌握实权,才有可能壮大齐家一脉,加上齐衡也是一个上进的人,他会想要通过科考证明自己的才情也不奇怪。既然要科考,那他必然得找一个好的教书师傅啊,庄学究这样的大儒就在京城给盛家儿女教书,他去向庄学究大儒求教也不奇怪。这样子,不仅对科考更有把握,而且能够赢得大家学生的好名声,关键是,能学习大儒的处事精神和通透的性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是每个家族都开私塾,像齐衡这种家族的孩子,自然不可能去外面找个普通的书塾上课的。他是家中独子,也没必要特地开个书塾,请个师傅。而颇有名气的白鹿洞书院又远,郡主就这么一个心尖上的宝贝儿子,自然不可能让她走远,刚好那时候京城的盛家请了大儒过来教学,那么屈尊求学,把他送到盛家去读书了。
10、盛明兰拒绝小公爷第二次提亲的理由是不往回看,为什么不能回头?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明兰拒绝小公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公爷不能带给她理想的婚姻生活。
这种理想婚姻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顾廷烨求娶明兰的那段话中得知:顾廷烨说,你心不甘,气不平,却逼着自己做一个无可挑剔的盛家六姑娘,我不敢说你嫁给我有天好地好,总之今后我在男人堆里是老几,你在女人堆里就是老几。后来呢,明兰真的嫁给了顾廷烨。
由此可以看出,明兰想要的婚姻,是对现有生活的一种改变。不用再像从前一样伪装自己,踏踏实实、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而嫁给小公爷对于明兰来说,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首先,明兰不确定小公爷会永远爱自己。无论是书里的小公爷,还是剧里的齐衡,他们都太过于优秀。在小公爷面前,明兰显得尤为自卑,她觉得自己处处配不上齐衡。
原著中,明兰一直以为,小公爷对她只是一时的喜欢,等到两个人过久了,当他发现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终有一天还是会厌弃她,换句话说,小公爷只知道一味地喜欢明兰,却没有给明兰足够的安全感。
其次,明兰不确定自己嫁到齐国公府以后会得到她想要的生活。表面上看,平宁郡主的确是对门第之见有所改观,但这只是一时的改观,而不是一世的变更。
这一点可以从齐衡的第二任老婆申氏这里说起:申氏的父亲是朝廷的内阁首辅,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可以说,申氏虽没有齐衡的第一任老婆家世显贵,但她在名门闺秀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角色。
不得不说明兰很有先见之明,平宁郡主其实根本没有改掉身份贵贱的臭毛病,倘若那时候明兰真的嫁过去了,婆母的傲娇就已经成为了她今后生活中的最大阻碍。
最后,明兰不确定为了齐衡而放弃顾廷烨到底值不值得。如果那天齐衡没有登门,明兰拒绝顾廷烨,最坏还有贺弘文娶她,因为贺家本来就因为曹锦绣的事情对明兰有愧。
可是齐衡偏偏出现了,还跑到人家门口去,再加上平宁郡主白天刚去过盛家,这又间接激起了一些陈年往事,曾被人们淡忘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再次威胁到了盛家的名誉。
在外人眼里明兰就是那个,攀不上齐国公府,拒绝了宁远侯府的女人,带着这种名声,能够选择的余地大大减半。
千万别以为顾廷烨说的:“她是怎么也不会选择齐衡了”只是单单的表达明兰不会回头而已,其实因为顾廷烨早就知道,明兰是一个足够聪明,足够理智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