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杀入扫地机器人赛道,“云鲸追觅们”要小心了

内容转载自:36氪的朋友们

大疆杀入扫地机器人赛道,“云鲸追觅们”要小心了

已经拥挤不堪的扫地机器人市场,迎来了一位新玩家。

8月6日,大疆宣布推出首款扫地机器人产品ROMO,给本已进入红海战争的扫地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变数。

在大疆入局之前,扫地机器人行业已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

据IDC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小米、追觅这五大扫地机器人品牌出货量占据了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品牌的空间极其有限。

大疆杀入扫地机器人赛道,“云鲸追觅们”要小心了

而驱使新玩家们纷纷跳入这片红海的,是持续增长的市场和现阶段的低渗透率。

据IDC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量为118.8万台,同比增长21.4%,出货量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超过 20%。同时,根据Statista统计,中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约6%,距离欧美国家普遍10%以上的渗透率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大疆入局之前,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后来者大部分是依靠着ODM和下沉渠道闷声卖产品,这其中不乏一些传统家电大厂,但大厂们在该赛道的技术贡献非常微小。

实际上,扫地机器人赛道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迎来真正有实力的新玩家了。

大疆为何选择扫地机器人赛道?

大疆入局这条赛道,其实比预想得更早。

据「家电网」报道,大疆扫地机器人项目2020年启动,其研发周期已超五年。该项目内部代号为“Ground Space Intelligent Explorer(地面空间智能探索者)”,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大疆想要将空中技术落到地面的意图。

另据「晚点LatePost」报道,大疆曾在2023年及2024年分别推迟了扫地机器人的发布时间。报道称,在2024年5月时,扫地机器人项目甚至被直接推翻重来,原因是大疆CEO汪滔看完计划上市的产品后,立即决定不卖了,直接售卖第二代产品。大疆内部人士表示,“基本等于重做一个产品”

如此投入,大疆的意图很明显,他们要寻找一条大众赛道,扩大硬件生态的宽度。

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大疆的市场份额超过80%,具备断层优势。但相对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无人机的用户群体基数小,市场增速缓慢,对大众来说,无人机仍属于 “非刚需、低复购” 的品类。

而被大疆视为 “第二增长曲线” 的运动相机领域,虽然相比无人机更贴近消费者日常需求,但本身市场规模依然有限且增长缓慢。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23年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314.4 亿元,预计2027年增至513.5 亿元,复合增长率只有13.0%,

市场需求驱动大疆不得不在硬件生态上做突破。但是,它为何会选择扫地机器人赛道?

目前,该赛道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包括视觉识别、路径规划、电机电控协同、雷达避障,这些技术和飞行器上所用到的技术高度重合。这意味着大疆可以将飞行器上的技术和算法平移到扫地机器人产品上来,直接跳过投入前期开荒式的研发环节。

大疆扫地机器人研发工程师曾在ROMO发布前的沟通会上透露:“目前大疆所使用的视觉定位系统,只需要稍作调整,就能让建图精度提升30%。”

很显然,大疆瞄准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底层逻辑是,扫地机器人拥有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懒人经济盛行的当下,解放双手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这也使包括扫地机器人在内的清洁电器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市场的需求加上过硬的技术覆盖,让大疆首次从天上转移到了地面,做一条鲶鱼,搅动这个成熟的市场。

品牌入局是表象,技术入侵是核心

目前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四家头部品牌已经构建了各自的壁垒,但同时也有明显的短板。

石头科技作为行业的技术标杆,其护城河主要体现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心智、强大的整机自研能力,以及海外渠道贡献超过40%营收的全球化布局。石头的产品在技术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其激光导航算法的精度和可靠性在行业内有口皆碑。

然而,石头的软肋也同样明显。长期依赖激光塔方案使其在产品形态上缺乏突破,机身高度受限问题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在视觉算法的应用上相对保守,创新节奏稳健但可能错失颠覆性机会。

科沃斯作为行业的老牌玩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同时在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方面的经验丰富,特别是在下沉市场的渗透能力相比几家同行更强。

但科沃斯面临的挑战是利润率持续承压,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明显低于石头科技,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多采用”跟随”策略,这使其在面对技术变革时显得相对被动。

云鲸的崛起证明了单点突破的威力,其首创的”自动洗拖布”全自动基站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解决了关键环节的痛点。

然而,云鲸的软肋也正在于此。产品线相对单一,增长天花板明显。在其开创的”清洁基站”标准被行业普及后,云鲸迅速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而其在核心导航技术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的问题,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无限放大。

追觅科技则代表了另一种发展路径,以高速数字电机为核心技术,横向拓展至吹风机、洗地机、机器人狗等多个品类,通过强势的营销推广实现了快速增长。追觅在电机技术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其产品的吸力和清洁效果一直不错。

但追觅面临的问题是研发资源分散在多个品类,核心团队的精力可能被摊薄。更关键的是,其引以为傲的电机优势,在遇到大疆这种”动力系统专业户”后,差异化可能被大幅稀释。

而大疆的入局,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大疆希望用纯视觉的方案打破扫地机器人相对固化的市场。这也意味着,技术路线选择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主导市场变革的新方向。

行业内当下普遍采用的激光导航方案虽然成熟可靠,但成本和形态限制日益凸显。而大疆所依赖的视觉导航虽然前景广阔,但技术门槛和量产难度较高。在这个关键的技术转折点上,谁能率先实现突破,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而大疆的入局,恰恰在这个最敏感的时点上,以其在视觉技术方面的积累,直接挑战了现有玩家的技术根基。

但技术路线的选择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沉淀和用户教育的成本,在技术博弈期,固有的市场优势会被放大。

对于石头科技和科沃斯这样的头部企业,短期内地位相对稳固。石头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心智和全球渠道布局构成了坚固的防线,科沃斯则凭借多品牌矩阵和规模优势,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观察、学习并调整自身的技术路线,甚至可能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快速补强视觉技术短板。

但对于云鲸和追觅这两家企业,将面临更为直接的挑战。

云鲸的成功建立在”全自动基站”这一单点创新上,当大疆携更优的导航技术和同样强大的基站功能入场时,云鲸的单一产品线使其几乎没有战略纵深,防守难度极大。

追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其引以为傲的”高速电机”差异化,在遇到动力系统更为专业的大疆后,优势将被大幅稀释。同时,其分散在多个家电品类的研发资源,可能使其在扫地机器人这一核心战场上难以集中火力快速应对。

大疆也要过三关

但大疆也不是神仙,想在高度内卷的扫地机器人市场突围,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供应链层面的挑战。大疆在ROMO上使用的高性能视觉模组,量产良率和成本控制将是其规模化的关键,任何在量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都可能影响其市场推进节奏。

据悉大疆ROMO扫地机器人早在今年6月就计划发布,但后续因为一些问题延期到8月才正式亮相。据大疆内部人士透露,导致产品延期发布的主要原因是ROMO相关的零部件量产遇到了问题。

这已不是大疆首次因良率问题推迟新品发布——早在2018年Mavic 2系列发布时,就曾因模块化摄像头与360°避障系统的量产难题延期一个月;2025年御4 Pro同样因电子ND滤镜技术缺陷推迟三周。

其次,毛利率过低这一行业性难题也会为大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曾有“扫地茅”之称的科沃斯,自2022年起净利润持续下滑,2023年降幅超60%。2024年公司营收达165.42亿元,但净利润只有8.06亿元,这一数值仍不足2021年巅峰时期的一半。

另外一家头部公司石头科技也好不到哪去,2024年其全球销量及销售额均位列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20.7%。营收达到119.45亿元,同比增长38.03% ,但其归母的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64%至19.77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第一季度,这种营收与利润的背离进一步加剧,在国补加持的大背景下,石头科技营收同比增长86.22%,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2.92%。

而在两家企业财报中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成本攀升、市场竞争导致毛利率下降的问题。显然这已经成为目前整个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常态,即便是大疆也无法幸免。

除此之外,大疆还要面临销售渠道的挑战。和传统的无人机、运动相机等“小众市场”品类不同,扫地机器人面对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下沉的销售渠道。

ROMO的三款扫地机器人,售价分别高达4699元、5399元和6799元,明显高于行业销售均价。根据IDC的统计,在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的平均单价只有452美金,约合3200元人民币左右,显然大疆的产品在发布之初,就给自己立下了高端产品的设定。

而想要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卖出更多的高端产品,更为下沉的渠道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在2024年广发证券发布的研报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扫地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线上销售均价为3282元,而线下销售均价则高达4710元。这意味着建立更完整的下沉渠道,是撬动中高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核心杠杆。

好在大疆在之前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线下渠道,其门店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他们在短时间内可以为ROMO提供现成的线下展示与体验平台,从而显著降低高端消费者的决策门槛,为大疆快速打开线下高端市场提供了最关键的渠道支点。

未来想要持续突破市场规模,扩大、下沉现有渠道,依然是大疆持续突破市场规模的必经之路。

但即便是面临诸多挑战,大疆的入局,也意味着扫地机器人行业新一轮的洗牌已箭在弦上。

在这场角逐中,谁能真正突破现有市场和技术的桎梏,谁就能在未来的红海竞争中抢占先机、率先突围。

本文地址:http://dunniang.cn/archives/1164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