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天竺(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天竺(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 2、天竺桂病变怎么医?
  • 3、天竺是什么意思?
  • 4、杭州的上,中,下天竺是什么地方?
  • 5、什么是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阿?
  • 6、天竺是哪里?
  • 正文

    1、唐代王玄策征服的天竺是现在什么地方?

    天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小说《西游记》的流传,这个佛国圣地被广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统称,并非是指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纪到12世纪,古印度故地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唐朝时期,天竺这一概念再次被划分为五个部分,即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也并非一个整体的国家,而是地域上的划分称呼。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地区,或者说是平定了该地区内,一个政教一体的小国发动的政变,这个小国名叫帝那伏国。

    戒日帝国的松散联盟

    古印度地区历史上有几个较大的统一王朝,最著名的就是孔雀王朝,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于公元前187年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但在印度半岛南北中三个区域都出现过短暂的统一政权。较为有名的是涵盖印度西北地区的贵霜帝国,它属于入侵式的政权,是大月氏后裔建立的国家,至公元3世纪分裂成若干个小公国。这个时候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从而削弱了贵霜的势力范围。

    到4世纪时,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再随着嚈哒(白匈奴)对大月氏贵霜残部的攻击,贵霜遗老从此一蹶不振,笈多于北方的统治日趋加深。再到公元5世纪,北印度地区受宗教影响导致经济崩溃,嚈哒趁机武力渗透,加速了笈多王朝的分裂,到了6世纪末北印度再次进入分裂时期,我们所说的戒日帝国就是从这个分裂时期的小国中崛起的。

    7世纪初,戒日帝国发展至鼎盛,他们将嚈哒驱逐出北印度地区,统一了北印度。这个时期恰巧与我国唐朝贞观年间重合,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就与戒日帝国形成了沟通与联系。但历史上的玄奘虽然属于大唐高僧,却并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西行认可,甚至于玄奘出关都是以偷渡的方式。他所获得的支持最主要来源于西域的高昌国,只不过唐朝在玄奘回归时已经征服了高昌,故而戒日帝国对玄奘的礼遇算在了唐帝国头上。

    而玄奘西行确实是将唐朝的繁华景象传递给了戒日帝国,所以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帝国的使者就抵达了长安。这一次出使大唐其实就是为了学习唐朝的中央集权模式,戒日王在统一北印度后,仍旧是众多小公国的松散联盟形式,并未建立一个绝对的中央核心。除了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属于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个公国都是军政自主,这多少都与印度地区宗教派系太多有关。

    唐太宗当然明白戒日王的心意,在这段国家外交上,玄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回归大唐之后介绍了戒日帝国的人文风情,也介绍了戒日王是如何礼遇唐朝僧人的。所以到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也派出了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访问,但不巧的是这次访问造就了所谓的“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王玄策征服中天竺

    王玄策与蒋师仁为出使戒日帝国的正副使,当二人带着使团刚刚踏入北印度时,戒日王在恒河洗澡时溺亡了。前面说到戒日帝国本身就是由松散的联盟组成,戒日王曾经以大杀四方的魅力将这些小国聚拢在一起,可他一死,这些国家便开始了叛乱。其中有一个戒日帝国治下的帝那伏国,其国君为阿罗那顺,他发动政变后驱逐了戒日王室,控制了戒日帝国,但这种控制并未达到戒日王时期的凝聚力,其治下的联盟更加松散,以致诸多公国纷纷独立。

    当时的吐蕃已收服泥婆罗,即今天的尼泊尔地区,联盟的松散更加剧了印度北部地区的入侵压力。而且吐蕃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就迎娶了唐文成公主,西藏的战神松赞干布已经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以此时王玄策抵达北印度的动机使阿罗那顺产生了猜忌,这种猜忌也可能来自于对唐朝插手内政的担心,毕竟唐朝应该是奔着戒日王来的。

    有了这种猜忌之后,阿罗那顺干脆掌握外交上的主动权,杀了使团成员,唯独留下王玄策与蒋师仁做人质。很多史料将阿罗那顺此举看作贪图唐使团的钱财,我觉得已经控制戒日帝国的君主并不会这么没有格局,这个举动的政治意义更大,留下王、蒋二人正是日后谈判桌上的砝码。而且这个消息想从北印度传往唐朝长安,最快也需要几个月,足够阿罗那顺处理好政变后的遗留问题。

    (松赞干布漫画)

    而历史就是这样具有戏剧性,王玄策被俘虏不久便逃了出来,而且他这个文官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一般来说王玄策应该回长安禀报,再由朝廷派兵征讨。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蒋师仁回到尼婆罗,以大唐皇帝的名义,向尼婆罗王借了七千骑兵,又向吐蕃松赞干布借了一千二百精兵。与此同时,王玄策再以大唐讨逆的名义,广发檄文,诏令唐朝藩属集结,这又聚集了一千余兵马。之所以说王玄策是一个人灭一个国,意思就是除蒋师仁外,他没有动用唐朝廷一兵一马,只是凭借这个约一万人的联合部队向阿罗那顺发起了攻击。

    (王玄策剧照)

    王玄策带着联合部队,一路就杀向了阿罗那顺所在的都城茶镈,阿罗那顺在城外集结了约五六万兵马,其中便有著名的象兵。据说后来的成吉思汗追击花剌子模末代王子扎兰丁时,就是因为抵不过印度象兵才停下脚步。阿罗那顺在甘地斯河畔拿出了这张王牌部队,试图以象兵摧毁王玄策的联军。但历史上田单曾用火牛阵作为敢死队,以此面对敌人的首轮压制。所以王玄策以此为灵感,征集数十头水牛,在牛角上绑上刀刃,尾上浇油点燃,以火牛冲进敌方象阵,大象虽然体大,但也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受到惊吓后反而奔向自家军阵,阿罗那顺的王牌就这样打废了。

    在王玄策的掩杀中,阿罗那顺溃不成军,被踩踏或直接战死者约三千人,落水溺毙者约有一万余人。阿罗那顺收罗残部死守茶鎛,王玄策又是利用汉地攻城的方式,围城之后开始收集木料打造云梯、弩车、抛石机等。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装备打造完成后,联军仅用了三天就攻破了阿罗那顺的都城。阿罗那顺逃出城后到达东印度,向东印度王尸鸠摩借来救兵,企图反攻。

    (尸鸠摩剧照)

    “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旧唐书》

    王玄策虽然是个文官,但作战起来颇有将略,他在阿罗那顺反攻时,又以分兵之计引阿罗那顺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阿罗那顺被活捉。另一面,阿罗那顺的妻子拥兵数万据守朝乾托卫城,被蒋师仁一锅端掉,联军经此两战彻底震慑了周边势力,各城邑纷纷献降。阿罗那顺的部众几乎被坑杀殆尽,这也是军事上常用的震慑之策,其余归降的士兵大多被押往了长安。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唐太宗

    王玄策出兵的路线是由西向东,印度北部地区只剩东印度未涉及,这次东印度借兵阿罗那顺反攻,正好为王玄策提供了征讨的理由。但东印度的尸鸠摩并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主动向王玄策谢罪,并送来大量财产珍宝,这也就使王玄策放弃了武力征伐的念头。所以唐朝史料里提到的印度五个部分里,王玄策算是武力征服了中印度,震慑了东印度。当阿罗那顺被押解到长安后,唐太宗还不忘嘲讽他几句,在唐太宗去世后,还在唐昭陵树了阿罗那顺的石像生,但这个记载至今都未得到考古认证。

    综上,在王玄策武力征服的是中天竺,也就是今天恒河平原核心区域,但王玄策并没有在该地区建立国家,吐蕃军也在“平定叛乱”后撤出恒河流域。唐朝在地缘上与印度地区有一山之隔,而这个山可是喜马拉雅山脉,所以也就无法形成控制。王玄策的举动只是给唐朝赢回了面子,所以后来五天竺都有朝贡大唐的记载。

    2、天竺桂病变怎么医?

    我是潮汕阿群,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天竺桂病变怎么医?

    天竺桂树冠伞形或近圆球形,四季常青,株态优美,清香自然,同时对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较强的抗性,为理想的防污绿化园林树种。近年来作为庭荫树、行道树、风景林而遍布广西城乡。随着种植数量的增加,各种病虫害日趋严重,致使观赏价值下降。因未见有关于天竺桂病虫识别及防治的专题报道,笔者根据调查观察及实践经验,将天竺桂主要病虫的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于下。

    一、天竺桂粉实病:天竺桂上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使果实畸形肿大,严重影响采种繁殖。

    1、症状:天竺桂果实受害后,初生黄色小点,渐扩大并突起成锈黄色,先成痂状,渐成瘤状,后全果畸形肿大,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病果内部初呈橄榄绿色,后成褐色并粉末化。

    2、病原及发病特点:天竺桂粉实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的樟外担子菌侵染引起。病原菌以担孢子在病果内越冬,担孢子借气流传播,潜育期7~17天,生长季节有多次感染。担孢子萌发出菌丝在寄主细胞内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肿瘤。在高湿条件易发病,种植密度大、水肥管理差等会导致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冬春季节彻底清除上年残留在病树上和脱落在地面的病果,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春季天竺桂孕花期至秋季果实成熟期,每隔15~20天喷1次杀菌剂,杀菌剂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N800~10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

    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二、天竺桂叶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天竺桂叶片。病菌大部分从叶尖或边缘侵入。感病叶片初期出现赤褐色,周围有较宽黄色环晕的小点,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黄褐色,最后中央灰白色,上散生黑色小点。病部与健部交界处有一明显深褐色的缘带。一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夏、秋季病害发生较重。

    2、病原及发病特点:天竺桂叶斑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环境适宜,植株抽出嫩叶时,在病部的分生孢子器释放孢子侵染传播。一般夏、秋季病害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25%火把可湿性粉剂对天竺桂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速率、孢子的萌发率及叶片感染率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为露易和腈福2种杀菌剂。

    以上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你,谢谢!

    3、天竺是什么意思?

    天竺释义:我国古代称印度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4、杭州的上,中,下天竺是什么地方?

    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 城站坐7/K7路到灵隐寺,走过去,回来坐Y4.三个寺不挨着,路程10-30分,最远的离灵隐寺约1小时路程。

    5、什么是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阿?

    上天竺——法喜讲寺

    中天竺——法净禅寺

    下天竺——法镜寺

    视频中都有相关介绍哦,希望对你有帮助

    6、天竺是哪里?

    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