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关系?)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关系?)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关系?
  • 2、科索沃都是阿尔巴尼亚人,为何不直接跟阿尔巴尼亚合并呢?
  • 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 4、如何评价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
  • 正文

    1、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于1949年11月23日建交。两国于1954年互派大使。1971年,阿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出重要贡献,两国在政治军事经贸等很多方面有交流的。

    2、科索沃都是阿尔巴尼亚人,为何不直接跟阿尔巴尼亚合并呢?

    科索沃一直都是想要努力的独立,你这个时候又要他去合并,这个真的是——

    2008年,科索沃独立,而在此期间,欧盟对于他们是鼎力相助的,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像是塞尔维亚,俄罗斯。世界上的各国也都是对他们也都是有得同意,有的反对,有的还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科索沃却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由于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的大国承认了科索沃的独立,所以科索沃的这一次独立还是很有分量的,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不小,但是遗憾的是,科索沃却是跟着这些西方国家走,而且由于反对力量像是俄罗斯自己力量的不足,在这件事上话语权更是无法与西方抗衡。

    科索沃想要独立,一方面是西方强国的意志,一方面是自己的意志。在这两种条件下,再加上西方国家的暗中操控,以塞尔维亚的体量,也就没有了挑战之力了。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宝岛的情况是不是有些类似呢?

    但是与塞尔维亚不同,我们有强大的国防,还有整个世界不可忽视的体量,我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强,人民也越来越努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都是知道自己的责任,即使挑战还是很大,也不会缺失前进的动力。

    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如果你去过东欧小国阿尔巴尼亚,相信一定会被阿尔巴尼亚一个独特的景象所震惊。倒不是说阿尔巴尼亚拥有多么璀璨辉煌的历史,多么优美秀丽的自然风景,而是小小阿尔巴尼境内无处不在的碉堡,小小的阿尔巴尼亚内部,居然存在着高达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

    但凡去过阿尔巴尼亚,无论你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高山还是低谷,无论是在海滨还是滩涂,你都可以看到大量由钢筋水泥建筑而成的碉堡。

    这种碉堡一般直径3~4米,主要建筑都修筑在地下,在地面之上,只露出一个如倒扣的锅一般的圆顶。这样的碉堡即便是毫无军事经验的普通人,也一眼可以看得出,它存在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事目的。阿尔巴尼亚为什么会在全国修筑如此之多的碉堡呢?

    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

    被称为“山鹰之国”的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是欧洲十分不起眼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面积仅有2.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200余万。无论在诸国林立的欧洲还是世界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

    不过,这个小国在中国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而原因就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有一段极为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种种问题,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迅速由亲密无间变为互相指责。而苏联由于强大的国力和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巨大的影响力,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开始对于中国争相指责。

    阿尔巴尼亚

    不过,位于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却成了例外,在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选择了支持中国,从此之后,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开始了密切的往来。

    1971年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阿尔巴尼亚也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对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帮助更多。

    从1957年开始,中国对于这个人口不过200余万的小国开始了大力援助,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给予了阿尔巴尼亚约100亿人民币的援助,中国的援助,从飞机、大炮到粮食、钢筋、水泥、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蜜月时期的中阿宣传

    而阿尔巴尼亚的碉堡,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建设而成的。

    194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因此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

    不过,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霍查却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作为一个人口仅百余万、面积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总统,按道理,他的生存方式应该是在大国夹缝之间小心翼翼地求生存,然而,霍查却不想如此,作为小国的领袖,他却有着一颗大国的雄心。

    而且最牛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小国领袖,霍查不但敢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势不两立,就连社会主义阵营的三大强国他也分别一一得罪。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

    霍查先是与苏联闹翻,站在了中国这一边,而在中国大力援助之后,由于阿尔巴尼亚过于贪得无厌,最终在1978年与中国反目成仇。这还不算,由于霍查内心始终存在的“大阿尔巴尼亚梦想”,最终,阿尔巴尼亚还与邻国、有“巴尔干之虎”之称的南斯拉夫也最终反目成仇。

    如此能作死的霍查,对于自己的处境自然也心知肚明,因此,霍查自始至终一直极没有安全感。

    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确实十分糟糕,70年代,苏联正处于最巅峰的时期,美国由于越南战争的失利,国际社会上出现了苏进美退的局面。苏联四处出击、咄咄逼人。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虽然因为越南战争的失利而不得不退缩,但是,对于小小的阿尔巴尼亚而言,依然是无法比拟的庞然大物,美国也从未停止过颠覆阿尔巴尼亚政权的想法。

    因此,由于自己的作死和严峻的国际形势,继中国提出“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之后,霍查则提出了“提高警惕,严阵以待,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政策。

    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之下,阿尔巴尼亚开始全国总动员,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用于在全国修筑碉堡。

    阿尔巴尼亚地势

    阿尔巴尼亚在全国修筑的碉堡,堪称世界碉堡博物馆,几乎人类在战争中出现过的碉堡都能够在阿尔巴尼亚找到。阿尔巴尼亚的碉堡,有的修筑在房前屋后,有的修筑在广阔的田野,有的修筑在公路铁路旁,有的修筑在山顶上,有的修筑在海边滩涂。这些碉堡中有明碉,有暗堡,有密如织网的碉堡群,也有孑然独立的独立碉堡,有能够藏兵数百、长期坚守的大碉堡,也有只能容一人出入的单兵碉堡。

    而且,由于当时阿尔巴尼亚国小民疲、工业实力十分有限,所以,当时阿尔巴尼亚修筑碉堡所用的钢筋水泥,相当一部分是还没有闹翻的中国援助而来的。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集结全国之力的阿尔巴尼亚一共修建了高达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修建的碉堡一共花了多少钱的?据说,当时平均一座碉堡的造价是250美元,所以,36万个碉堡总耗资高达1.75亿美元。

    阿尔巴尼亚所在的巴尔干半岛

    那么,如此庞大的碉堡群,对于阿尔巴尼亚意味着什么呢?有人做过这样的换算,据说如果将修筑碉堡的钢筋水泥和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修筑房屋,那么,足够阿尔巴尼亚每个家庭建造一套标准两居室住房。

    阿尔巴尼亚在全国修建碉堡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阵地战和游击战的方式,阻挡敌人的入侵。因此,这些碉堡修筑的极为坚固。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阿尔巴尼亚也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而这时候,这些碉堡随着阿尔巴尼亚政府提出融入欧洲的政策而变得毫无作用,甚至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阿尔巴尼亚位置

    因此,阿尔巴尼亚人开始试图将这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碉堡拆除。然而,由于这些碉堡大部分修筑在地面之下,又不惜使用大量钢筋和水泥,修筑的十分坚固,变得十分难拆。

    当时,在科索沃驻扎的北约部队曾帮助阿尔巴尼亚拆除碉堡,各国军队动用了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等重型设备,费了偌大的力气,却才清除了几百个碉堡,也可见这些碉堡之牢固。

    也因此,由于这些碉堡太过坚固,又遍布全国,数量过于庞大,时至今日,阿尔巴尼亚的碉堡大部分仍存在。

    碉堡

    那么,这些碉堡如今都用作何处了呢?

    有的人将碉堡改造成了房屋,开始筑起了极具特色的碉堡屋;有的人将碉堡加上了门锁,成为了私人的仓库;有的人则颇有商业头脑,将位于市郊的碉堡做了一番装饰,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碉堡酒店;也有一些碉堡则作为了与西方国家联合军事演习之用。当然,绝大多数碉堡由于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实际作用十分有限,仍默默地匍匐在大地之上,成为了废弃建筑。

    4、如何评价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

    霍查长期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脑缺血。1985年4月1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而逝。1988年,他的女儿和女婿为他设计的霍查博物馆建成。但是3年后的1991年,博物馆改成会议中心,更名为“地拉那金字塔”。

    他去世后,先是被葬在烈士墓园的“地拉那母亲”雕塑旁。但是,1992年,霍查被认为没有资格葬在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墓园里,于是被移葬到了郊区的普通公墓。红色的大理石墓碑上,只有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代,以及上面的一颗星星。

    霍查统治时期,完全实行苏联模式,他个人也极其崇拜斯大林。从1948年到1960年,阿尔巴尼亚从苏联获得2亿美元的资助,其中绝大部分经援在1953年之前。斯大林死后,阿尔巴尼亚的国丧期为14天,比苏联的国丧期还长得多。

    霍查还在地拉那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塑起了巨幅斯大林像。每当斯大林的生日、阿尔巴尼亚的国庆日,阿尔巴尼亚人民,都会到斯大林塑像前下跪,然后高呼“永远感谢和真诚怀念阿尔巴人民的父亲、伟大祖国的解放者斯大林同志。”

    霍查被描绘成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天才。学校的教科书里有许多他的语录,教室里和公共场所张贴着他的画像,学生每天要唱歌颂他的歌曲。听西方音乐、读西方书籍,轻则受到批判,重则被判刑。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穆斯林比较多的国家,但是那里的男人,被禁止留胡须。

    如果不是威胁到母亲的生命安全,流产也是被严格禁止的。这与霍查大力提高生育率有关。凡是孩子生得多的,都会被授予“光荣母亲”称号。4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还可获得国家的补贴。二战结束时,阿尔巴尼亚的人口只有100万。到1985年,人口达到了300万。

    霍查时期,阿尔巴尼亚有4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另有14个集中营。在这14个集中营里,较轻的政治犯,和普通刑事犯一起被强制从事重体力劳动。1985年霍查去世时,阿尔巴尼亚共有3.5万名政治犯。

    他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清洗 ,连他40年的亲密战友、总理谢胡,也没能逃脱被清洗的命运。他指示秘密警察暗杀了谢胡,对外声称是自杀。谢胡刚死,霍查称谢胡是“叛国者”,是帝国主义的间谍,是修正主义在阿尔巴尼亚的代言人。

    阿尔巴尼亚又被称为“碉堡之国”。国土面积不过2.8万平方公里的阿尔巴尼亚,却有20万个钢筋水泥的碉堡,每个碉堡都配置了枪炮和化学武器。其中许多单人碉堡,用起重机和直升飞机可以移动。霍查认为,这样,可以随时打一场“人民战争”。

    1990年代以后,阿尔巴尼亚政府花巨资,请北约工兵拆毁了部分碉堡。据说这些碉堡特别结实,拆的时候十分费劲。剩下没有拆毁的,转租或出售给个人,作为酒店、旅馆和商店吸引游客。如今到阿尔巴尼亚旅游,碉堡是必去的观光景点。

    1961年,苏联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随后,两国交恶,阿尔巴尼亚被从华沙集团国家中除名。但是,中国很快成为对阿尔巴尼亚援助最大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到1978年,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包括物资和粮食,共有100多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