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国旗(爱沙尼亚国旗的国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爱沙尼亚国旗的国旗?
第一种版本:蓝色象征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黑色象征财富,象征国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白色象征自由、光明和纯洁。第二种版本:根据爱沙尼亚民歌,蓝色象征天空,黑色象征土壤,白色象征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第三种版本:蓝色象征信任与忠诚,黑色象征爱沙尼亚想象中的先人,白色象征覆盖这片国土长达半年之久的皑皑白雪。
2、爱沙尼亚是个怎样的国家?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之一,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东邻俄罗斯,南部与拉脱维亚接壤,西部濒临波罗的海,北临芬兰湾,国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1万,首都为塔林。拉脱维亚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其中拉脱维亚族占68.7%,俄罗斯族占24.8%,主要信仰基督教路德宗和东正教。
爱沙尼亚族属于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12-13世纪,在共同抗击德国侵略者的过程中,各部落之间加快组合进程,最终形成了爱沙尼亚族。从13世纪开始,爱沙尼亚相继遭受普鲁士、丹麦、波兰、瑞典等国的侵略和瓜分,在1710年时全境又被沙俄吞并。一战结束后,爱沙尼亚在德国的帮助下,曾于1918年11月宣布独立,但仅维持了20多年时间,便先后被纳粹德国、苏联吞并。
加入苏联后,爱沙尼亚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民众却并不乐意接受外来政权的高压统治,在50年的时间里,始终未放弃过争取独立的斗争。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东欧剧变的影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离心离德的倾向日渐加剧,而爱沙尼亚在西方大国的支持下,最终在1991年8月20日恢复独立,并在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为防止亡国悲剧再次上演,爱沙尼亚自恢复独立之日起,便采取投靠西方阵营、对抗俄罗斯的策略,积极发展跟美、英、法、德等大国的关系,并不遗余力地寻求加入北约和欧盟。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爱沙尼亚终于在2004年3月加入北约,同年5月又加入欧盟。加入北约后,爱沙尼亚强烈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入驻,并且每年都要参加以俄为假想敌的军演,令后者极为愤恨。
在经济方面,早在被苏联吞并之前,爱沙尼亚便已跻身准发达国家行列。在恢复独立后,爱沙尼亚迅速抛弃计划经济体制,重拾私有化政策,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使得经济再度实现腾飞。由于爱沙尼亚工农业体系健全、科技发达、经济增速很高,因此有“波罗的海之虎”的美称。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统计数据,爱沙尼亚的人均GDP为22928美元,是中国的两倍多。
自从1991年9月11日建交以来,中国与爱沙尼亚之间保持着相对友好和稳定的关系,各领域交往不断增多,堪称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交往的典范。然而在2020年初,中、爱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爱沙尼亚对外情报局在正式发布的报告中宣称,在国家安全方面,中国对爱沙尼亚的威胁甚于俄罗斯,成为该国在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
因为历史积怨极深,爱沙尼亚将俄罗斯视作主要威胁,在情理上还说得过去,但将中国视作“主要威胁”却毫无道理。原因无他,中国跟爱沙尼亚远隔万里,相互交往的历史极短,之前从未有过历史积怨和利益纠纷。更何况,通过吸引中国投资来发展国家经济,也是爱沙尼亚近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如今对“金主”突然翻脸,实在是说不过去。
对此,俄罗斯人道主义与政治调查研究所专家布鲁捷尔认为,爱沙尼亚之所以突然对中国“变脸”,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美国的影响。作为北约国家,爱沙尼亚近年来一直承受着来自美国强大的压力,被要求不能与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合作,其中便包括加速崛起的中国。正因如此,爱沙尼亚只好通过抹黑、攻击中国的方式,来向美国“表忠心”,以维持两国间的盟友关系。
布鲁捷尔同时指出,爱沙尼亚之所以认为中国的“威胁”超过俄罗斯,是由于俄罗斯不想与北约开战,对爱沙尼亚发动军事攻击的可能性很小。与此同时,按照爱沙尼亚对外情报局的说法,中国近年来在该国外交、情报活动日益活跃,希望改变政治秩序以维护其利益的意图愈发强烈,由此让它产生莫大的恐慌。以上两点,便是爱沙尼亚将中国视作“主要威胁”的原因。
其实,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无论国家大小、强弱,始终都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常愿意跟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因此,中国根本不是爱沙尼亚的“主要威胁”,后者的做法纯属“被迫害妄想症”发作,对发展两国关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资料来源:《列国志:爱沙尼亚》
3、爱沙尼亚哪里来的勇气,敢叫板俄归还土地,否则就开战呢?
爱沙尼亚已不止一次向俄罗斯索要领土了。从2019年11月份起,爱沙尼亚议长珀吕埃斯、内政部长等人在不同场合数次发表声明,公开要求俄罗斯归还爱沙尼亚的领土,而且索要的领土面积还不小,达到2000平方公里。更让人吃惊的是,爱沙尼亚人的态度还非常强硬:不还就打!
那么,俄罗斯真占了爱沙尼亚的领土吗?这个倒是肯定的。众所周知,俄罗斯最初只是个小小的公国,范围也仅限于莫斯科周边。现在变成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绝大部分领土都是掠取得到的。至于爱沙尼亚,在历史上就连整个国家都不止一次被俄罗斯吞并,占它的领土更是不在话下。而爱沙尼亚索要的领土,是苏俄建立之初,面对国内外巨大压力,不得不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签署《塔尔图条约》,同意把列宁格勒州和普斯科夫州的一部分土地划归这两个国家。不过,1940年8月这两个国家均被苏联吞并。1944年,苏联宣布废除《塔尔图条约》,已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爱、脱两国别无选择,只能同意。
爱沙尼亚1991年重新独立后,马上投入西方的怀抱,并于2004年加入北约。爱沙尼亚自以为有撑腰壮胆的了,终于可以对俄罗斯硬气一回了。这样既可以北约表达忠心,又能挽回一下面子。可怎么对俄罗斯表达强硬的态度呢?爱沙尼亚想起了那片苏俄曾答应还给的2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对于爱沙尼亚两位部长强硬的言行,俄罗斯的态度还不错,没说不给,只是说爱沙尼亚的议长和内政部长太天真了,因为《塔尔图条约》已废除了80年了,再把它翻出来说事还有意思吗?
(爱沙尼亚议长)
遭到这番羞辱的爱沙尼亚大为恼火,扬言不还领土就打,以武力夺回。俄罗斯恐怕听到这话都会捂着嘴乐:说你们天真,你们还真无邪上了。拿什么和俄罗斯打呀?总人口才130多万,全体出动还不如俄罗斯的军队多,和俄罗斯对垒无异于痴人说梦。当然,有人会说,爱沙尼亚早已加入北约,北约可以上来帮忙呀。可问题是,北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发兵打仗的。北约对采取军事行动设定了很多先决条件,比如必须是成员国遭到入侵时,才可以集体采取行动。如果爱沙尼亚主动挑事,那北约是不会出兵的。不仅不出兵,还可能怕惹火烧身,把爱沙尼亚踢出北约。因为加入北约有个硬性条件,那就是不能和其它国家有领土争端,就凭这一条,便可以取消爱沙尼亚北约成员国资格。当然,北约不出兵,主要原因还是忌惮俄罗斯的强大。
爱沙尼亚向俄罗斯索要领土,还发狠话,注定只是一场闹剧,刷一下存在感罢了。爱沙尼亚作为一个小国,一直是被北约保护的对象。为了向北约主子显示反俄的坚强决心,没有足够实力支撑的爱沙尼亚也只能高喊一些反俄的口号,以讨得主人的欢心了。不过,这样的闹剧爱沙尼亚人感觉可能很好玩,但从国际上的反应来看,大都认为是荒唐可笑的。
4、为什么很多国家国旗都为三色旗?
三色国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三色旗是共和主义、自由或革命的象征。 最早将三色旗同共和主义联系到一起的是在八十年战争期间的尼德兰共和国的橙-白-蓝三色国旗。该旗称为“亲王旗”(Prinsenvlag),于1579年由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em van Oranje)启用,作为尼德兰共和国从西班牙帝国独立的象征。 世界上最著名的三色旗之一是法兰西的蓝-白-红三色旗(Le Bleu-Blanc-Rouge)。该旗于法国大革命期间被用作法国国旗。随着1795年之后大量作为法国附庸国的共和国的出现,三色旗的使用更加广泛。例如:阿尔巴共和国(Repubblica di Alba)1796年启用的红-蓝-黄旗、奇萨尔皮尼共和国(Repubblica Cisalpina)1797年启用的绿-白-红旗、安科纳共和国(Repubblica Anconitana)1797年启用的蓝-黄-红旗、罗马共和国(Repubblica Romana)1798年启用的黑-白-红旗、赫尔维蒂共和国(Repubblica Elvetica)1798年启用的绿-黄-红旗、帕尔瑟诺佩共和国(Repubblica Partenopea)1799年启用的蓝-黄-红旗、卢卡和皮翁比诺公国(Principato di Lucca e Piombino)1805年启用的蓝-白-红旗等。 绿-白-红三色旗在19世纪被作为共和主义的象征,并随着1848年的欧洲革命被许多国家用作国旗,如撒丁王国(Regno di Sardegna)。后来的意大利王国的国旗一定程度上就是继承了撒丁王国的国旗。 德意志的黑-红-金三色旗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自由军团”(Freikorps)的旗帜。后来被共和主义的布尔乔亚采用。这面旗帜是反对德意志分裂、渴望德意志统一的一个象征。这面旗帜最初在德意志邦联是“非法”的,但在1848年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上,它最终被确定为德意志国旗。比利时1831年采用的黑-黄-红使用了1789年布拉班特革命的旗帜颜色。新大陆最早采用三色旗的是1821年从西班牙独立的墨西哥第一帝国。 1848年后许多新生的共和国接连采用了三色旗的设计,多作为民族象征而非反帝,如匈牙利国旗(1848年)、罗马尼亚国旗(1848年)、爱尔兰国旗(1848年)、爱沙尼亚国旗(1880年代)、立陶宛国旗(1905年)、亚美尼亚国旗(1918年)等。俄罗斯沙皇国采用的国旗与此不同,也许并未受到荷兰国旗的启发,与共和主义无关。 1931年,印度独立运动也使用了一面三色旗帜。与三色旗的传统象征意义一样,这面旗帜代表着“国家统一”和“自治”。1947年,这面旗帜被采用为印度共和国国旗。 1999年,一面红-绿-蓝三色旗被提议为火星的旗帜。这一设计包含了三色旗作为自由的象征,同时也表现了火星地球化的意图:将火星这颗红色的行星改造成绿色,最后再成为像地球一般的蓝色。
5、喝大了还是想开了?为何爱沙尼亚要向俄罗斯索要2000平方国土?
说到对俄罗斯最不友好的国家,不是乌克兰,其实是波罗的海三国。
也就是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这三国历史上曾被俄罗斯吞并,而且甚至在冷战要结束的时候,俄罗斯军队还开到这里“平叛”,当然最后也没能阻止他们独立。
所以新仇旧恨加一起,这三个国家是对俄罗斯印象最不好的。一独立就加入了欧盟和北约。
原因除了这点之外,还有就是他们和俄罗斯根本不是一类人。这些国家基本上和芬兰等北欧国家人种、宗教、文化类似。因此对俄罗斯的东斯拉夫人也没什么凝聚力。
所以它们最终能和俄罗斯彻底翻脸,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血缘上,都没啥顾虑和负担。
爱沙尼亚对俄罗斯有领土要求,就是基于以上这样的大背景产生。
领土争端涉及两个地区——一个名叫是伊万戈罗德,一个是佩兹里。这两个地方加在一起也就2500平方公里,相当于爱沙尼亚领土的二十分之一。
都和一段战争史有关。
1917年俄罗斯人推翻沙皇统治后,被沙皇占领的爱沙尼亚人也寻求独立。但当时德国和俄罗斯在打一战,所以爱沙尼亚还曾被德国占领。
不过德国战败了退出了爱沙尼亚,俄罗斯势力就又进入当地。
最终爱沙尼亚和芬兰等于俄罗斯不睦的国家集体打败了俄罗斯,签署了一个名叫《塔尔图条约》的协约,其中就有让俄罗斯割让土地给爱沙尼亚的规定。
竟然能让俄罗斯从嘴里吐出土地!可见爱沙尼亚人也不简单啊!不过后来俄罗斯没有真正承认,因为20年后德国和俄罗斯签署过一个互不侵犯条约,爱沙尼亚又成了俄罗斯的地盘。
还谈什么把《塔尔图条约》的土地给爱沙尼亚?
其实如今爱沙尼亚一些政党在11月提出了提议,要求俄罗斯尊重历史条约,目的并不是真想从俄罗斯要回领土,只是只要反对俄罗斯的提案,他们都很积极支持罢了。
6、爱沙尼亚如何成为数字强国?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部波罗的海东端,北、西、西南三面环海。2015年7月,爱国土局测绘数据出炉:国土面积4.5339万平方公里(较前多0.01万),大小岛礁统统入账后岛屿2355座,较前几增1倍。看来国家虽小,领土兹事体大,得锱铢必较。截止2015年元旦人口131.23万,同比少0.36万,人丁不算旺。
爱沙尼亚自然资源较贫乏,森林覆盖率为43%,木材资源可观。矿产有油页岩、泥炭、磷矿、白云石、石灰石等,无金属蕴藏,能源依赖进口。
爱被认为是族裔异质性国家,主体民族爱沙尼亚人占68%;俄罗斯人占26%,乌克兰人2%。属芬兰-乌戈尔语系的爱沙尼亚语是唯一官方语言,与芬兰语相近,爱在文化上与芬兰联系紧密,以致自视为斯堪的纳维亚人。英语现已成为第一外语,俄语等通用于族群,爱沙尼亚文字现以拉丁字母书写。居民中的75%信奉路德教,南部和岛屿居民多信东正教。人口中城镇居民占70%,乡村30%。
这里有一个不好的记录,爱沙尼亚自杀率高居欧洲之首,这与当地人特有的孤僻性格有关,还有社会变革带来的不适。该国国旗中蓝黑白三色均为冷色,折射出民族性格的孤傲内敛。
作为国家,爱沙尼亚始于一战后德、俄衰落混乱之时;作为民族实体,它已存在近千年。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告独立,俄罗斯联邦和苏联相继承认。
秉承日耳曼商业文化的传统,得益于地处俄国最西端,连接北、中欧的地理优势,爱沙尼亚曾经起着将俄大宗原料转出,同时输入产成品的枢纽作用,它在沙俄时期属经济最发达地区,苏联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各种生活必需品丰富,如今有优秀的经济学家,众多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有“波罗的海小龙”和“IT大国”之称。2004年,爱沙尼亚如愿加入北约、欧盟,2007年成为申根国家,2011年加入欧元区。世行数据显示,2014年该国实现GDP259亿美元,贫困率为18.6%,预期寿命76岁。
上世纪90年代初,爱沙尼亚政府在大力推进计算机教育同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代人筹划实施,新一代完美实践,今天的爱沙尼亚在数字化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超过99%的银行交易在线完成;96%的公民在线申报个人所得税;有车一族全部用手机支付停车费;公民电子病历和处方实现全国联网。2000年起政府会议开始无纸化,2002年全国大部地区实现免费无线网络,2005年成为世界上首个举行网上投票选举国家,2007年首次在议会选举中使用网络投票。
数字化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提供了最佳创新创业环境:这里有世界最快宽带速度,欧洲人均拥有新兴公司最多国家。数据显示,爱沙尼亚GDP的15%来自高新科技。全球著名社交软件Skype、Kazaa(早期共享文件网络)就诞生应用于爱沙尼亚,Skype欧洲分部设在塔林。
2011年,微软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Skype,更加激励爱沙尼亚人的创业热情。今天在塔林科技园里聚集200多家信息科技企业,与科技园一墙之隔的塔林理工大学创业孵化园里,上万学生将创新思想付诸最初实践,据称爱沙尼亚人中每5人中就有1人选择创业......
7、爱沙尼亚号海难的船舶概况?
“爱沙尼亚号“1980年完工,是当时较为现代化的客滚船舶。船长155.4米,宽24.2米,吃水5.6米,满载排水量15,600吨,航速20节,主机功率22,000匹。船员186人,包括服务人员。船上拥有503个客房,其中8个豪华间,可容纳2000名乘客。船上服务设施齐全,6个长厅,8个多功能大厅,4个泳池及桑那室。此外,酒吧、图书馆、商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爱沙尼亚号”能乘运370辆小汽车或38辆拖车。采用首尾开门方式,运送车辆。自1990年6月,“爱沙尼亚号”营运于塔林一斯特哥尔摩航线。1993年1月,“爱沙尼亚号”被塔林海运公司(EsTLINE)购买,并悬挂爱沙尼亚国旗。按船舶建造规范,“爱沙尼亚号”能在任何气象条件下、任何海区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