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汉代宫廷艳史(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有没有赵飞燕?)

汉代宫廷艳史(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有没有赵飞燕?)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有没有赵飞燕?
  • 2、汉朝宫廷制度?
  • 3、汉朝为什么好几代后宫实力都很大?
  • 4、形容女扮男装的诗词?
  • 5、《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的长得很奇怪,在历史上他到底长什么样?
  • 6、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男宠?
  • 7、汉代宫廷舞蹈是怎样的?
  • 8、古代老嬷嬷检查秀女时是怎样查的?
  • 9、汉代后宫等级制?
  • 10、汉代后宫妻妾是如何分等级的?
  • 正文

    1、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有没有赵飞燕?

    我是书墨瀚林,很高兴回答问题。

    先说答案,中国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没有赵飞燕。

    西施浣纱——沉鱼之美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美女叫,天生丽质,婀娜迷人。传说,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水中的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所以,西施号称沉鱼之美。

    西施后来被越王选中,教授宫廷礼仪,熟悉琴棋书画,锦衣美饰后,被送到了吴王宫中。她入吴之后,深的吴王夫差宠爱,吴王也因此不理朝政,吴国朝廷大乱。最终,勾践打到吴国,逼得吴王夫差引剑自刎。

    西施助越国灭吴后,和范蠡泛舟浮海而隐去,由情人终成眷属。

    昭君出塞——落雁之美

    汉元帝时期,边界战事不断。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昭君告别了故土,向北出发。一路上,马嘶雁鸣,昭君悲切之情难以遏制,所以她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号称落雁之美。

    据说,汉元帝后宫美人如云,他没法亲自挑选,只让画工画出宫女的图像,然后根据图像挑选。那些后宫美女便纷纷贿赂画工,而王昭君正直无私,不肯行贿,画工便故意将王昭君画的十分平庸。

    所以汉元帝才选择让王昭君嫁给单于。昭君出塞之前,汉元帝见到王昭君的美貌大惊,但为时已晚,只能眼睁睁看着真正的大美人远赴漠北了。

    貂蝉拜月——闭月之美

    三国时期,司徒王允的养女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月亮给遮住了。这一切正好给王允瞧见,所以王允就说我女儿真是漂亮,连月亮有自愧不如赶紧躲在云彩后面了。从此,貂蝉号称闭月之美。

    后来,她被王允先许配给吕布,之后又嫁给董卓,以此来离间两人。之后凤仪亭董卓掷戟,吕布董卓彻底闹翻了,最后引得吕布怒杀董卓,王允的连环计也就成功了。

    贵妃醉酒——羞花之美

    唐玄宗时期,杨玉环被选进宫来,封为贵妃。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杨贵妃酒后到花园赏花,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心中欢喜,便去抚摸鲜花。谁知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跟随她的宫娥就认为是杨玉环比花还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从此,杨玉环号称羞花之美。

    杨玉环进宫之后,皇帝骄纵奢侈,声色犬马,不理朝政,最终也导致了历史上有名的安置之乱。最后,唐玄宗在出逃的路上,不得以把杨玉环赐死在马嵬坡。

    掌中起舞——赵飞燕

    赵飞燕也是历史有名的美女,她眼神勾人魂魄、歌喉清丽动人、舞姿婀娜曼妙,身轻如燕,可以掌中起舞。她和妹妹赵合德都是汉成帝的宠妃,后来赵飞燕被封为皇后。

    诗仙李白赞美杨贵妃时就曾拿赵飞燕做比喻: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从古到今,都说红颜祸水,究竟是政治必然和美女有关联?还是美女身不由己被卷入政治的纷争?谁人能说的清楚……

    2、汉朝宫廷制度?

    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

    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3、汉朝为什么好几代后宫实力都很大?

    原因很简单:

    先帝在临死前,接班人却不能独立理政。

    说的再俗一点:

    爹死了,妈却沒死。甚至爹死了,奶奶还沒死。

    帝王也是人,百善孝为先!

    4、形容女扮男装的诗词?

    形容女扮男装的成语是“易钗而弁”。出处:《汉代宫廷艳史》第九十七回:易钗而弁荡妇迷人浪哭淫啼昏君中毒,(民国)徐哲身著。参考资料

    5、《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的长得很奇怪,在历史上他到底长什么样?

    奇人有异相,在古代,人们宿命论的观点认为凡成大事者,不是天上星宿下凡,就是天赋异禀之人,他来世上不是来治世,就是来乱世,并且生的时侯,天有异像或岀生之后与常人不一样。

    《三国演义》里,不但描述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还有描写他家的桑树大如銮盖,这就提前预示了刘备是贵人,日后定能飞黄腾达。

    这就暗暗符合了,人有异相,天必佑之,和吉人自有天相的说法,其实是人们寄其人美好希望的表象。

    他们认为忠的就有富厚相,奸的就有猥亵相,在人物岀场前,给予特征描绘,使人们更加相信天命论。

    更有牵强者,会找岀他们的前世今生,繁衍生命的延续,或宿世之仇冤,今生抱负实施,死后依然复位,来来去去多世轮回。

    这些都是在演绎的过程中后续加上去的,为人物的神通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让人觉得更加可信而己。

    6、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男宠?

    魏王与龙阳君

    龙阳君的固宠手段很高明,有一天他陪魏王钓鱼,钓得十条大鱼,不觉泪下。魏王问他何故伤心,他说:“我刚钓到鱼时很高兴,后 又钓了一些大的,便想把前面钓的小鱼丢掉。如今我有幸能与大王共枕同 寝,但四海之内,美人甚多,闻知臣得幸于大王,必定打扮得花枝招展来向陛下献媚,臣就象前面钓到的小鱼一样,也会被抛弃,臣怎能不哭呢?”魏王听了很感动,便下令:四海之内,有敢向我绍美女的,我就灭其族!

    龙阳君生活在战国年间,是魏安釐王的男宠。他相貌美丽,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龙阳君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有记载的男同性恋,龙阳也成为后世男色的代名词之一。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楚宣王与安陵君

    楚宣王的男宠,贵族出身,被封为安陵君,十分精于世道,与江乙同时代。

    提到龙阳,就能提安陵。安陵君贵族出身,有文化,有修养,而且十分精于世道,很会做人。少年时俊美可人,青年后潇洒诱人,学识渊博,性格沉稳,放眼一瞧,迷倒仰慕者黑压压一片,其魅力非能用语言描述。冯太后与李奕

    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所好唯有一个“男色”。她年轻守寡,不耐孀居,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卫灵公与弥子瑕

    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轻风徐徐送来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来。这种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鲜爽口滋味是他未曾体验的。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王。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王,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

    7、汉代宫廷舞蹈是怎样的?

    战国秦汉流行一种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饰件比的基础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玉舞人形象。它形神兼备,玲珑可爱,楚楚动人,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玉舞人皆为长袖折腰、翩翩起舞的女性,她们是典型的女乐形象。是专业的舞蹈伎人。从夏商开始,女乐表演就已经成为宫廷享乐的主要形式。到了汉代,上至宫廷,下至诸侯富商,豢养女乐的情况极为普遍,乃至女乐的多少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同时,社会上也随之出现了专门培训女乐的机构,长沙汉墓曾经出土过一件漆卮,上面的彩画就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贵族之家训练舞伎的生动情景。她们所跳的舞蹈有“袖舞”、“巾舞”、“盘鼓舞”、“铎舞”等,舞伎长袖飘拂,细腰轻扭,秀裙曳地,五官清秀,且歌且舞,再现了汉代舞蹈艺术的神韵。

    早期舞蹈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始舞蹈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殷商甲骨文中的“舞”字是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推动了当时歌舞艺术的发展。汉代乐舞是一个兼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不仅融合了楚、汉等不同区域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秦汉之际,西域乐舞传入中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西域乐舞,李延年曾加以改编。东汉灵帝就非常喜好奔放热情的胡乐胡舞,当时全国上行下效,豪贵之家竞相效尤。汉代舞蹈受杂技、幻术等影响,逐渐向高难度发展,传情达意的手段日益丰富,舞蹈表现力明显增强。“袖舞”是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舞姿曼妙灵动、千姿百态;“巾舞”与近代长绸舞的长绸相近,舞者男女均有,舞时有乐队伴奏,据说此舞与鸿门宴故事有关,说是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会于鸿门,项庄舞剑,欲杀刘邦,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云“公莫害沛公也”,而汉代人一直铭记着项伯的舍身之举,用巾舞蹈就是取法于项伯用衣袖遮挡汉高祖的姿势。“盘鼓舞”热烈奔放,舞者舞时要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足踏其上舞动表演,一般用七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还有“铎舞”是以一种头状如铃铛的乐器铎作为道具舞蹈。

    除作为宴享的乐舞之外,还有一种感怀而动、即兴起舞的礼仪性社交舞蹈,称之为“以舞相属”。宴会中主人先舞再邀请客人舞,如果主人邀清,而客人不以舞为报,往往结下冤仇。如东汉的蔡邕被贬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席间,王智邀请蔡邕起舞,蔡邕没有起座,王智大怒,蔡邕也拂袖而去。终因得罪权贵,蔡邕竟不能再回京城。而这种舞蹈风俗早在楚汉相争之际就初露端倪,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汉立国之后,这种席间即兴式原创舞风更是屡见不鲜。如西汉时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由于其母不得宠,故其封地弱小贫困。一次诸王晋京朝觐,刘发遵旨以歌舞祝福皇帝。起舞时刘发故做缩手缩脚之态,观者讥之动作笨拙,皇帝奇怪地问其为何作此舞姿,定王答:“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借以宣泄心中不平。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历经磨难之后被释放回汉。行前,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设宴为之饯行,李陵起舞唱道:“经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兵灭兮名已障。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歌舞毕,与苏武诀别。再如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谋反,被发觉,欲发兵又不能,于是在宫中与群臣妃嫔设宴共饮。席间,刘旦歌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无人!”华容夫人亦起舞歌唱:“发纷纷兮置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举座皆泣。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拥有实权的军阀董卓率兵入京,废刘辩为弘农王,改立刘协为汉献帝,后又鸩杀刘辩。刘辩在宫中与皇后唐姬及宫人宴饮诀别时,感慨万千,遂令唐姬起舞,边舞边唱,痛苦椎心,悲怆至极。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也曾以“四面楚歌”动摇过项羽士卒之军心。史载,刘邦本一介平民,自言“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好“楚歌”、“楚舞”,尤擅翘袖折腰之舞,其言行中不乏楚风豪迈粗犷之气。他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在家乡沛县设宴款待乡亲,并亲自击筑高唱他本人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随歌起舞,慷慨抒怀,泣数行下。及至晚年,他依然钟情并寄情于楚歌楚舞,以抒发心怀和情志。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豪迈、矫捷、浪漫的大汉舞风。汉舞“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张衡《舞赋》),“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张衡《观舞赋》),“怨荆西之折盘”(张衡《南都赋》),诸多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就淋漓尽致地铺散汉舞的艺术魅力。也正是因为楚文化的浪漫清爽气质,与黄老道家的率性而为、返朴归真的宗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孕育出泱泱大度的汉舞风姿。

    据《史记》记载,刘邦得天下后,渐渐厌烦疏远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吕后。刘邦每次出游,都由戚夫人陪着,而把吕后留在宫中。他宠幸戚夫人,日日揽在怀中倚瑟而弦歌。戚夫人貌比西施,擅鼓瑟击筑,舞技高超,尤擅跳翘袖折腰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来看,其舞姿优美,花样繁复,有着相当高超的甩袖和折腰技巧。戚夫人翩翩起舞时,只见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她同时吟唱《出塞》、《入塞》、《望归》等曲,声调抑扬宛转,数百名侍立的宫女齐声高唱,声振云霄。苏武牧羊图戚夫人生有一子如意,性情相貌酷似刘邦,刘邦很是喜爱这个儿子,欲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但遭到了朝中重臣如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坚决反对。一次宴会中,太子请来了当时被誉为“商山四皓”的四位隐士相随,四人一致推许太子仁孝,刘邦只好打消废立的念头。他召来戚夫人,指着四个人离去的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戚夫人闻之悲泣,刘邦说:“汝为我楚舞,吾为汝楚歌。”接着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戚夫人以舞伴歌,挥洒一腔郁结和悲凉。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做了太后,她命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并把她拘禁在一个巷子里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后得知,遂毒死了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做成“入彘”丢入厕所,其景惨不忍睹。由此看来,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一幕帐帷遮掩下的虚伪和丑恶,声色享乐的极致便是颓废与惨痛。

    汉代宫庭舞蹈的代表人物还有赵飞燕。赵飞燕本为歌舞艺人,后成为汉成帝的宠姬,又贵至皇后。虽然史籍上没有她“翘袖折腰”的记载,但她舞技出神入化,“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赵飞燕别传》说她“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舞蹈技巧。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舞兴正酣,忽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几欲随风而去,幸亏吹笙者将她拉住。后来便有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楚腰纤细掌中轻”诗句。而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开始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汉成帝还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赵飞燕在盘上起舞,其舞姿袅娜飘逸,轻盈逸美。赵飞燕还是位出色的琴家,当时长安有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张安世,自幼习琴。一次入宫为汉成帝和赵飞燕演奏了一曲《双凤离鸾曲》,其出色的技艺和优美的音乐令二人如痴如醉。赵飞燕尤为兴奋激动,令人取来自己的凤凰宝琴,演奏了一曲《归风送远》,张安世闻听亦惊叹不已。赵飞燕爱惜张安世之才,特求汉成帝赐他侍郎官职,并允其随便出入皇宫,还送他“秋语疏雨”和“白鹤”两张名琴。

    无论是戚夫人还是赵飞燕,她们都腰肢纤细、舞姿轻盈,舞起的“袖”和扭动的“腰”构成了其舞蹈魅力的主要元素。长袖飘拂,使舞蹈动作更具表现力;腰肢弯扭,使舞蹈动作俯仰倾折、绰约多姿、“绕身若环”、“柔若无骨”。“翘袖”和“折腰”是当时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巧,二者组成的美妙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尽管大汉帝国雄姿英发、豪迈壮阔,但汉代宫庭舞蹈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柔美之态,散发着汉代举重若轻的大国气度。

    8、古代老嬷嬷检查秀女时是怎样查的?

    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中的精华入宫为其服务。被选中的女孩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

    体检时,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细。容貌娇好,身材秀长,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即便皮肤上长了一颗小黑痣,都会被淘汰掉。

    采选女孩年龄下限最低11岁

    对采选进宫的女子,首先在年龄上有明确的要求。东汉时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

    但各朝要求不尽一致。三国时吴主孙皓要求,“十五六岁简阅”;南北朝时北齐要求年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时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最小不能低于13岁。

    中国男人似乎都有一种处女情结,这就是过去常说的“老牛吃嫩草”性心理。一般说来,13岁以上是女孩子月经初潮前后,正是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态。

    但也有把采选女孩的年龄下限定在11岁的,明世宗朱厚熜便干过这种事情。

    虽有朱元璋的“15岁以上”祖令限制,但是变态的朱厚熜根本不考虑。《明会要》记载,明穆宗朱载垕在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便选300名13岁至16岁民间淑女进宫,这还算正常的。

    朱载垕的前任、明世宗朱厚熜则征选11岁至16岁淑女入宫,而且选过多次。据说,朱厚熜是听信道士之言,目的是采女孩初潮时经血炼制壮阳丹服用。有的女孩未到自然来月经的时候,便施催经术,强行采经血。

    需要说明的是,采选宫妃是大面积的。但具体到个别的现象,年龄则不必考虑。只要有姿色的,皇帝看上的,连寡妇都可选入后宫。如对接收、籍没而来的宫妃,就不会有年龄的限制,“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皇帝喜欢就行。

    乳房、下体等生理条件尤为讲究

    很显然,采选时对女孩的年龄要求,仅是最基本的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容貌和人品才是评判的两个主要尺度。容貌指的是生理条件,而人品则是主观的东西。通常情况下,皇帝对妃子的生理条件特别在意。

    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政时,派朝中大臣下去帮他物色后宫。《后汉书·皇后纪》(卷10)记载:

    (刘秀)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

    这里的“择视可否”,就包含体检程序。当时,凡是被相中的女孩都是有姿色的,最后统统用车子拖到后宫里进行挑选。挑选后,还要再来一番择选,主要进行生理检查,看其是否是处女,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挑出最最漂亮的女孩供皇帝御幸。

    体检要不要脱衣服?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

    裸体检查要检查哪些方面?从史料记载来看,乳房的大小,对称情况应该是一个常规项目,而阴道的形状、阴毛的浓淡、腋毛的多少,肛门是否有痔疮,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古代男人认为,腋下无毛或少毛的女孩是上品,这样的女孩最受宠。而如果生有痔疮,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或许有读者会问,负责体检的是不是太监?是的,是有经验的女太监,即宫中女官。

    皇后裸检过程令人脸红

    《汉杂事秘辛》是一本描写汉代宫闱秘史的古人笔记,书中记录了东汉桓帝刘志皇后梁莹当初进宫时的“裸检”情况。虽然有人考证是明人杨慎伪托汉人所作,但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抄录如下:

    建和元年四月丁亥,保林吴以丙戌诏书下中常侍超曰:“朕闻河洲窈窕,明辟思服,择贤作俪,隆代所先。故大将军乘氏忠侯商所遗少女,有贞静之德,流闻禁掖。其与并诣商第,周视动止,审悉幽隐,其毋讳匿,朕将采焉。”即与超以诏书趋诣商第,第内。

    食时,商女女莹从中阁细步到寝,与超如诏书周视动止,俱合法相。 超留外舍,以诏书如莹燕处,屏斥接侍,闭中子。时日晷薄辰,穿照蜃窗;光送着莹面上,如朝霞和雪艳射,不能正视。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

    寻脱莹步摇,伸髻度发,如黝髹可鉴。围手八盘,坠地加半握。已乞缓私小结束,莹面发,抵拦。告莹曰:“官家重礼,借见朽落,缓此结束,当加鞠翟耳!” 中国古代皇帝选妃裸检秘闻 莹泣数行下,闭目转面内向。

    为手缓,捧着日光,芳气喷袭,肌理腻洁,拊不留手。规前方后,筑脂刻玉。胸乳菽发,脐容半寸许珠,私处坟起。为展两股,阴沟渥丹,火齐欲吐。此守礼谨严处女也!

    约略莹体,血足荣肤,肤足饰肉,肉足冒骨。 长短合度,自颠至底,长七尺一寸;肩广一尺六寸,臀视肩广减三寸;自肩至指,长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胫跗丰妍,底平指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久之不得音响。

    令推谢皇帝万年,莹乃徐拜称皇帝万年,若微风振箫,幽鸣可听。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及口鼻腋私足诸过。臣妾女贱愚憨,言不宣心,书不符见,谨秘缄昧死以闻。

    大概意思是,刘志听说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莹人长得漂亮,品行也好,便欲纳其为皇后。刘志派女官吴姁来到梁府了解情况,观察梁莹的走路姿势。后来要求对梁莹进行裸检,梁莹起初不肯,吴姁拿出了皇帝的圣旨,才同意。

    吴姁到她的闺房内,把门关死,将梁莹脱得一丝不挂。 中国古代皇帝选妃裸检秘闻 吴姁先让她裸体摇步走,再让她掀起自己的秀发,露出耳根。

    接下来,吴姁又摸了她的身子,一对乳房不大不小。又检视了她的肚脐眼、阴部、肛门,证实是处女,未生痔疮。最后还不忘检查她的嗓子,让她喊“皇帝万年”,以检查声带。

    当时,梁莹让吴姁体检得面红耳赤,不时用手遮挡。这种裸检与现代选美决赛前的“内部过场”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现代选美不要脱光,着比基尼三角裤即暴露无遗,避免了一丝不挂的尴尬。

    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后妃们,右一为隆裕皇后,左一为瑾妃(资料图)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靓丽的容貌是否是当选秀女的主要标准呢?这里有一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非但如此,少女们爱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着旗装,严禁时装。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好色”也是极不名誉的,“美女祸国”从来都是帝王和他们的大臣们翻云覆雨的护身符,因而这一标准总在若即若离、讳莫如深的扑朔迷离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县学生员拦下御驾,恳请乾隆皇帝就削减皇后乌拉那拉氏丧仪之事下罪己诏,致使龙颜大怒,但仍未忘记陈述那拉氏册后“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总之绝不肯承认自己好色。清统治者公开的两条标准,一是品德,一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绪皇帝视为红颜知己的珍妃入选时,她的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伯父是广州将军长善,长善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是恭亲王奕訢的连襟,因此他他拉姐妹双双入选为珍、瑾二嫔。

    这张没有填写姓名的红纸,更说明了秀女的门第,不仅关系到秀女本人是否入选,而且关系到入选后她在宫中的地位: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敬事房传旨:

    原任公爵 之女着封为妃

    将军 之女着封为妃

    知府 之女着封为嫔

    员外郎 之女着封为嫔

    钦此。

    所以,清宫选秀女,绝非选美。

    9、汉代后宫等级制?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正一品:惠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庄妃丽妃  

    从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贵姬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  

    庶二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  

    从三品:贵嫔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贵仪  

    从四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  

    庶四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  

    正五品:姬  

    从五品:容华婉容  

    庶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贤仪微仪  

    正六品:嫔  

    从六品:良媛良娣  

    庶六品:小仪小媛  

    正七品:贵人  

    从七品:美人才人良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娘子舞涓  

    庶八品:宝林娱灵  

    正九品:芳婉柔婉  

    从九品:顺常顺成  

    庶九品:承徽列荣  

    正十品:御女采女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充衣承衣刀人更衣

    10、汉代后宫妻妾是如何分等级的?

    关于诰命夫人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一至五品官称诰命,六至九品称敕命郡主,县主等好像是爵位,不分品级的吧其他的,如果是真实的,那是什么朝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